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王靜,北京人,新移民獨立電影人,紐約市立大學(CUNY)布魯克林學院客座講師。畢業於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獲綜合媒體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曾擔任亨特學院、皇后學院及長島大學客座講師。在紐約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主要關注婦女、新移民及社區民生議題。她通過創作紀錄片,為華人社區和社會底層人士發聲。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積极參与社區文化公益活動,是一位弘揚中國文化的「非主流中文教師」。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王靜和兒子出席畢業典禮。(王靜提供)

受騙來美國度蜜月

我來美11年了。之前在北京過著還算舒服的小資生活,在CBD(商務中心區)某文化公司做市場策劃,來美前已經被提升做項目經理了。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來美國,我總是半開玩笑地說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當時的男朋友是個典型的「程序猿」,公司派他來美做研發項目, 他說我們領個證去美國度蜜月吧。然後我就被扔到了康州一座小城。那時我的英語水平是大學四級,見到老外就緊張得連一整句英文都說不利落。我見到每一個亞洲面孔的人,都要問人家是不是Chinese。頭幾個月我只能在家研究做菜,買東西,想著回國給親朋好友帶什麼禮物,給自己買啥名牌回去炫富。

但我這個人閑不住,很快就到當地華夏中文學校教小朋友們學跳民族舞和學說中文,還志願參與組織當地「華聯會」舉辦的各種慶祝中國文化節日的活動。沒想到這竟成了我這些年最享受的兼職工作。我得到的最大收益就是認識了很多在美國打拚多年的「老留學生」和一些在國際組織工作的朋友,他們大都安居樂業,在各自工作單位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業工作。我最喜歡聽他們講在國內的知青和工農兵經歷,和當初來美國留學奮鬥的故事。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樣的草根一族,他們實現美國夢和在國際組織立足的經歷讓我很受鼓舞,也提醒我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們成為我這一路成長的忘年知己,老師和貴人。

就這樣在康州做了一段時間的社區志願者和家庭主婦後,我決定開啟自己的留學之路。這還得從學英文考托福開始。那時候為了練口語,到處找人聊天,到了「做夢說夢話都用英文」的地步。想一想,從一個英語文盲,到後來能在大都會博物館拍紀錄片,自己做「同傳」,現場把拍攝內容、指導意見翻譯給自己的美國團隊,這都多虧了那段時間的刻苦學習。如果那時候我能看到現在,一定會驚訝現實其實比想像得還要美好。當初決定重新讀書選學校的時候,我也是一心盯著MBA、會計、護士這些大家建議的好讀、好賺錢和好拿綠卡的專業。可是每次去看學校,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跑去看那裡的影視藝術系。最後,我還是決定接受「命運的召喚」,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學電影。

正是因為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也就有了破斧沉舟的勇氣,重新追求青春期時我那被父母以「不現實」為理由扼殺的導演夢。現在看來很慶幸做了這個」不現實的決定「,有緣經歷了一場「重生「,但這一路的艱辛只有我和陪我一路走來的家人和朋友知道。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王靜在圖書館研究電影資料。(王靜提供)

語言太差被勸退課

在美國學電影首先要過寫作和演講以及了解美國社會文化等各種關卡。越是不可能,越是激發了我的想像和勇氣。我心一橫,決定重新從本科學起。第一節寫作課,老師就勸我退課,因為我的寫作水平太差了。現在想想,都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挺過來的。還好我學習了「阿甘精神」,逼著自己聽新聞,讀雜誌,上課時總是坐在第一排積極和老師互動。我盡量回答老師的每一個問題,回答錯了,被大家鬨笑一番,老師重新解釋一遍,反倒讓我記住了要學的東西。要是還不懂我就去問書的作者,就這樣我認識了我的受業恩師,曾獲奧斯卡紀錄片提名的亨特學院已故教授鄺治中博士。

論文寫得差我就慢慢寫,別人花幾個小時完成的作業我要花幾個星期,學校里寫作中心的門我是天天進的。很快我意識到老師說我寫作不好,並不是因為我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有問題,相反很多人文科學的知識美國學生並不如我,而是我寫的東西他們看不懂,我是在用中國思維寫作。於是我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創作一個喜劇劇本,向他們解釋我的中式英文寫作思維,取名叫「敬個禮說」(Jinglish)。誰料幾年後居然收到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邀請,將我的「Jinglish」收錄在了指導美國大學生英文寫作的教科書里。

那時候更大的困難是學費,藝術類獎學金本來就少得可憐,而留學生能申請的基本沒有。但幾乎每節影視製作的課程都要拍作品。當時有些課拍片還要求是用電影膠片的。我花了幾百美元,背著近一百斤的器材在曼哈頓到處跑,只能拍幾分鐘的膠片,心裡卻樂開了花。這充分證明了越是面對資源稀缺的困境,越是能激發創作和生存的能量。我想辦法自力更生,自己掙生活費和高額的學費。最初我特地選了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是因為它位於曼哈頓上東城富人區。這樣我可以在課餘時間去作保姆和當中文家教。最忙的時候,一邊全職上學,一邊兼做5份工。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後來各科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連續兩年入選擇Dean』s List院長名單(優等生名錄)。也因為成績優秀,我獲得了作為學生代表去參加CBS電視台皇牌節目《60分鐘》的媒體製作特訓營的機會。

雖然亨特學院是典型的平民學校,並不是私立常青藤名校的招牌,但亨特學院的藝術創組碩士(MFA)當時在全美排名第六,中國已故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就是亨特學院畢業的MFA。這都是我決定在讀完本科後,繼續留在學校修讀藝術創作碩士的重要原因。我們綜合媒體藝術系每年全球只招十幾個學生,我應該是我們多媒體藝術專業的第一位紀錄片方向的中國留學生。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圖為王靜和搭檔在影片拍攝現場。(王靜提供)

自助者天助

來美國後,才知道愛國的重要。因為我學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經常是課堂上唯一的中國人。大家討論到敏感社會問題時,我是唯一來自中國的聲音。我需要經常為他們「上課」,「科普」中國的真相。這也促使我開始更多地學習和思考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也許是想家的原因,也許是經常聽到對中國有嚴重誤解的言論忙於爭辯,我不自覺地成為了國學愛好者,也開始更加關注中國的社會動態。我變得喜歡參觀博物館,聽京劇,看歷史書,關心國內國計民生。這些知識對我在美國的生活也很有指導意義。離家越遠,越感受到學習中國文化、有國家認同感的重要。 比如說,我曾遇到一位教授講太平洋戰爭時,提到到滿洲國。我在課堂上舉手要求發言,當場指出他提到的一些概念錯誤和時間錯誤,我說那是日本侵略掠奪的殖民地,從來不是一個獨立國家。我發現在學校和老師爭論,沒有被趕出去受處分,反倒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尊重。他們尊重敢於對抗權威的人。這些年的留學生涯,讓我親身體會到了「自助者天助」的道理。我的努力大家都看得見,我和很多老師和同學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不但對我融入美國文化很有幫助,在專業發展上也有了一個朋友圈的支持。我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後來大家有緣一起組織了我們的「紐約皎子傳媒工作室」。

我在亨特學院電影和媒體系主修的是「作者電影」。我把這個創作過程稱為「以攝影機為筆,用紀錄片寫作」。我幾乎參與了我所有作品的寫作、導演、攝影、剪輯和後期製作。我用「作者電影」的形式,探索我自己的「人文風格」。比如最近我得到了CUNY研究生院的資助,和某個非贏利機構,還有一位CUNY環境心理學的博士合作,拍攝一部探討低收入新移民勞工面臨的社會問題的紀錄片。採訪對象中有很多是偷渡來美的華人和拉美新移民。這部紀錄片會真實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探討來自美國社會各界的壓力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另外,我創作的自傳題材的論文電影《名:靜》,目前正在參加多個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的選拔。這部影片以一個中國「80後」的視角,記錄我所經歷的一段心靈旅程,包括重訪那些承載我記憶碎片的地方,試圖理解我父輩的人生,也藉此重新定義我自己的人生。這部紀錄片是紀念我去世的父親,也是拍給我兩個孩子看的,希望將來他們看了這部影片,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同時也能更好地定位他們自己的人生。

北京人在紐約:十年一覺電影夢!我是被「騙」來美國度蜜月的

王靜和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中國藝術主任、《秦漢文明》特展策展人孫志新教授。(王靜提供)

「紐約餃子們」

前面說過我在2015年,和紐約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開辦了一個「皎子傳媒工作室」 ,專門紀錄紐約華人社區和主流社會互動的一些文化活動。我們團隊戲稱自己是「紐約餃子們」,但是又擔心有人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中餐館,打電話來訂餐,所以我們就用了一個同音字 — 「皎子」,這樣既象徵著作品像「餃子」一樣內容充實,也寓意皎潔的月亮,以純潔、冷靜的視角觀察世情百態。我們曾為亞洲文化中心-華加頻道拍攝華人藝術家的故事。此外,我在亞洲協會也擔任了多年的中文教育項目視頻編輯。不久前也有幸導演了《帝國時代—秦漢文明展》紀錄片,這個要感謝和我合作多年的亞洲協會牽線搭橋,介紹我認識了正在尋找拍攝團隊的「三萬英尺傳媒「。

《帝國時代——秦漢文明展》是一部由三萬英尺傳媒策划出品,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手合作的文化教育系列紀錄片。節目的初衷是為了向中國觀眾和海外僑胞,特別是對藝術與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一代,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大都會博物館的《秦漢文明》特展。紀錄片以青年人的視角,聯繫現代生活來講述秦漢歷史文化和這次特展背後的花絮。大都會博物館對這部片子的拍攝給予了大力支持。「秦漢文明」策展人、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教授全程參與創作和指導,並擔任主講人,與90後的中國留學生主持人生動互動。我們皎子傳媒團隊很榮幸受聘負責這個項目的製作執行。作為影片導演,我有幸參與了劇本寫作、現場拍攝以及後期剪輯等主要創作工作。我非常感謝大都會博物館和三萬英尺傳媒給我這次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的機會。

折騰堅持過 沒有後悔過

回頭看看我這十年在紐約的成長經歷,從一個患有青春期後遺症、不安分的文藝青年,變成一個新移民獨立電影人,我心裡經常感嘆「十年一覺紐約夢」。這幾年做了媽媽,更覺得有責任把中國文化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傳遞給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下一代。我覺得我們身在美國就要把自己當成美國社會的一部分,積极參与社會活動,為我們的社區族裔發聲,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有社會責任感,有獨立自信的價值觀,也為自己的族裔感到自豪。將來老了,如果孩子們問我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可以說,實現沒實現不是我能掌握的,但我在我最好的時候,折騰過,堅持過,沒有後悔過。

來源:21us紐約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武鄭韓 的精彩文章:

良心與生命,一筆巨款的承諾
花幾萬元做的「全腦開發」到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危害?
華人同胞別再打價格戰了!老外得利,背地裡還罵咱們有病!
我們都用過的化妝品,背後竟有這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比亞迪建議北京儘快禁止傳統汽車

TAG:津武鄭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