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工程教育與智能製造「人才觀」

工程教育與智能製造「人才觀」

儘管大家對智能製造的內涵有各種解釋,但毋庸置疑,無論國家戰略還是企業發展,都對工程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中國製造業升級大潮,西門子經營11年的大學生大賽也在逐步升級。從最早聚焦過程式控制制領域的 「全國大學生控制模擬挑戰賽」,拓展到FA領域「全國大學生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再到去年和教育部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正式更名「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西門子杯」挑戰賽的領域在與時俱進地拓寬。

今年八月底剛剛在上海結束的大賽,已經發展為包括工業軟體在內的9大賽項,1000多名選手參與了決賽的角逐。

作為大賽的創始人、組委會秘書處張貝克教授認為,智能製造大環境下,我們最需要兩類人才——產品經理和應用工程師。這張圖最能說明大賽賽項設置和對這兩類人才的關註:

點擊看大圖

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在最近一期「混沌大學」直播演講上多次提到工程教育與創新思維。他認為工程意識是通過大量的動手訓練、設計思維訓練、理論課程訓練培養出來的。李澤湘在美國留學後回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長期從事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突出,自2006年至今,他幫助學生先後創辦大疆創新、李群自動化等多家明星科技公司。他認為,重新定義工程教育要從四方面入手:要以找問題為導向,多學科融合,基於項目學習,國際視野與品位——說白了就是讓學生多動手、多去看國內外先進的東西、在項目中思考學習。

那國內工科院校的情況如何呢?

本次決賽東道主——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對於競賽非常熱衷,記者注意到,他們將參與各級大賽獲獎的同學做了個榜,僅2016年,工程創新學院就有近百名學生上榜。據工程創新學院的負責人吳夢初介紹,該校為了對接企業需求,將專業培養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技術應用崗位類,另一類是技術開發崗位類。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邀請行業、企業代表參與,並設置校企專家委員會,合作建設企業培養基地近300個,共建課程100門,合建了實驗項目100項,並建立了基於項目合作研發共享的校企聯合工作室。目前,工程專業超過80%的畢業設計有企業參與指導,試點專業甚至100%有企業參與指導,學校外聘了行業教師為本科生授課,2016年全校有90門次、超過3500多人次選課 ,甚至還嘗試了在企業現場開課或實訓,替換校內課程學分。

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在企業端受到了青睞。

來自該校曾獲得西門子杯大賽特等獎的宮寶祥同學就是一個例子。2013年畢業後,宮寶祥直接被西門子當年「Sales100培訓生」項目選中,如今他已經成為西門子華東區OEM銷售。

人才,理想的狀況是招來就能用,而事實上,對於智能製造領域的人才可不是那麼容易。

西門子內部有一個青年才俊成長計劃,前述「Sales100培訓生項目」就是其中一個,經歷了10餘年時間,作為項目負責人,張利博士認為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成為合格的工程師,需要有一段路要走,西門子「Sales100」從人才篩選到定製培養將這條路徑做到了流程化和最優化。十年來,這些「Sales100」們已經遍及全國各地,不少學員已經在技術、銷售甚至管理崗位發揮著中堅作用。

同樣可以借鑒的是一些智能製造領域隱形冠軍的做法。在前段時間熱播的紀錄片《工業傳奇》中,貝加萊(B&R)大中華區總經理肖維榮博士向觀眾表達了他的「人才觀」。

與西門子一樣,貝加萊也有工程師培養計劃,只是他們面向的是有經驗的工程師。肖博士認為業界現在面臨一個問題: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員工,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兩方面對接存在問題。「我們一些大學用的關於自動化的書籍離現實差距十五年,這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貝加萊學界聯盟的原因。藉此我們可以把最新的東西放到學生面前、做一個開放式實驗室讓學生去嘗試,讓大學的教授和學生獲得最新的技術。」 肖博士介紹,「公司內部有一個『EC工程師宿營』的培訓,四個月內把工控界遇到的運動控制、溫度控制、液壓控制、氣動控制等等所有這些集中在一起 ,全部摸遍,要求大家必須按照標準規範性地合作去做工作,考察團隊合作精神,然後去打分。這是增加工程師培養效率的一種模式。」

然而,更多的企業,尤其是大量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在人才培養和儲備上還在苦苦探索:個性化需求、培養周期長、人員不穩定等等成為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障礙。

河北工業大學張鵬老師在「西門子杯」大賽同期「校企對接會」上呼籲用人企業能夠更多地了解學校、學生的需求。他認為,用人單位在抱怨人才難招、難留的同時也需要反思,「企業是不是應該給學生一個承諾——當學生五年十年後他能做什麼,能得到什麼?」

學科競賽到底能為學生們帶來什麼?在張鵬看來,目前在學生在創新意識、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工程與社會(如安全、環保等)、團隊合作、展示與表達等方面普遍需要提高。這些在學科競賽平台中正好能有所強調彌補。當然,張鵬認為大賽的參與程度還有待提高,目前往往只有最好的那批學生參賽,問題是,這批最優秀的學生往往並沒有直接進入工業領域,解決的辦法只有全員參與,讓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大量學生受益,他們才是真正第一時間投身工業領域,只有他們能力增強了,大量用人企業也才會最終受益。

院校與需求端的人才培養接軌,課程設計、實驗室配置與管理、師資都是個問題。學生的出路——去哪兒實習?如何解決推薦就業?這些也都是問題。

張貝克教授今年籌備的「校企聯盟」正在嘗試一種更加有針對性、更趨緊密的校企對接。「以往學校和企業語言體系、思維方式都不同,」 他認為,「這需要一點點積累的過程」。

人才培養,師資尤為關鍵。西門子為此制定了一個面向全國的師資培訓計劃。要在國內優選有條件的院校打造師資培養基地。

張貝克教授認為,面向未來的發展,老師也要有危機意識,隨著互聯網和各類資源的豐富,要有原動力去改變。學生是流水的兵,只有老師才是固定的,所以教師的態度和水平最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孟憲輝是煙台大學的老師,從2013年第一次組隊參賽開始,孟老師就與大賽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幾年她帶出來的隊伍在總決賽中共獲得4個特等獎、6個一等獎以及1個最佳創意獎,在考研和就業中,競賽主力隊員都屬於受歡迎的對象,而另一些主力隊員在畢業前後迅速開始創業,暫時未創業的隊員,也有明確自己創業的職業規劃——這種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應該是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方向。

回顧五年參賽指導的經歷,孟老師覺得做事的態度最為重要。「看到學生們的巨大收穫和快樂,在就業和考研面試中的自信和享受,從心底感到欣慰」孟老師對記者說。

而廈門大學工業自動化智能創新團隊也有自己的心得。該團隊隸屬於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技術中心,致力於在機電一體化、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方向上的創新課題、比賽以及創業項目方向上的人才培養。依託西門子、台達和羅克韋爾自動化的聯合實驗室,科創平台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深入學習的途徑,從大二到大四、從入門到精通,教學上圍繞工程應用,為學生設計具有典型技術的實踐項目,科創上結合最新技術,為學生提供類型豐富的創新內容及後期成果轉換。

自2013年以來,依託該平台,同學們共獲得自動化類大賽特等獎4個、一等獎9個。而工業自動化智能創新團隊僅為科創團隊工作一小部分,此外還有機器人團隊、智能車團隊、虛擬儀器團隊在活躍著。

「平台管理採取以學生為主,老師作為引導方、指導方、監督方。對學生而言,不僅僅是技能學習,更是能力培養、競爭力鍛煉。」廈門大學許英傑老師說。

這與張貝克教授 「未來我們的老師更多是教練的角色」這一觀點如出一轍。

前面談了那麼多院校和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事實上,在兩者之間,還夾著一個社會培訓機構,這些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應用型工程人才的培養工作。對於一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快速進階邁入工程師生涯的良好途徑。然而,這些機構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並不太受關注,這類完全沒有「靠山」的機構,其創始人大多擁有工程師工作經歷。筆者了解的天天、龍豐、啟程等,不斷地投入實訓設備令公司運營成本加劇,許多機構會因招生不足困擾發展。

不過這個情況正在悄然改變。總部位於深圳的技成培訓,多年來一直探索工控領域的在線教育,據CEO鍾武介紹,十年來共為近200萬學員提供服務,而O2O也是其長盛不衰的秘訣,一是利用學習機箱解決一部分線下實操問題,另外,通過篩選出優質的線下機構,構建線下聯盟,為學員提供線下實操學習機會,也緩解了上述諸多線下機構招生不足的困惑。鍾武表示,「未來,如何利用平台資源與智造企業形成更廣泛和深入的人才對接,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工程教育的出口是工程師,只有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創新研發、設計開發、工程應用工程師人才,我們的智能製造才能真正落地。」顯然,張貝克教授對此充滿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頭條 的精彩文章:

TAG:工控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