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當代茶聖 吳覺農和他的《茶經述評》 茶賦

當代茶聖 吳覺農和他的《茶經述評》 茶賦

當代茶聖 吳覺農

吳覺農

中國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

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

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豐惠 人,原名榮堂,立志要獻身農業,改名覺農。1949年,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參與共同綱領制訂,參加了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農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所著《茶經述評》是研究陸羽《茶經》的權威著作,被譽為"當代茶聖"。他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建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在福建武夷山首創茶葉研究所,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生平

吳覺農青年時代就讀於浙江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浙江農業大學前身),1918年留學日本期間,他寫得《茶樹原產地考》和《中國茶業改革方准》兩篇長文,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回國後,他任上海市園林場場長,浙江省政府合作事業室主任及上海勞動大學教授等職。他自1931年起就任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監理處處長後,為振興茶葉經濟,維護華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改善茶農的生活狀況,他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首創茶葉出口口岸和產地檢驗制度;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產茶省成立茶葉試驗場和茶葉改良場。其目的不僅要禁止劣質茶葉出口,而且要全面提高茶葉質量,採取科學辦法從栽培、採摘、製造、貯藏等方面入手,改變因循守舊的手工生產方式。

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後到日本、印度、錫蘭、印度尼西亞、英國、法國和蘇聯考察,對有關國家的茶葉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茶葉的國際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回國後寫出了《華茶在國際商戰中的出路》、《華茶對外貿易之瞻望》、《中國茶業復興計劃》等多項報告和建議。

抗日戰爭期間,他負責當時政府貿易委員會的茶葉產銷工作,在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市場上海淪陷後,他努力開拓茶葉對外貿易,特別是對蘇易貨貿易,代表貿易委員會和蘇聯商務代表在武漢談判,簽訂了易貨協定,隨後在香港設立貿易機構富華公司,在內地頒布《管理全國出口茶葉辦法大綱》,實行全國茶葉的統購統銷。他親自到各省聯繫,先後在各產茶省成立茶葉管理處(局),組織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運輸等工作,藉此消除了過去洋行買辦、洋庄茶棧的壟斷和地主豪紳、商業高利貸者對農民的剝削,恢復已萎縮的茶區生產,把分散在各省農村的成百萬擔零星茶葉,加工為成品箱茶,彙集香港履行對蘇易貨和海外銷售。1938—1939兩年,取得較大成績,華茶外銷躍居出口商品第一位,不僅超額履行了對蘇易貨合約,還向西方國家換回一定數額的外匯,支援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重慶復旦大學,他與該校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孫寒冰等商討成立了第一個高等學校茶葉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並邀請了一批有名望學者專家授課。在籌建茶葉系的過程中,孫寒冰在日機的狂轟濫炸中不幸犧牲。吳覺農在茶葉系的開學典禮上,沉痛悼念孫寒冰,要師生們永遠紀念這位傑出的、著名的進步文化人。不久後,他又選址福建武夷山,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國家級的茶葉研究機構,集中了一批專家、教授和有實際經驗的茶葉從業人員,系統研究茶葉的栽培、製造和貿易等方面的課題,取得了不少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中央農業部的領導崗位上,會同貿易部副部長姚依林、辦公廳主任林海雲等同志討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對外貿易公司——中國茶業出口公司(歸中央貿易部領導),他兼任總經理。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變化中,他迅速同蘇聯等國簽訂茶葉貿易合同;加緊組織進行茶葉的收購加工,履行易貨償債;並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的貿易,推銷積存茶葉;大力訂製制茶機械,在各主要茶區籌建各種類型的制茶廠;同時聯繫各省積極建立和擴大茶葉教學與科研機構等。當抗美援朝開始,美國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他又採取了綠茶改制紅茶等應變措施。隨後他召開了全國茶葉會議,制定了第一個茶葉發展計劃,為新中國的茶葉事業勾划了宏偉細緻的藍圖。此後他因調任其他工作,不再主管茶葉,但中國茶葉事業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或間接地和他的擘劃分不開。

在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後,他已年逾八十高齡,但仍積極與農業和茶葉界人士探討問題,參與各項考察和學術活動。他親自去雲南、廣西、海南等茶區做調研,建議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發展紅碎茶,以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為增強茶葉出口競爭力,他首先提出外銷紅、綠茶出口免稅的建議;統籌外銷茶產制運銷一條龍等。這些戰略性的意見,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有的已被採納實施。1983年10月,他親自到杭州參加「茶葉與健康、文化研討會」,他在講話中說:這次會「是一個創舉」,「茶與醫藥、文化相結合前景非常廣闊」。事實證明,我國茶文化活動從此蓬勃發展。

他著譯甚豐,內容廣泛。1987年在他九十壽辰時,由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學會牽頭,集中了老一代的茶葉專家,編選了以茶葉論文為主體的《吳覺農選集》。在晚年,他還主編了《茶經述評》一書,對我國茶葉歷史和現狀作了較全面、正確的評述。他七十年來有關茶葉的論著,豐富了祖國茶葉歷史文庫。他的傳記已列入浙江省「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根據他對中國茶葉事業建立的功績,以及對茶學的淵博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著述,當年陸定一同志稱譽他為「當代茶聖」,立即得到茶界以及各方面人士的普遍認同和熱烈響應。在他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學思想,至今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2001年5月,由我國茶學界、茶文化界以及有關企業單位發起組織了學術性民間團體「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宗旨是團結茶界專家學者和廣大的茶人、愛茶人共同探討與弘揚他的茶學思想,繁榮茶葉經濟、茶文化,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吳覺農先生同時又是一位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他振興中國茶葉的理想同他愛國主義的思想密切相關。從青少年時代起,他就追求真理,傾向進步。他同胡愈之、沈端先(夏衍)等情同手足。在杭州求學時代,即同共產黨的早期先驅人物宣中華、楊賢江等交往密切。1927年「四一二」事件時,他同胡愈之、鄭振鐸等七人在報上發表了抗議國民黨反動派血腥屠殺革命群眾的公開信,被周恩來稱之為「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大無畏的壯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他和周建人、葉聖陶、章錫琛等進步文化人,共同創辦了在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中有很大影響的「開明書店」。三十年代,他又與陳翰笙、薛暮橋、孫冶方、錢俊瑞等組成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進步團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宣傳共產黨的主張,他擔任該會代理事長。同時,他還擔任中國農學界的學術組織「中華農學會」的總幹事,在農學界前輩梁希、鄒秉文的支持下,廣泛聯繫農學界人士,負責組織和出版會刊等工作。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加入了「中國人民救國會」,積极參加營救「七君子」及其他被捕同志的工作。四十年代初,他加入了周恩來直接領導的秘密組織「中國民主革命同盟」,並在上海擔任負責工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不顧個人安危,受黨的委託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貢獻。

解放前,他同中國共產黨人風雨同舟、肝膽相照。解放後,他剛正不阿、是非分明的性格始終不變,他對黨很有感情,但他以自己理性的眼光審視問題,他反對「個人崇拜」、「個人迷信」;反對盲目制訂生產高指標;他對"四人幫"的專制暴戾,深惡痛絕;對鄧小平同志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政策竭誠擁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繩同志就曾這樣評價他:「吳覺農先生出生於苦難的舊中國,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求進步的革命知識分子,他的身上表現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高貴品質。」

赴日留學

1919年,吳覺農抱著實業救國、科技興茶的強烈願望,官費赴日本留學,在農林水產省茶葉試驗場學習。他如饑似渴地研究日本先進的科學技術,搜集和研究世界各產茶國茶的栽培、製造、貿易等方面的史料文獻。當他看到英國人勃拉克氏在《茶商指南》里說及「有許多學者……主張茶的原產地為英國而非中國」、易培生氏在《茶》一書里說到「中國只有栽培的茶樹,不能找到絕對的野生茶樹,只亞薩發現野生茶樹曰Theahaqmh,……植物學家都視為一切茶樹之祖」以及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辭典》里說「茶的自生地在東印度」等等的荒謬絕倫的敘述後,一股莫明之火不由得在胸中燃起。他頓足疾呼:「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麼都會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於生乎吾國長乎吾地的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在學術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實在無過於此了!」

1922年,吳先生決心對這種有意的對歷史事實的歪曲進行回擊。他根據我國古籍有關茶的記載(包括詩詞),引經據典,寫了《茶樹原產地考》一文,雄辯地論證茶樹原產於中國。文中寫道:「《神農本草經》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時在公元前2700多年,……我國飲茶之古,於此已可概見,……印度亞薩野生茶樹的發現,第一次在印度還是獨立時候的1826年,第二次則為印度被吞併以後。」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我國茶樹的發現和利用要比印度早上幾千年。他的這一篇文章是我國首篇系統駁斥外國某些人有意歪曲茶樹原產地的專論,也是一篇聲討殖民主義者進行經濟文化掠奪的檄文,他為茶的祖國正名,為祖國爭光。

振興茶業

1922年底吳先生學成回國,旋即自籌資金在家鄉試辦機制茶廠,以圖改變千百年來的落後手工制茶方式,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為以後的推廣作出示範。但終因資金不足及社會的動蕩而未能如願。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應蕪湖省立第二農業學校之聘去教書。後又因薪金菲薄不敷家用而浪跡上海,靠創作糊口。

1931年,時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的我國前輩農學家鄒秉文先生因器重吳先生的才華而邀請他籌辦茶葉出口檢驗事宜,並委任他為技正兼茶葉處處長。這是他為實現振興華茶宿願的開端。他在商檢局的7年時間內編製了中國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標準。但他認為完全靠出口檢驗是消極的,而應當提倡產地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指導生產與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為此,他到江西修水等地去推行產地檢驗制度,把出口檢驗與產地檢驗聯成一個系統,並同時開展科學研究。他的這一明智之舉,果然收到了提高產品質量的效果。

吳先生還認為:「要想全面提高我們茶葉的質量,非採用科學方法從種植、採摘、製造、貯藏入手不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一批茶葉科學工作者不顧條件的困難,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省的廣大茶區進行調查考察,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他與胡浩川先生合作撰寫了長達13萬字的《中國茶業復興計劃》一書,並於1935年在上海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一個復興中國茶業的戰略性計劃,曾引起農學界、茶葉界的高度重視,內中的許多論點至今仍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他為了實施這個計劃,倡議在江西修水、安徽祁門、浙江嵊縣(現嵊州市)建立茶葉試驗場,開展茶葉科學試驗研究;後又將實施計劃擴展至湖南、湖北、福建、雲南、貴州、廣東、四川等省。這些試驗研究基地都採用科學方法種茶、制茶、選育良種,並成了廣大茶農仿效的榜樣,對發展我國茶葉科學技術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吳先生根據振興中華茶業之需要,1933—1935年還先後赴英國、印度、日本、蘇聯等國考察,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了解國際茶葉市場動態。這時的他,已經是一位通曉世界茶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茶葉專家了。回國後,撰寫出版了《世界主要產茶國之茶業》。他在研究各國茶業後說,若能「取他國之長,補我之短」,「積極推進,銳意改革,則我華茶命運自必有復興之一日」。

吳先生不僅重視茶葉科學技術研究,而且也重視茶業經濟研究。他認為華茶之所以衰落,是由「外部的帝國主義勢力」和「內部的封建結構」造成的。他為了「打破中間剝削,謀茶農之真正利益」,於1936年發動江西、安徽兩省組織成立「皖贛紅茶運銷委員會」,實行紅茶統一運銷。他的這一舉措,對壟斷我國茶葉出口的洋庄、茶棧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正因為如此,上海市洋庄茶葉同業公會首先發表了一份帶恐嚇性的《痛切宣言》;接著他們又串通上海市總工會和一些喪失民族骨氣的政客,繼續發表「通電」、「宣告」,進行威脅。由於寡不敵眾,剛剛起步的我國自營茶葉出口大計便就此夭折了。吳先生對此十分痛心,他在《中國農村》雜誌以「反帝反封建的半幕戲」為題發表文章,憤然指出:「紅茶統制具備著相當的反帝反封建意義,然而這個統制的基礎先天根本脆弱……結果是茶葉受了帝國主義金融資金與茶棧的統制,貧困的茶農被統制於死地,……反帝反封建的主角──茶農被壓在舞台之下,因此演不出半幕便匆匆地收場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交通中斷,口岸淪陷,茶葉產銷瀕臨絕境。為了拯救茶農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支授抗戰,他倡議茶葉由國家統購統銷,把分散在各省茶農手中的茶葉收購上來,進行集中加工和銷售,這件在戰火紛飛年代被認為是根本不可能辦的事,在吳先生的斡旋之下,於1938年3月正式公布了《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管理出口茶葉辦法大綱》。為推進「大綱」的實施,吳先生不顧敵機轟炸的危險,奔赴各產茶省督促成立茶葉管理機構,督辦茶葉統購統銷工作。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又一次與壟斷我國茶葉出口的洋庄、茶棧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只是因為當時的若干口岸已被敵軍佔領,故而只得暫時將出口業務轉移到香港,並在港親自籌建富華公司。在吳先生等一批有識之上的努力下,1938—1939年的茶葉出口量已躍升到出口農產品的第一位,而且紅茶平均價格也比前兩年有大幅度的提高,為換取外匯支授抗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培育人才

1940年,吳先生倡議當時已搬遷到重慶的復旦大學農學院成立茶葉系和茶葉專修科。採納後,由他出任系主任,是年秋季即在各產茶省開始招生。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創辦的高等茶葉專業系科,他本人也就成了我國高等茶葉教育的奠基人。

珍珠港事變後,為了實現科技興茶的宏願,吳先生不疲奔波,到閩北山城崇安籌建我國有史以來的首家全國性茶葉科學研究所,並自任所長。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聯合東南各省推行茶樹更新運動,從事茶樹栽培、茶葉製造、生化分析及技術推廣應用的研究,同時擔負著普及茶葉科學知識的任務。在他的艱苦創業精神的感召之下,一批頗具聲望的知名學者如當時的浙江大學教授蔣芸生、農學界前輩葉元鼎、經濟學家葉作舟等均應邀擔任相關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此外,他們還編印了《茶葉研究》、《武夷通訊》等刊物,同時還翻譯了很多國外資料。可以這樣說,是吳先生為我國的茶葉科學研究事業奠定了基礎。

吳先生幾十年奮鬥如一日。老年仍從事國內外茶史資料的搜集與研究。畢生著作也極為豐富。他主編的《茶經述評》,被譽為「20世紀的新茶經」和「茶學的里程碑」;他還主編了60萬字的《茶葉全書》,同時還有其它許多著述問世。他的大量著作和理論,成了我國茶學歷史文庫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永遠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釐清茶樹種源

半個多世紀後,吳覺農於1978年在昆明又發表了《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一文。他認為,茶樹原產地是茶樹在這個地區發生髮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既包括它的祖先後裔,也包括它的姊妹兄弟。因此,他應用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學的觀點研究得出,我國西南地區原處於勞亞古北大陸的南緣,面臨泰提斯海,在地質史上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前。這裡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地球上種子植物發生、滋長,不斷演化,是許多高等植物的發源地。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茶亞屬、茶組,是茶系中的一個種。通過植物分類學系統,可以找到它的親緣。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分布在我國西南的有260多種。就茶屬來說,已發現的約100種,我國西南地區即有60多種,符合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區集中的立論。其次,吳覺農認為,喜馬拉雅運動開始,我國西南地區形成了川滇縱谷和雲貴高原,分割出許多小地貌和小氣候區,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種植物,被分別安置在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中,各自向著與環境相適應的方向演化。位置在河谷下游多雨的炎熱地帶,演化成為撣部種;適應河谷中游亞熱帶氣候演化成雲南—川、黔大葉種;處於河谷斜坡溫帶氣候的,則逐步篩選出耐寒、耐旱、耐蔭的小葉種。只有我國西南地區才具備引起種內變異的外部條件,但都是同一個祖先傳下來的後代。

吳覺農從茶種親緣關係和茶樹種內變異類型的演化以及從地質變化,論證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中心的學說,引起國內外茶學工作者的濃厚興趣。

繼他的文章發表後,國內外學者發表了不少有關茶樹原產地的論述,庄晚芳推斷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四川、貴州、越南、緬甸和泰國北部是原產地的邊緣。陳興瑛等根據實地調查和研究,發現了許多野生茶樹,認為其中的巴達大茶樹是最古老的,是雲南大葉種茶樹的原始型,提出雲南是茶樹的原產地,雲南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地區可能是原產地的中心。日本學者志村橋和橋本實,根據細胞遺傳學、植物形態學對茶樹方面的研究,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茶樹原產地研究中,吳覺農除批駁了以勃魯士為代表的原產於印度的觀點外,還批駁了印度尼西亞的科恩·斯徒(CohenStuart,1919年)主張「大葉種和小葉種分屬於兩個不同原產地」的「二元論」,美國威廉·烏克斯(WillianUkcrs,1935年)主張「凡是自然條件有利於茶樹生長的茶區都是原產地」的「多元論」,以及英國艾登(T.Eden,1974年)主張茶樹原產地既不在中國也不在印度的「源出無名高地」的「折衷論」等多種觀點,把原產地的研究引向深入。

振興茶葉經濟

20年代,吳覺農用階級觀點論述了中國的農民問題,發表了《中國的農民問題》(1922年)、《庚子賠款與中國農民》(1924年)、《農民運動的意義與方針》(1927年)等著名論文,其中《中國的農民問題》曾被毛澤東選用作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培訓教材。

他以剩餘價值理論作指導,大量論述了中國茶葉經濟問題,出版了《中國茶業復興計劃》和《中國茶業問題》,指出:「洋行敲詐茶棧,茶棧壓迫茶號,茶號受到雙重剝削,又循環轉嫁到茶農身上」,「長此以往生產無法發展,技術無法改進,華茶又怎麼能不衰落呢?!」為此,他設想在茶葉生產領域,舉辦茶農生產合作社;在流通領域由國家直接運銷國外。在他的推動下,皖、贛兩省成立了「皖贛紅茶運銷委員會」統管運銷;實業部採納了他的建議,由部牽頭,皖、贛、浙、閩、湘、鄂等省聯合集資,成立了官商合營的全國性茶葉公司。

1978年吳覺農在研究世界茶市後,親自對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茶業資源作考察,主張大力發展紅碎茶。他認為,世界茶葉總銷售80多萬噸,90%以上是紅茶,而紅茶中98%以上是具有濃、強、鮮的品質特點,和香味很濃的紅碎茶,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銷路廣闊的大宗茶類,而且世界的年銷量正以2%的速度增長,發展紅碎茶,擴大出口創匯意義重大。據此,他提出在南方建立生產基地。1978年發表《關於發展雲南、廣西、廣東及海南島等地紅碎茶生產的前景》文章,並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提出建議;同年,提出《關於由國家貸款扶持公社茶園和籌建茶廠發展紅碎茶的建議》,由全國政協轉國務院主管部門。同時,在農業部召開的中國農學會和各分科學會上,他作了《跟上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紅碎茶》的發言,隨即作為建議,由中國農學會轉呈中央。他積極撰寫了《略談茶樹原產地和外銷紅碎茶問題》、《發展廣西茶葉生產的初步意見》、《關於加快雲南茶葉生產的建議》等文章。這些文章中的某些戰略性建議多被採納。目前,我國南方已建立了一批優質紅碎茶基地,質量和數量都有很大提高。

1982年,他在研究茶葉稅利時指出,茶葉稅一直沿用50年代初期的高稅政策,實行按毛茶山價40%的統一貨物稅,他認為當時為積累建設資金是必要的。而經營部門虧損,他認為茶葉收購價應逐步提高,稅收如果不減免,經營部門將虧損更大,勢必影響出口的積極性。他主張採取國外產茶國低稅、免稅甚至補貼的鼓勵辦法。借民建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開展經濟諮詢服務的機會,提出減免茶稅的建議,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已部分採納實施。

評述茶經

《茶經》為唐代陸羽所作,成書已12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為中外學者所重視,書中對茶葉歷史、茶樹種植、茶葉製造以及煎、煮、飲用、茶效等都有詳細論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但原文比較古澀,不易看懂,有的內容值得商榷,吳覺農花了多年時間鑽研《茶經》,於1987年寫成《茶經述評》。《茶經述評》有譯註,有評論。譯註通俗易懂,評論富有新意,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同時在理論上以科學說明,又以發展的眼光對茶葉研究提出新課題,為進一步研究茶葉提出了方向。

《茶經述評》比《茶經》增加了不少新內容,如茶樹原產地、茶葉的傳播,以及種茶、制茶、飲用等,自唐迄今的演變與發展,從經驗到理論均作了全面的系統總結。

《茶經》中雖列舉了不少唐以前的茶葉史料,但也有遺漏,《茶經述評》對遺漏的重要資料作了補充,並將唐以後歷代茶葉專著作了扼要介紹,集茶葉專著之大成。此外,《茶經述評》還補充了「歷代茶政沿革」,指出茶政對人民的危害,為研究茶史提供了方便。

《茶經述評》最後提出,當前茶葉研究最迫切的問題是實現茶葉生產現代化。這本專著有科技知識,有歷史資料,既評述了陸羽的《茶經》,又兼及其他古農(茶)書,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巨作。陸定一特地為之作序,他說:「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就是20世紀的新《茶經》,吳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業,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態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說陸羽是『茶神』,那末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

高風亮節

吳覺農一生不僅對茶葉事業作出了貢獻,而且在治學、處事、待人等方面也做出了榜樣。 1942年11月30日,他在財政部茶葉研究所工作時曾以「五種工作態度」勉勵全體職工,一是「公而忘私」,就是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廢公;二是「動靜兼顧」,就是辦事要冷靜,工作要主動;三是「即知即行」,就是說做就做,不要怕錯;四是「替人著想」,就是對人對事都要為人著想;五是「訓練自己」,就是要勤學苦練、鍛煉身體、努力上進。這些話語重心長,富於哲理,對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仍有教育意義。

吳覺農公私分明,廉潔奉公。在上海商品檢驗局工作時,檢余的茶葉決不輕意拿走或私用。抗戰時期,在貿易委員會和香港富華公司辦理茶葉統購統銷工作時,對購銷價格、倉儲費用都一絲不苟,公正地按規定的辦法嚴格執行。這種不要錢,不營私的品德倍受大家稱讚。表明他一生切實做到了廉潔自守、清者自清。

吳覺農對自己的生活十分儉樸,但對他人的困難,卻慷慨解囊,常以有限的工資和積蓄,資助青年升學或出國深造或作生活接濟。去世前將其位於北京站口之房產,捐獻作為籌建中國農學史料館之用。吳覺農為振興祖國茶業,鞠躬盡瘁。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還去民族文化宮觀看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的展覽,發表了他生前最後一次談話:「我一生當中,最關心的是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生產。現在農村裡,茶農還有許多困難,希望你們到農村裡去看看,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特別是幫助茶農搞好科學種茶和制茶……茶葉生產發展了,中國茶文化也會興旺起來」。充分體現了老一輩專家對茶葉事業奮鬥到底的精神。1989年10月28日,他與世長辭。他的高尚品德和為我國茶業建立的功勛,將永遠激勵著人們奮勇前進。

吳覺農先生,博學多才,不慕官祿,不畏強權,艱苦創業,矢志為茶,為我國當代茶學理論、科研育人、產銷貿易等方同作出了劃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我國當代茶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不愧為「當代茶聖」!

《茶經述評》被人們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其中的內容包含了吳覺農先生深厚的茶葉實踐經驗和理論沉澱。

這本書從1979年開始撰寫,由於出現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費了較預想為多的時間。最初,因為《茶經》原文較為古澀,於是用了較多的時間來對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這樣,當時所寫出的內容,就較側重於《茶經》的注釋,後業才陸續加入了一些新的評述的內容,搞出了第一稿。但這一稿的內容,有的已超越了評述的範圍,所以,又加以精簡,把述評突出出來,寫成第二稿。最後,再加以修改補充,這便是現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時,在第三稿修改過程中,又不時發現新問題需予解決。

此部茶學力作在上海茶葉協會的支持下再版,在繼承陸羽《茶經》精髓的基礎上,在闡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時,更注重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茶的烤煮和茶具的選用等實際學問,成為業內人士和愛茶一族的鑒賞佳品。

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在晚年撰成《茶經述評》一書,於1987年5月首版發行,並且在1988年8月第二次印刷,兩次共印發4600本,早已銷售告罄。由於首版還是鉛字印刷,受條件限制,書中圖片模糊不清,吳老很不滿意。該書出版至今已達20多年,深受海內外有關人士歡迎,茶界公認其內容質量高,視為經典之作。2004年,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決定對《茶經述評》修訂現為第二版,在2005年吳老誕辰108周年紀念「茶壽」和「吳覺農紀念館」在上海建成開館之際發行。

《茶經述評》是一部校譯評述唐代陸羽《茶經》的專門著作,按照《茶經》的體例分為十章,而每章又分為《茶經》校譯以及相關述評部分。校譯部分簡明扼要,述評部分設置了37個專題,內容詳實全面。這是自《茶經》成書1200年來,第一部全面評述和注釋《茶經》的權威著作。這部著作以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見解為學術界所推崇,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是「茶學的里程碑」。

全書共十章:

第一章 茶的起源

第二章 茶的採制工具

第三章 茶的製造

第四章 煮茶的器皿

第五章 茶的烤煮

第六章 茶我飲用

第七章 茶的史料

第八章 茶的產地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第十章 《茶經》的挂圖

治興茶道學習筆記

在北京學習期間,看完了這本《茶經述評》。這本書在本色美術館聽課和在武夷山遊學的時候,都有茶友推薦,內容博大精深,對唐陸羽的《茶經》全文,每一節都有譯註,譯文和大篇幅詳盡理論和實踐的述評,讀透徹,很難,是茶人隨時放在手邊的教科書。

吳覺農是中國當代茶葉復興、發展的奠基人,被譽為「當代茶聖」。曾任農業部首任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經理,投身農業和茶葉事業70多年,是我國新興茶葉試驗場、研究所、商品檢驗、機械制茶、高等院校茶專業教育和茶葉自主出口貿易等各個領域的開創者和領導者。

吳覺農早年的《中國農民問題》一文,被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選為參考教材。有關茶葉的著作主要「赴海外考察報告」、《吳學農選集》,譯著《茶葉全書》,晚年主編《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和《茶經述評》,後者被認為是茶學裡程碑。

種茶的土壤,以爛石為最好,其次是礫壤,黃土最差。

如感到熱渴、凝悶、頭疼、眼澀、四肢疲勞、關節不舒服,只要飲茶四五口,就如同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茶葉採摘不及時,製造不精細,以及混雜著野草,飲了就會生病。

「野者上,園者次」,我國自來就有「高山雲霧出好茶」的諺語,野生茶多生長在高山、深山,而人工種植的茶園大多在低山或坡地。

我國是世界茶樹品種資源的大寶庫,栽培品種現在有500多個,已經有性狀記載的為300多個,1965年學術討論會所推薦的優良品種有21個。

唐代的蒸青餅茶,在北宋以後已很少生產。這類茶葉,就成品品質及製造方法來說,現在已經分割和演變為兩類,如壓制綠茶(普洱方茶、沱茶、小餅茶)、壓制黑茶(康磚茶、金尖、茯磚茶)、壓制紅茶(米磚茶),我國現有大量生產。

黑茶製造始於明中期,清初以前,已經製成半發酵的武夷岩茶。

毛茶水分含量必須嚴格控制在6%上下。紅細茶水分含量的高低,對茶葉品質關係很大,要嚴格控制在3%至5%。

明高濂《遵生八箋》:茶銚、茶瓶,磁砂為上,銅錫次之,磁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明代用陶瓷茶具煮水注茶,已很普遍。

唐陸羽時,主要用貝殼做「則」,或以銅、鐵、竹製作。

火,以堅木炭為上,先令燒紅,去其煙焰,急扇之,愈速愈妙。

從17世紀到19世紀後期,我國成為世界各國進口茶葉的唯一供應者,銷區遍及歐美亞非澳各州,1650年以前,法、英等國已開始飲茶,1650年茶葉由荷蘭販運至北美。1780年印度首次引種中國茶籽,1893年由於聘請我國劉俊周等人去喬治亞作技術指導,沙俄茶葉才獲得發展。

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曾結廬於四川蒙山,親植茶樹,這是佛教僧徒植茶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章橘頌》中,第一句的橘樹,就是「嘉樹」,用「嘉木」來讚頌茶,也是在自譬,陸羽把自己論茶著作尊之為「經」,闡明了他對茶的推崇和自負。

宋徽宗《大觀茶論》: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茶有真香,啜苦咽甘,即先苦後甜,是好茶的特徵。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千利休提出茶道根本精神「和、敬、清、寂」,和、敬表示主人和客人的關係是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並有突出和平之意。清、寂表示茶室有優雅清凈的環境和古色古香的陳設,這是從佛教的茶禮中演化出來的。

音像故事

GIF/1K

為茶友朗讀

我朗讀你收聽同學習增見聞是傳承

茶葉

文舞

音像

一之源——概述1.0

朗誦:庄彤

錄音剪輯:涓子

圖文編輯:周小琴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欄目策劃:草木人·莊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楚辭·九章·橘頌》 屈原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可任兮。

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原歲並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葉嘉傳》——蘇軾

葉嘉,閩人也,其先處上谷,曾祖茂先,養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悅之,遂家焉。嘗曰:"吾植功種德,不為時采,然遺香後世,吾子孫必盛於中土,當飲其惠矣。"茂先葬郝源,子孫遂為郝源民。

至嘉,少植節操,或勸之業武,曰:"吾當為天下英武之精。一槍一旗,豈吾事哉!"因而游,見陸先生,先生奇之,為著其行錄傳於時。方漢帝嗜閱經史,建安人為謁者侍上。上讀其行錄而善之,曰:"吾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曰:"臣邑人葉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頗負其名,有濟世之才。雖羽知猶未詳也。"上驚,敕建安太守召嘉,給傳遣詣京師。

郡守始令採訪嘉所在,命齎書示之。嘉未就,遣使臣督促。郡守曰:"葉先生方閉門製作,研味經史,志圖挺立,必不屑進,未可促之。"親至山中,為之勸駕,始行登車。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質異常,矯然有龍鳳之姿,後當大貴。"

嘉以皂囊上封事。天子見之曰:"吾久飫卿名,但未知其實耳。我其試哉。"因顧謂侍臣曰:"視嘉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難以遽用,必捶提頓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鑊在後,將以烹子,子視之如何?"嘉勃然吐氣曰:"臣山藪猥士,幸惟陛下採擇至此,可以利生,雖粉身碎骨,臣不辭也。"上笑,命以名曹處之,又加樞要之務焉。因誡小黃門監之。有頃,報曰:"嘉之所為,猶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獨學未經師耳。"嘉為之,屑屑就師,頃刻就事,已精熟矣。"

上乃敕御使歐陽高、金紫光祿大夫鄭當時,甘泉侯陳平三人,與之同事。歐陽嫉嘉初進有寵,曰:"吾屬且為之下矣。"計欲傾之。會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歐但熱中而已,當時以足擊嘉;而平亦以口侵凌之。嘉雖見侮,為之起立,顏色不變。歐陽悔曰:"陛下以葉嘉見托,吾輩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見帝,歐陽稱嘉美,而陰以輕浮訾之。嘉亦訴於上。上為責歐陽,憐嘉,視其顏色,久之,曰:"葉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氣飄然,若浮雲矣。"遂引而宴之。

少選間,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見嘉,未甚好也;久味之,令人愛之,朕之精魂,不覺洒然而醒。《書》曰: 啟乃心、沃朕心 ,嘉之謂也。"於是封嘉為鉅合侯,位尚書。曰:"尚書,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寵愛日加。

朝廷賓客遇會宴享,未始不推於嘉。上日引對,至於再三。後因侍宴苑中,上飲逾度,嘉輒苦諫。上不悅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辭逆我,余豈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於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辭利口,然後愛耶?臣言雖苦,久則有效,陛下亦嘗試之,豈不知乎?"上顧左右曰:"始吾言嘉剛勁難用,今果見矣。"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閩中。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上以不見嘉月余,勞於萬機,神苶思困,頗思嘉。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撫嘉曰:"吾渴見卿久也。"遂恩遇如故。上方欲南誅兩越、東擊朝鮮、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以兵革為事。而大司農奏計國用不足。上深患之,以問嘉。嘉為進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資,一切籍於縣官。行之一年,財用豐贍。上大悅。兵興有功而還。上利其財,故榷法不罷。管山海之利,自嘉始也。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鉅合侯。其忠可謂盡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擇其宗支之良者,每歲貢焉。嘉子二人。長曰摶,有父風,故以襲爵。次曰挺,抱黃白之術。比於摶,其志尤淡泊也。嘗散其資,拯鄉閭之困,人皆德之。故鄉人以春秋伐鼓,大會山中,求之以為常。

贊曰:今葉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樂山居。氏於閩中者,蓋嘉之苗裔也。天下葉氏雖夥,然風味德馨,為世所貴,皆不及閩。閩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徹侯,位八座,可謂榮矣。然其正色苦諫,竭力許國,不為身計,蓋有以取之。夫先王用於國有節,取於民有制,至於山林川澤之利,一切與民。嘉為策以榷之,雖救一時之急,非先王之舉也。君子譏之。或雲管山海之利,始於鹽鐵丞孔僅、桑弘羊之謀也。嘉之策未行於時,至唐趙贊,始舉而用之。

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當代茶聖 吳覺農

茶經

覺農(1897-1989)是中國當代茶業復興、發展的奠基人……

一之源述茶的祖國

GIF/1K

為茶友朗讀

我朗讀

你收聽

同學習

增見聞

是傳承

茶葉

文舞

音像

一之源——茶的祖國1.1-1

朗讀:庄彤

錄音剪輯:涓子

圖文編輯:周小琴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欄目策劃:草木人·莊

南方嘉木

四川野生大茶樹。

常璩出生於西晉末年。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全書共十二卷,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後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後賢志,序志並士女目錄等,共十二卷,約十一萬字。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歷史人物。

巴志

《華陽國志》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是研究我國西南地區山川、歷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公元前1066年(《史記·周本紀》)時,巴蜀已用茶葉作為貢品。

荈詫

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記錄的「荈詫」就是茶。

一名荼草

《桐君錄》也提到:「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而交、廣最重。」

三國傅巽所著《七誨》提到「南中茶子」。

《蠻書》記載雲南自然地理、城鎮、交通、里程、物產,特別是對南詔歷史、政治、經濟、軍事以及雲南各民族的生活習俗,作了系統的闡述,是唐代有關雲南的專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歷史最重要的著作,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

入山采茗

樂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黃霍源村(今屬江西)人。文學家、地理學家。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 是隋唐開科舉以來撫州地區第一位進士。仕宦60餘年,先後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瀘州茶樹

《太平寰宇記》是樂史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書200卷,約130餘萬字, 是繼唐代《元和郡縣誌》以後的又一部採摭繁富的地理總志。

建茶皆喬木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大理府志

明代雲南《大理府志》中有: 「點蒼山……產茶樹,高一丈」的記述。

19世紀末,英國人A.Wilson曾在我國西南地區考察植物,著《中國西部遊記》。

GIF/1K

為茶友朗讀

我朗讀

你收聽

同學習

增見聞

是傳承

茶葉

文舞

音像

一之源——茶的祖國1.1-2

朗讀:庄彤

錄音剪輯:涓子

圖文編輯:周小琴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欄目策劃:草木人·莊

勐海縣巴達賀松大黑山野生古茶樹

勐海縣南糯山大茶樹說明

臨滄雙江勐庫古茶樹

雲南普洱

貴州桐梓大茶樹

都雲

毛尖

野生古茶樹種群

雅安藏茶

西

蒼梧獅寨老茶樹

六堡茶

嶺南古茶樹

鳳凰

單叢

發現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都是茶樹的發源地。追溯茶的起源,除了研究栽培茶樹的歷史以外,還須探索茶樹植物在地球上發生髮展的歷史。植物的發生髮展無不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茶樹植物的形成和演化的歷史,必然涉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植物學方面的歷史。

吳覺農

主編

1987年出版 2005年再版

吳覺農(1897-1989)是中國當代茶業復興、發展的奠基人……

一之源述評

茶的起源茶的祖國

GIF/1K

為茶友朗讀

我朗讀

你收聽

同學習

增見聞

是傳承

茶葉

文舞

音像

一之源——茶的祖國1.1-3

朗讀:庄彤

錄音剪輯:涓子

圖文編輯:周小琴

圖片資源:來自網路

欄目策劃:草木人·莊

夏商時代開始在明堂觀測和記錄春夏秋冬四時變化及燥濕、寒暑、雨、露之類的現象,但如何觀測,並沒有具體記載。

從樹輪看氣候歷史的人——邵雪梅

雲南鎮沅中 中新世 衛矛科南蛇藤屬新種的發現及其古氣候和古地理學意義

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腳下,坐落著大吉嶺瑪凱巴里(Makaibari)茶園。大吉嶺這座小山城雨水充沛,日夜溫差大,終年被雲霧所籠罩,極適合茶樹生長,大文豪馬克吐溫曾讚頌大吉嶺是輕瞥一眼便勝過人間一切美景的地方。這裡是享譽世界的大吉嶺茶的故鄉,茶樹大都生長在海拔1000至2000多米的山坡高地上。

茶樹可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1、喬木型: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0—20米高、樹型高大主幹明顯,分支部位較高,多為野生古茶樹,但在栽培條件下,一般茶樹控制在80--90厘米,葉片變異較大。

2、小喬木型:小喬木又稱半喬木,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支容易分別,但分支部位離地面較近。

3、灌木型:主幹矮小,分支稠密,主幹與分支不用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如此類。

伊洛瓦底江是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緬甸境內的第一大河。中國古稱大金沙江和麗水。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國雲南境內稱之為獨龍江),西源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獨龍江東南流經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境,然後折轉西南,進入緬甸,過賈岡南流,稱恩梅開江,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圭道會和後始稱伊洛瓦底江。

白堊紀(Cretaceous)是一個地質時代,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始於1.455億年前,結束於6550萬年前,歷經8000萬年。這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開花植物,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

吳征鎰(1916.6.13-2013.6.20),江蘇省揚州市人,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我國的雲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谷、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也是這些區系成分在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這一地區是它們的發源地。

GIF/1K

自第四紀以來,全世界經歷過好幾次冰河期,對植物造成極大災害。

我國西南地區而言,雲南受到的冰河期災害不大,所以原來生長在雲南的大葉種茶樹沒有受到嚴重影響,保存最多。

GIF/1K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微刊 的精彩文章:

有孚茶書院:致力傳承餘杭徑山禪茶文化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一山一茶 2017年倚邦
喝茶的經濟效益,您了解多少?
切記。這幾種情況千萬不能喝茶!
茶水,流淌在國人的身體里

TAG:茶道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