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有三戒」?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這一章是說君子修身處世要有戒的精神,應該隨時注意對血氣生命中的本能和習氣有自覺,從而駕馭血氣之生命,從而讓生命實現其正面的價值。

少、壯、老,並沒有非常清楚和絕對的時間限定,不過說大概在三十歲之前,這基本是合理。這也許跟現在生理學的標準不同,但是從生活經歷來看,卻大概有跡可循。三十歲之前,人的身體、心理素質都還在發育階段,或者說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發育階段,這個時候,好色縱慾,會損害人的健康,但是這個時期的人,恰恰是對美色情慾執著敏感的時候,然而,越是如此,越是要警惕,因為對這些方面,恰恰自制的能力。所以說「少之時,戒之在色。」三十歲以後,精力體力以及心理素質都達到一個盛年的狀態了,而且開始步入社會,可以獨擋一面了,但是這個時候因為年輕氣盛,很容易自負甚至偏執,所應該注意不要盛氣凌人、與人爭鬥。年老體衰之時(古人認為五十歲開始衰老),體力精力都明顯衰弱了,這個時候,很多人往往感覺時光不多了,更有很多人因為眼前成就遠未達到年輕時候的預期,所以更加看重個人利益的得失,故而容易貪得好利。

血氣偏重指的人的生理、身體方面而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往往就容易受到生理狀態的奴役。年輕體壯時,精力體力好,本該修德居業,然而,這個時候各種生理慾望也正是旺盛的時候,結果縱慾好色,爭強好勝,反而成了血氣的奴隸。年紀大了,情慾和好勝心沒有那麼強了,但精力體力有衰弱了,人將遲暮,「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反而特別容易斤斤計較於各種名利。然而,血氣既然衰,求之不得,又未貪心所奴役。

由此看來,血氣的盛衰變化不過是人生之自然,其本身有利有弊,如何克服各個年齡段之弊端,從而讓血氣生命得其正用,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雖有血氣之生命,但是生命不當為血氣所奴役。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戒」! 何謂「戒」?戒,就是對自己的習氣本能自覺警惕、主動地克服。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的工夫不就是「戒」嗎?孟子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就是看到了心志和血氣之間的關係,順從血氣天性,則心志被蒙蔽,順著自然本能滾下去了;相反君子應該「養心」,應該「持志」,這樣就能「志壹則動氣」,把血氣之氣轉化為志氣,轉化為「浩然正氣」,也就駕馭了血氣之生命。如孟子所言「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能踐形。」血氣形色,食色天性,這是聖人與凡俗都同有的,但是聖人能夠駕馭之、轉化之,從而讓這血氣之生命真正實現其正面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戒很重要!沒有戒,人的生命就被血氣本能所奴役了。慾望本能一盛,人的智慧、良知、才情皆被遮蔽了。莊子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難道不也是這個意思嗎?於是,生命就越來越閉塞,與孔子說的仁道的通達和博大漸行漸遠漸了。當然,每個年齡段,生命本該有光輝發揮不出來了,年輕人應該有的熱情和積極上進,老年人應該有博大和穩重,都無從找到了。如是,人的一生也就荒蕪了。

孟子說:「人有所不為,然後可以有為」,確實如此。「有所不為」,正是要主動得剋制自己的本能和習氣,否則,「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到頭來空過一場。

作者:董衛國,西政哲學系

參考書目:皇侃《論語義疏》、朱熹《論語集解》、劉寶楠《論語正義》、錢穆《論語新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輔仁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輔仁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