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既要當美國的學生,也要當美國的老師

中國既要當美國的學生,也要當美國的老師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受訪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文】

2017年,對於中國和美國來說,都是異常重要的一年。

度過了執政蜜月期,特朗普的各項政策開始初具雛形,整個國際秩序也因為這位號稱「美國優先」的新總統而起了微妙的變化。

對於中國來說,「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金磚峰會,逐步奠定了中國在新一輪世界秩序構建中的地位,也對中美關係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為此,2017年4月「習特會」確立了四大中美對話機制,分別是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9月26日,作為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機制的重要內容,中國人民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主辦「中美大學校長與智庫論壇」,探討未來50年的中美關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與中美兩國約40所大學與智庫負責人共計超過200人將與會。

在這場論壇前夕,觀察者網獨家專訪本次論壇的承辦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教授,通過他豐富的智庫交流經驗,談談未來中美的相處之道。

中國智庫要學會對美「伐謀」

觀察者網:談到中美智庫交流,我記得重陽金融研究院在首次習特會前三天,曾赴美與布魯金斯學會、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等知名智庫交流,帶回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觀察。作為民間交流的智庫交流,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您認為就中美關係而言,智庫交流能夠提供哪些有益補充?

王文:過去四年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代表團赴美國20多次,在南海問題、「一帶一路」、「習特會」、中美人文交流等重大事件上都發揮了作用。按照我們自己的經驗,智庫可以在大國外交互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智庫可以擔當兩國主流思想溝通的橋樑。智庫在思想、知識、最新論點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得兩國在官方外交之外,出現了一層介於民間與官方性質的精英交流通道。這些外交渠道大大促進了兩國之間相互的了解。

其次,智庫可以成為兩國利益摩擦和分歧的緩衝區。大國之間肯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分歧和摩擦,一旦上升到官方層面將會破壞兩國的關係。而智庫層面的溝通和交流,使得這種摩擦和分歧會沖淡許多。

比如,在南海問題上,2016年7月初,局勢相當緊張,人大重陽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合作,邀請了兩國高官與會,尤其是中國前國務委員戴秉國演講,釋放「南海仲裁案就是一張廢紙」、「十艘美國航母來南海也嚇不到中國人」等清晰的重大中方信息,為美方對南海外交划了紅線,避免了在外交層面上出現更大的碰撞,避免兩國衝突升級。

最後,智庫能成為對外塑造軟實力和影響力的發動機。正如拙作《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上講的「伐謀」,一個好的智庫不只是要影響本國,更重要的是還要影響他國政府,把中國的一些合作的理念和想法推出去,說服他國願意和你合作。這些年,人大重陽在推進中美兩國「一帶一路」合作上發揮了諸多作用。這種思想的發動機將持續推進中國可持續性軟實力的崛起。

觀察者網:上次中美智庫交流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特朗普和美國政界、學界精英的關係並不那麼融洽,這半年來,美國國內政壇一直比較動蕩,多名特朗普的親信辭職。在您的觀察中,特朗普和精英屆人士的關係有沒有得到緩和?

王文:我過去半年多去了美國四次,也接觸了美國的一些官員、智庫和社會組織的人,整體上講,目前特朗普在美國社會精英層中的形象仍然很糟糕,和傳統官僚體系的鬥爭仍然非常激烈,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目前特朗普執政已9個月,仍然有大量官員獲得不了提名,或者根本就沒有提名,中間層還有大量空缺,這充分反映了特朗普和美國精英屆的矛盾在短期內無法調和。

這個時候,中美之間的合作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就是中國的對美工作不能只瞄準政府層,更重要的是落下來,落到精英層面、社會層面、普通人的層面,防止因為和特朗普關係過密而造成的美國社會對華逆反情緒。

但是機遇也有。目前特朗普政府內部的各種框架還沒有搭建好,對華政策也沒有完全成型,中國可以藉此打合作牌、互補牌,進一步夯實和美國在社會人文層面的交流,主動塑造美國社會,進而推動中國的世界影響力。

執政近9個月,特朗普政府班底仍沒有搭建完成,圈中人物均已離職

中國對美外交需要分層化、細膩化

觀察者網:美國精英層對特朗普對華政策有什麼評價和期待?

王文:美國精英層對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也呈現了分裂的局面:

智庫對特朗普對華政策的影響力在減弱,甚至很多智庫沒有政策影響力。美國很多智庫對特朗普不聽智庫的話感到無奈甚至憤怒,進而成為特朗普的反對力量。但一些保守的、在奧巴馬時期被邊緣化的智庫卻得寵,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推動力。此時,務必要注意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反覆性。

美國主流媒體對特朗普也存在不滿。最大的不滿就是認為特朗普不應該對中國過於功利,不談意識形態、價值觀等。近期《紐約時報》就發了一篇長篇評論,批評特朗普去價值化的外交政策。

但目前華爾街和商界對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是滿意的。這次人大重陽與亞洲協會還將簽署合作協議,中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的調研與落實,這說明2017年9個月來中美關係在經濟、貿易和金融層面整體上呈現良性的發展趨勢,一些分歧與摩擦是可控的。對此,特朗普和習主席的互動也很多,目前總共打了近10次電話。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我們也要加強分析精英層態度的分裂。

觀察者網:特朗普治下的美國矛盾依舊重重,高層政治不斷換人,底層民粹主義抬頭。您認為這和特朗普所推行的以「美國優先」為口號的政策有怎樣的關係?

王文:目前看來特朗普在某些程度上給美國開了比較猛的藥方,這些藥方有一些實際是正確的,比如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強調美國「再工業化」、追求美國的實際利益。站在美國的角度來看,這些都符合美國維繫自身地位的發展方向。

但問題在於,他的執行團隊和落實理念的能力太差。特朗普低估了美國的複雜程度,導致他的一些好的理念並不能執行和落地為現實。他也沒有幫手,他的執行團隊缺陷很大,本人也缺乏團結整個美國的能力,缺乏運作複雜政治的經驗,這讓外界對特朗普的執政業績呈現很大的懷疑和下降的預期。

我認為,目前特朗普的執政實際上加劇了美國的國內矛盾,使得原本的種族矛盾、債務矛盾、聯邦和地方矛盾、社會矛盾等出現了更大的裂痕。從這個方面看,中國對美國的外交要更加分層化、細膩化,既要講求中美官方外交的利益交易,也要突出中美社會與人文交流上的互動。此次劉延東副總理牽頭與美方的中美社會與人文對話,就是這種分層化、細膩化的重大表現。

觀察者網:特朗普被看做是新一輪保守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始作俑者。不斷有西方學者和媒體呼籲中國能夠取代美國,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您怎麼看中美之間的地位變化?

王文:這些年隨著中國不斷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出現,再加上美國國內很多矛盾和問題的爆發,充分顯現一個重大的趨勢:美國在中國外交和全球秩序中的重要性在下降。在這種趨勢下,中國不應該只瞄準美國,而應該心懷天下,新一代世界秩序的重心不應只有美國。

由此看,我不太贊同G2的說法,也不認為應該由中國和美國來構建新的世界秩序。中國崛起的速度超過我們的預期,美國衰落的速度也將超過我們的預期。中美之間的這種實力交錯,使未來國際格局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中國應該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也不必把關注點都放在美國身上。「一帶一路」過去四年的推進,實際上就是代表中國對全球關注點的「世界化」、「多元化」、「扁平化」。

觀察者網:在9月初的金磚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金磚五國要「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要改變以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怎麼做?

王文:發展中國家目前看來至少要做三件事情:

一是要繼續團結,抱團取暖,要將金磚繼續機制化下去,形成集體崛起的團隊力量,和西方國家進行整體性的博弈競爭和合作。

二是推出更加有效的改革建議方案。這個改革既要對未來世界有用,也要能夠被現有機制接受。

三是要持續國內高速發展和有效治理。只有本國的發展和治理效果更加優於西方,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才更加有國際話語競爭力。

相比於多數人的悲觀立場,我對這三點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我基本上走訪與調研了所有主要的新興國家,新興國家的發展狀況比中國人普遍的預設要高,呈現了積極向上的整體趨勢,而西方卻在走不可遏制的頹勢。兩相比較,發展中國家只要堅持自信,相互扶持,相信未來的好日子並不會太遙遠。

中國要兼任美國的學生與老師

觀察者網:特朗普在上台前對中國並不友好,上台後為了兌現對選民的承諾,針對中國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新近實施的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中國要想成為新的領導者,必然要處理好和美國的關係,中美之間在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該如何調整雙方的相處之道?

王文:中國仍然保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傳統。我們不和美國搞對抗,堅持國際體系的改革,發揮大國外交的影響力。但新時期的「大國外交」千萬不要理解成中國放棄過去的謙虛謹慎、理解成為中國要成為新一代霸主。實際上,在我的理解中,中國並沒有放棄韜光養晦,在軍事上、安全上以及各方面的摩擦處理上,中國都仍然高度的剋制,沒有濫用國家權力。與五年前不同的只是,中國更講求外交捍衛國家利益的實際效果、更體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外交訴求、更希望能夠令國際治理呈現良性轉型的大國意願。

對於美國,我以為,仍要學習美國的優點。美國還沒到一無是處的時候,美國文藝創作、科技創新、社會組織以及國際傳播等領域,還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的。但中國自信心在恢復,中國也需要讓美國學習至少是重新評估中國的優勢。我在近期出版的專著《看好中國:一位智庫學者在全球的演講》一書中也提到,中國要善於當美國的學生,也要當好美國的老師。

新時期中國和美國的交往方式,是最好的外交辯證法的體現,是底氣和謙遜相結合,自豪感和學習精神相結合,既要和美國合作,也要和美國競爭式的博弈,既要不挑釁,也要據理力爭。相信在未來中美之間會繼續加強了解,最終度過目前這種實力對比的膠著期、交錯期。

觀察者網:在首次習特會時,習近平主席就對特朗普說,歡迎美國加入「一帶一路」。但之前美國對「一帶一路」倡議非常警惕和懷疑,隨後有所鬆動。在您和美國智庫的交往中,美國政界和學界精英對「一帶一路」目前的態度如何?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王文:「一帶一路」倡議是2013年提出的。2016年以後,美國的智庫、政界對「一帶一路」出現了比較大的轉變,這種轉變以美國高層主要以國務卿、州長甚至總統不停提到「一帶一路」並且積極正面評價為主要標誌,而且一些智庫也紛紛發布一些比較積極的推進中美在「一帶一路」合作、美國在「一帶一路」有機會的文章或報告。這種態度的轉變是令人肯定的。

當然,對「一帶一路」提防、否定的聲音也不少,但整體上呈現積極的轉向趨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2017年6月,特朗普總統說過美國願意加入「一帶一路」,這就更表明美國對「一帶一路」的興趣,儘管特朗普說這話,在美國官僚層面沒有引起更大的興趣和執行,甚至有美國官員說,不必理會特朗普的表態,他自己都不知道說什麼,但我們必須理解認識到這種積極的趨勢。

這種轉變一方面與中國政府和企業界對「一帶一路」的推進有關,尤其是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的軟實力和影響力。第二,「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核說明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共產品,就像一個商品一樣,只要質量好,必然會受全球市場的歡迎。「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個講求雙贏和多贏的國際公共產品,當然會得到有識之士的推崇和接納。

第三,這種轉變和中美之間智庫的溝通、社會層面人文交流的密切也有關係,2016年4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和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華盛頓召開了首次中美公開的「一帶一路」戰略對話,100多位官員與智庫代表參加,發揮了一些實際作用。

觀察者?網:您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中美「一帶一路」合作,或可從中國幫紐約修路開始》,認為美國高估了中國的戰略野心,低估了中國的合作潛力。您長期從事「一帶一路」宣講工作,在您看來,中國該如何向美國乃至世界介紹「一帶一路」,打消他們的戰略疑慮?中美在「一帶一路」上又有哪些合作是可能的?

王文:「一帶一路」是一項長期工程,關鍵是中國要有戰略耐心。只有產品本身過硬,任何阻礙都抵擋不住市場的主動性,關鍵是「一帶一路」自己要精耕細作,進一步提升這個公共產品的質量和品牌,自然會吸引有識之士,他們的疑慮自然也會消除。實際上,在9月26日這場「中美大學校長與智庫論壇」上,我們會推出一個報告,從中美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的實際效果角度去認識中美新一輪合作的趨勢。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智庫動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動搖國本」的難民危機,為何沒能動搖默克爾的選票
選出默克爾,對德國還是一件好事嗎
易買得向泰國正大出售上海5家門店 最後1家年底前整理
中韓關係「解凍」靠平昌冬奧會?韓媒有點天真了
俄3.3萬噸世界最大動力破冰船量產 護航北極油氣運輸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