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經過有意於佳的苦學苦練,功夫純熟後才會有無意於佳的作品

經過有意於佳的苦學苦練,功夫純熟後才會有無意於佳的作品

有意於佳 是書法創作的基本方式, 無意於佳 也是書法創作的高級方式。

書法史上的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帖》都是"無意於佳 的即興之作。

王羲之《蘭亭序》

顏真卿《祭侄文稿》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論書說:「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於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於學。此弊之極,遂至於周越、仲翼,無足怪者。事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

初無意於佳,並不說開始學書法可以信馬由韁,任意塗鴉。書法的法度是嚴謹的,只有按照書法規律認認真真的學習臨摹,研究每個字的結構、每個線條的運行規律、通篇的布局及其變化,研究毛筆、墨色與紙張的關係,才能從中探究出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奧秘,這是寫出「佳」字的基礎。舍此而無他法。這裡的目標是「佳」。無佳則無書法,則沒有對書法的欣賞和享受。

學過書法的人都有感受,開始臨帖,無論如何臨都臨不像,筆管在握,就是不聽使喚,真是心想事不成。這不是不想佳,而是難以為佳。「佳」自苦寒來,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到達書法的彼岸

最近二三十年新興的書法教學法,從 有意於佳 的思路研究每個字的結構、每個線條的運行規律、通篇的布局及其變化,研究毛筆、墨色與紙張的關係,對經典法帖用輔助線、圖示的分析代替傳統的整體感悟,使學習者能直觀地看出法帖的內在技法。有人對這種方法嗤之以鼻說:古人寫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但是古人在經典法帖中實實在在的展現了那麼多的書寫技巧,視而不見只能枉費筆墨和精力。不講究方法,有些人拿著羊毫筆在生宣上臨摹《蘭亭序》,能學到王羲之的筆法嗎?

初學書法者面對經典法帖,往往不知好在哪裡,就像患了「近視眼」看不清法帖的妙處。新興的分析書法教學法相當於給我們配戴了一副增強視力的眼鏡。

囫圇吞棗地不知其味地對法帖整體感悟,不如細嚼慢咽的圖示品味在理解古人書法技巧上更實在而一目了然。在這種 有意於佳 的書法教學方法訓練下,全日制學習四五年的學生的書法水平無論是臨帖、還是創作、還是掌握的多種書體的書寫技法,往往是自學者二三十年難以達到的,這就是新興院校書法教學法有優勢的明證。

張長史草書往往醉後。 張旭為狂草書的奠基者。狂草,是書法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其法度、規矩來說,卻是狂而有理,一板一眼,嚴密、準確的,容不得半點草率和馬虎。蘇軾說:「張長史草書,必俟醉,或以為奇,醒即天真不全。」由此推測,張旭的狂草創作追求 無意於佳 的意外之趣。

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恣縱中寓於嚴謹的法度,是跟他學識的淵博以及點劃周到的楷法功力相關聯的。過人的藝術修養,豐富的形象思維,紮實的基本功夫,加以有膽有魄,才能真正地把草書寫狂,創作出千古流芳精湛的藝術作品。

懷素的《自敘帖》據有人對其筆法章法布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屬於"有意於佳 的精心布局之作。

誰以為寫狂草書,只要放開膽子、不受章法束縛,可以隨心所欲信手塗鴉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深厚的楷書功底和藝術修養,哪能寫出精彩動人的草書。

「無意於佳」決不是信馬由韁,隨意塗畫,它是在積累了大量臨摹實踐經驗基礎上的一種由量到質的飛躍。有意學習是「無意於佳」的前提,它是對書法傳統的繼承和尊重,是傳統書法審美的至高境界。孫過庭《書譜》中說的「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就是無意於佳的境界。

書法是一門傳統藝術,也是一門綜合藝術。書法的無意識創作也極易被人誤讀。「不踐古人」,它的前提是對古人書法心摹手追、爛熟於胸之後意欲出帖。

有意於佳 和 無意於佳 ,在書法創作上兩種方式缺一不可,兩者無法分開,沒有 有意於佳 ,書法創作無規律可循,沒有 無意於佳 無法展示書法的自由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館 的精彩文章: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需要跟大師學習中國文化常識
寫月不見月,詩人為何喜歡顧左右而言他?
和三觀不合的人做朋友
富養,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那個離婚10次的95後女孩:我結婚只是為了合法約炮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