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大選:看點不是默克爾四連任,是民族主義崛起

德國大選:看點不是默克爾四連任,是民族主義崛起

德國民族主義身份政治的崛起,才是這次德國大選中最大的新聞。

默克爾在投票。圖片來自新華社

文/孫興傑

德國大選曾被認為是最沒有懸念的一次大選,甚至有些沉悶。但是結果出來的時候,很多媒體用到了「歷史性的失敗」的措辭。原因何在?

不在意料之中的是,德國的政黨格局出現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變化,極右翼的選擇黨不僅過了5%的門檻,而且成為聯邦議會的第三大黨。

選擇黨「登堂入室」,才是這次大選最大的新聞,德國的政治氣候已經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曾經被認定為政治不正確的觀念,從理論數據上來說,已經變成了10%以上的德國人的觀念。

選舉結果出來之後,默克爾已經不再是焦點了,雖然她依然可以開啟自己的第四個任期。但這個任期里,她需要處理德國政治體系中的一個bug,如何將極右翼的思想從政治制度和政治體系中排除出去。

而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極右翼思想與默克爾的政策是相殺相生的,誰要為極右翼政黨的崛起負責任呢?默克爾!極右翼政黨的底色還是德國的民族主義,在戰後相當長時間裡,民族主義在德國是政治不正確。所以從1945年以來,極端主義思潮為主體的政黨,從來沒有在議會中拿到一個席位,而這一次,不僅拿到了席位, 而且成為第三大黨。

那麼,何以至此呢?

極端主義思想以反伊斯蘭、反移民作為包裝,在選擇黨的競選海報中,曾經出現了這麼一個畫面:一個懷孕的白人女性說,製造新德國人?還是我們自己做吧。

這是選擇黨崛起的一個根本的背景。默克爾接受了100萬難民,其中90萬不是合法的,再進一步說,戰後德國吸納了大量的穆斯林移民,多元主義移民政策之下,移民二代、三代並沒有融入到德國主流社會文化之中。

排外思想,在之前很容易被貼上「新納粹」的標籤,但是在難民影響德國人日常生活,加上出現了恐怖主義襲擊的事件,排外思想就被很多人接受了。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選擇黨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東德地區的支持,有些選區五分之一的選民投給了選擇黨。東西德合併之後,兩德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但是沒有消失,在外來移民和文化的衝擊之下,「德國人」的身份再次被激活。

著名銀行家、企業家、英國滙豐控股集團主席斯蒂芬·葛霖在新書《不情願的大師》中直言,「新德國清楚地表明,德國土地上古老而強大的地域特徵,依然是德國身份的一種充滿活力的來源,它承載著真正的政治意義。」

這次選舉意味著德國政治方向已經悄然轉變,在過去相當長時間裡,德國政治是非政治化的,沒有根本對立的政治觀念和思想的對撞,而只有具體政策的分歧。而現在,選擇黨的崛起代表著德國民族主義身份政治的崛起。

默克爾,一個來自東德的科學家,成為新德國的總理,但是現在她面臨的是如何真正消弭東西德之間的身份隔閡,這一任務應該是默克爾從政幾十年來,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編輯:與歸 實習生:純潔 大雄 校對:陸愛英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網紅學院」不是洪水猛獸,高校試試無妨
與其讓媽媽回村帶娃,不如加快推進城市化
人工智慧會顛覆律師行業嗎
「最美圖書館」因盜版書停業,公益書屋要怎麼走
明星「人設」就是用來崩壞的?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