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儒釋道之養生面面觀

儒釋道之養生面面觀

在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養生,歷朝歷代都有論述養生的著作,作者通常是超凡脫俗的仙家、修鍊有素的道人、博學仁心的大醫、心意淡泊的文士等,內容往往涵蓋了人體、經絡、四時、五行、陰陽、天地、起居飲食、導引修鍊、心性德行等,實為博大深奧。

儒家創始人孔子

儒家的養生之道~「仁者壽」、「修德養心」。

《論語》有「仁者壽」,《中庸》論大德「必得其壽」,即長生和與道德有關。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儒家特彆強調「德」對養生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禮以修德,他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即人只有克制自己的各種慾望,規範自己的各種言行,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才能實現「仁者壽」的目的。正因為此,孔子特彆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孟子強調養生要善於保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在生活中保持生活的自尊,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

荀子提出了善行以養氣的主張,認為:「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荀子強調禮以修德要尋求老師的幫助,「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有禮,莫要得師」。

儒家強調不過分貪求追逐外物,就能保持心境平和,多讓自己接觸美善純凈的事物,以養護眼、耳、鼻、口、意,使人體氣機充盈調順,以達保養身心的目的。

釋家(佛家)的養生之道~「平常心」。

出家人必須要淡泊名利,仁慈行善,心胸豁達,忍辱負重。那些高僧長壽的都是性情溫和,生活平淡,與人相處融洽。「寵辱不驚,得失不計,默雷止謗,化毀為緣。」 釋家講究精神解脫,凈化心靈的修鍊,強調「因果」關係,修成正果,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惱,進入不生不滅、安樂自在的境界。修鍊者目的是修善積德,普度眾生,以求得超脫,以練心為主。

台灣著名的星雲法師在《佛教與人生》一書中說道:「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擾我們的就是煩惱,煩惱往往是我們成功立業的絆腳石。煩惱有來自社會、家庭、感情以及經濟,乃至身體的生老病死,心理的貪瞋痴等,都會帶來煩惱。很多人碰到煩惱,只是唱嘆:『沒辦法!』事實上,去除煩惱的辦法很多,如果我們能善巧運用佛法,就可以減少許多煩惱。煩惱好比疾病,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專門治煩惱的良藥。

道家的養生之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以天人合一,順天地之道而行,做為養生的宗旨。

道家養生之道的核心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其理論基礎主要為中國傳統的生命科學理論:其主旨是讓人們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規律生活,進而因而制之自然規律達到「樂天知命,掌握人類自身生命密碼,同時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萬物生命變化的規律」,最終讓全人類達到健康長壽、平生事業獲得成功。用黃帝《陰符經》中講:「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中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修鍊方法為「內煉生命本源精、氣、神,返還精、氣、神於人體之內」。從而確保修學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氣、神圓滿。此三者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本源,同時是人類健康長壽,開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寶。

養生是長期行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貴在堅持。只要明理實踐,就能循序漸進,達至健康,長壽有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