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顧愷之的撩妹大法你們肯定都學不會

顧愷之的撩妹大法你們肯定都學不會

東晉畫家顧愷之(348年—409年),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東晉太傅謝安認為顧愷之的繪畫是「有蒼生以來未之有」,張彥遠說:「自古論畫者以顧生之跡天然絕倫,評者不敢一二。」南朝謝赫稱顧愷之「跡不迨意,聲過其實」,就招致後世一片聲討,稍晚於謝赫的姚最斥之為憤懣之言(「於邑」)(《歷代名畫記》)。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絹本設色

寬25厘米,長249.5厘米

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

以下為局部圖

顧愷之對於中國畫史的貢獻,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他以大量的畫作為中國人物畫奠定了獨特的線描藝術,其筆法特徵是「緊勁連綿,循環超忽」(張彥遠),它賦予人物描繪精微超逸的格調,這就是後世所謂「高古遊絲描」(又稱「春蠶吐絲描」);其二,他以明確堅實的理論主導其創作實踐,在所提出的「傳神寫照」、「遷想妙得」和「以形寫神」等命題下,為中國繪畫確立了重精神意趣、推崇格調境界的藝術精神。由謝赫提出而後中國畫史奉為最高原則的「氣韻生動」,是以顧愷之的「傳神」觀念奠基的。

從歷史影響來看,顧愷之對於中國繪畫的意義,精神的影響更大於技法。張懷瓘說:「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跡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歷代名畫記》)張氏所謂「神妙亡方」,是指顧愷之對人物精神的表現(「傳神」)達到了極高妙而至於無法可循的境界。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絹本設色

寬25厘米,長249.5厘米

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

以下為局部圖

伴隨著顧愷之繪畫的傳說,都是與「傳神」有關的故事。他曾畫人物,多年不畫眼睛(「不點目睛」)。他的理由是畫人物的根本目的是「傳神」,眼睛是傳神的要害,不能輕易下筆,而與眼睛相比,形體就不那麼重要了。為了「傳神」,顧愷之還有意改變人物的面貌。他畫魏晉名士裴楷,在其臉頰上增添三支毛,用以表現裴的「俊朗」。西晉名士謝鯤,慕從竹林七賢,任性放達,因為挑逗鄰家之女而被其打斷了兩顆牙齒。謝鯤以「縱意丘壑」自負,顧愷之將他畫在岩石中間,稱「此子宜置丘壑中」。荊州刺史殷仲堪一隻眼睛病瞎,顧愷之要為他畫像,遭拒絕。顧愷之勸說殷,我先將你的眼睛畫得明亮有神,然後用飛白掃抹,形成「輕雲蔽月」的效果,殷就應允了(參見《世說新語》)。「遷想妙得」,確是顧愷之繪畫的真精神和大創造。

關於顧愷之繪畫傳神的力量,有兩個堪稱神奇的故事。其一,顧愷之曾喜歡上一鄰家女孩,「挑之弗從」,他就把這女孩的肖像畫在牆壁上,將針釘在畫像心臟部位,致使女孩害上心痛病,「愷之因致其情」,女孩就依從了,他悄悄把針取掉,女孩的心痛病就不治而愈了(《晉書·顧愷之傳》)。其二,建康(今南京)興建瓦官寺,富豪認捐不過十萬錢,清貧的顧愷之竟認捐百萬,眾人都懷疑他兌現的可能性,然而,他用一個月的時間在瓦官寺北殿內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像,待畫成將點睛之時,他讓寺僧發出公告:第一天觀看者請施十萬錢,第二天請施五萬錢,第三天隨意施捨。「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歷代名畫記》)。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絹本設色

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以下為局部圖

顧愷之生活於東晉末年,這既是一個皇室敗弱、士族爭霸,致使社會人生極不安定的時代,又是玄學風行、朝野以清談為貴,因而風流輩出的時代。現代學者湯用彤說:「按玄者玄遠。宅心玄遠,則重神理而遺形骸。神形分殊本玄學之立足點。」(《魏晉玄學論稿》)阮籍說:「徒寄形軀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答覆義書》)這種把形神尖銳對立的觀念,為魏晉名士的個性解放、行為放達提供了思想前提。玄學精神落實於繪畫藝術,就是追求超越有限形體、表現無限精神。魏晉名士嵇康曾有詩云:「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顧愷之特別推崇此詩,專為之作畫,並賦詩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晉書·顧愷之傳》)顧愷之的傳神觀念,應當是從流行的玄學思想中獲得啟發的。

但是,如果堅持形神分殊,即如玄學祖師王弼所主張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那麼「象」就是最終應當拋棄的。顧愷之說:「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蒼)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魏晉勝流畫贊》)顧愷之認為,「傳神」不能脫離「實對」,即精神表現不能脫離真實描繪。作為中國繪畫的一代宗師,顧愷之的偉大在於,他發揮玄學的精神,不是拋棄形象,而是以精神表達為繪畫宗旨——「傳神寫照」,非常自覺地用形象作為傳達情意的工具——「以形寫神」,而且在形象取捨、改變和組合中實現了情感表現的高度自由——「遷想妙得」。

顧愷之《列女圖》(宋摹),絹本設色

縱25.8厘米,橫470.3厘米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以下為局部圖

史傳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說到顧愷之的「痴絕」,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他就是桓玄(369年-404年)。顧愷之相信小術(靈應術),桓玄曾拿一片柳葉告訴顧愷之,這是蟬用作蔽身的葉子,人用它就可以隱身。顧愷之聽信桓玄之言,高興地用這片柳葉隱身,桓玄乘機在他頭上撒尿,他不以為怪,相信是自己隱身了,桓玄沒有看見。顧愷之曾將一箱自己非常珍惜的畫作封存好,寄放在桓玄處。桓玄私自打開箱子,把畫作全部竊取,並原樣封存箱子。待顧愷之索還畫作時,拿到一個空箱子,桓玄稱自己從未打開箱子,顧愷之相信桓言,並且解釋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由人之登仙。」(《晉書·顧愷之傳》)桓玄對顧愷之的侮弄和竊奪,明眼人一看就知,而顧對桓信任不疑,實為痴絕。

《晉書》稱桓玄「性貪鄙,好奇異」,「信悅諂譽、逆忤讜言」,「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咸憚之」。雄強自負的桓玄,最後走上了叛逆篡位的道路,為實現篡位野心,他甚至逼殺同盟將領殷仲堪,然而即位稱帝80天,即被劉裕義軍打敗,後在逃亡益州(今四川)途中被誅殺,殷仲堪之子殷簡之生吃其肉。桓玄不啻是東晉蓋世梟雄,他恃才貪霸,不可一世,死時年僅36歲。年長21歲的顧愷之,比桓玄晚離世5年,「年六十二歲卒於官所」,在東晉那個生命飄忽的時代,實為壽終正寢。蘇東坡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評論桓玄盜奪顧愷之存畫。蘇詩說:「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桓玄以其悍將雄才,竊畫篡國,身敗名裂,其得其失,終不堪於顧愷之一痴笑。

桓玄被史傳稱為「大司馬桓溫之孽子」,顧愷之被後世奉為畫壇神明。桓溫極為賞識、器重顧愷之的才學,招納其為參軍(今參謀),待之「甚見親昵」。桓溫曾說:「愷之體中痴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晉書·顧愷之傳》)這種「痴黠各半」是一種自然而達於自由的人生智慧,是不計較的從容,是超得失的自在——用莊子的話說是「與物為春」的逍遙精神。玄學精神,探究其積極而深刻的意義,是追求人生自由和超越的情懷。「痴絕」,是顧愷之從玄學精神中發揮而得的超越自由的人生大智慧,這是常人不知之智,故名之為「痴」。顧愷之得此智慧,其畫神逸,其人通達。魏晉風流,得其神髓者,絕非雄強自負的桓玄輩,而是超越自由的顧愷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這個皇帝帶領100萬大軍攻打敵國,卻因1句話全軍覆滅
東晉最囂張的宰相,自己犯錯卻要求廢黜皇帝
沒事成語別瞎用,東山再起的歷史典故
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傳奇戰役
瀚林帶您賞析故宮博物館陶瓷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