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帝平「三藩」

康熙帝平「三藩」

「三藩」是投順清朝後封為藩王的三個明臣的總稱,即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襲其祖耿仲明、父耿繼茂爵位)。「三藩」擁有重兵,其中以吳三桂權勢最重。吳三桂(1612-1678),字長白,遼東(今遼寧遼陽)籍,武舉出身,曾任明遼東總兵,駐防山海關。明崇禎十七年(1644),他勾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又殺南明永曆帝(即桂王朱由榔),奉清廷之命鎮守雲南、貴州。他在雲貴地區搜羅黨羽,並控制當地財政稅收,掠奪當地資源,成為割據方的軍閥。更有甚者,他的兒子吳應熊又是額附(即附馬)常在都城,成為吳三桂在朝中的耳目。「三藩」勢力的不斷發展,不僅使「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費負擔,而且由於擁有兵權、財權和地方行政權,氣焰逼人,嚴重威脅著清朝政府的國家安全和統一。為此康熙目夜焦慮,他說:「天下大權,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康熙政要》卷二)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提出要回遼東原籍養老請准其子尚之信襲封,康熙皇帝於是趁此機會,先是批准了尚可喜養老的疏請,然後卻遲遲未准其子襲封,並決定要「盡撒藩兵回籍」。尚之信心懷不憤,便陰謀發動叛亂,進行對抗。這麼一來,使心懷鬼胎的吳三桂、耿精忠慌了手腳,不得不也提出撤藩的要求,但卻滿心希望朝廷不準。康熙已看出:「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撒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嘯亭雜錄》卷一《論三逆》於是,康熙皇帝馬上下旨照準,絕無慰留之意。同年八月,康熙皇帝派出朝廷命官分別到「三藩」所在地辦理撤藩事務,要將當地行政權移交當地總督、巡撫管轄。吳三桂見陰謀未能得逞,就於十一月二十一日首先反叛,自稱「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吳三桂先是殺害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兵分兩路,東出貴州、湖南,北掠四川、陝西。霎時之間,西南地區告急的文書紛紛飛報朝廷。嚇得朝廷中一些大臣坐卧不安,他們在恐懼之餘,紛紛指責主張撤藩的大臣明珠、莫洛、米思翰,甚至提出把這幾個人殺掉以向吳三桂謝罪。但是,還不滿20歲的康熙皇帝卻鎮定自若,他信心十足地說「此出自朕意,伊等何罪?」(《嘯亭雜錄》卷一《論三逆》不久,耿精忠、尚之信兩個藩王以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人也紛紛起兵響應。於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陝西、四川、甘肅等地都處於亂軍紛擾之中。戰爭初起時,清廷處於不利地位,入關30年的八旗兵過慣了養尊處優的安樂生活,早已喪盡戰鬥銳氣,再加上一開始戰線就拉得太長,使得朝廷軍隊節節敗退。數月之間,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六省全被叛亂者所佔領。戰局的失利,又增添了新的困難,一些朝廷官員積極主張求和,但康熙皇帝卻臨危不亂,他客觀地分析了形勢,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指出人心思定是一個強有力的因素,叛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叛亂者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的野心家,當他們一旦取得初步勝利就會為各自利益互相火併。據此,他採取了剿撫並重的政策,對叛軍各部進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在都城北京,他只殺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明令其餘人等「概不株連治罪」。在叛軍控制下的地區,他下令參予作亂者凡能悔過投降的,一律既往不咎。他又大膽使用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擢拔張勇、趙良棟等一批英勇善戰的漢人將領,免去那些貪生怕死的滿洲貴族將領。在戰略上,他下令,暫時「停撤平南、靖南二藩」,集中兵力對付吳三桂。於是,王輔臣、孫延齡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繼投降。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吳三桂見叛軍已是窮途末路,便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同年八月,這個狂妄自大的個人野心家,終於在極度慌恐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另一個孫子吳世藩,也在兵敗後自殺於雲南昆明。經歷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在康熙皇帝的正確決策下獲得了勝利。這場驚心動魄的鬥爭表明,康熙皇帝不愧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是何原因讓康熙大帝對一個年過古稀的老者下殺手,原因令人唏噓
康熙為什麼能成為千古一帝?和這位女性啟蒙老師有莫大關係
雅克薩之戰康熙的縱虎歸山竟然為子孫留下如此巨大的隱患
你知道為康熙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嗎?
康熙對此人說:只要大清在,保你百年榮華,雍正一上台就抄了他家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