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本人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正式面世,敬請閱讀第十七條《魂才歸零,氣數是個可以量化的詞》選段——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很多熟悉近代史的人,或許都對清廷的突然死亡的那一刻記憶猶新,而對清廷臨變的這一舉動感到不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為什麼把袁世凱請出來「滅火」?結果火沒滅掉,反而導致袁世凱的北洋軍聯手孫中山革命黨,做了清廷掘墓人。如果不把袁請出來,清廷是不是不至於死得那麼快、還可以挺上一陣子呢?

如果清廷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

對於這樣的疑惑,我倒可以反問一句:

便覽清廷上下,在革命爆發時,還有像袁世凱樣的人才可以去抵擋一陣子嗎?滿清王室,不是蠢豬,就是殭屍,袁世凱可以說是最後的人才,不把他請出來救駕,又如之奈何?

說到這裡,就涉及到一個王朝的氣數「量化」問題了。

所謂氣數,我以為量化起來,無非是兩件東西的累計。一個叫「才」,一個叫「魂」。所謂「氣數已盡」,就是這兩樣東西清零。

那麼,什麼是「才」?「魂」指哪些?是什麼導致了清廷的「才枯魂散」、進入死亡倒計時? 關於這些,需展看來述。

先說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才」。

這個「才」包括人才,但並不僅僅指個人之能力。它的內涵和外延涉及到國家的很多東西。

想當年,在「才」的理解上,日本曾不時地給鄰國清國充當啟蒙老師。

19世紀中葉,同在落後的東方國家行列掙扎的中國和日本,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中國甚至比日本還略早些起跑,洋務運動比明治維新早八年。但是,由於對「西洋之才」的理解不同,一個抓艦炮、忙採購,另一個抓政治、研學術,結果霄壤之別。

日本在搞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時,提出的是「和魂洋才」口號。清國在搞洋務運動,提出的口號則是「師夷長技以治夷」。所謂「洋才」「夷長」,從字面看意思差不多,似乎是可以通假的,但在實際內涵及其理解上,卻有很大差別。在清國洋務運動者看來,無論是「洋才」還是「夷長」,無非指的都是西方技術,而日本維新者的理解則不然,透過西方發達的科技,他們把對「西洋之才」的觀察視野進一步擴大到「學術、政治」領域。

於是乎,19世紀中葉,在古老的東方,兩國展開了一場各取所需的西學競賽。19世紀末葉,在中日西學未分勝負前,俾斯麥就進行過精準預言:「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

此時中國甲午戰爭還未爆發,這位德國首相憑什麼認定中國必敗、日本必勝?

俾斯麥是根據他所見到的訪德中日官員舉動做出的判斷。

「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即使把這些東西「買了回去,也就算了」。

回顧這段話,不得不承認,鐵血宰相長著一雙鷹眼。俾斯麥早就看到了中日兩國的勝負手:不在武器,而在政治。後來中日兩國歷史發展的事實,竟然驚人地按照他預測的軌跡演變發展。1894年,開著德國鐵甲船的清北洋水師,與乘著多艘自主研發艦船的日本聯合艦隊展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後人在評價晚清「師夷」這段歷史時,亦看到了中國所言「夷技」相對於日本所言「洋才」的局限性。譬如《海國圖志》作者、清道光朝舉人魏源的眼力就相當有限,他就「技」論「技」,在論述「技」的內容時,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悟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可見,兵器和兵法是魏源重點關注的「夷之長技」,此時他雖然比一般中國人眼界寬,但卻寬得有限。當你只停留在軍事硬體,不知它背後的政治軟體,你就不能真正克敵制勝; 當你不知道「技」的來源,你就無法得到「技」的真傳。

「師夷長技以治夷」之「技」本身就決定了「師夷」局限。對於「夷技」的來源,大清君臣大都不知所以。而倡導「洋才」的日本精英,的確是把「西洋之才源」這個問題弄得一清二楚。

公元1871年,日本政府向西方派出有史以來的第一支使團。而此時泱泱清國第一支「訪西團」已經回國了。

因為早於日本受到西方衝擊,清廷早於日本兩年派出了出洋考察團。考察團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巡訪,卻並沒有寫成什麼有價值的考察報告。 唯一文字東西留下來的,是領隊志剛大人(記名海關道)回國後寫的《初使泰西記》。在「巴黎考察記」中,他重點記述了觀看西洋舞蹈的感受,還有西洋海灘,身著比基尼泳衣的姿態萬千的西洋美女令之大開眼界云云。這哪裡是什麼考察,分明是觀光客所為。隨後,中國使團的訪問成果大同小異。等到李鴻章對歐美八國訪問時,各國把已經不當做考察團來接待,而當經貿團禮遇,他們把清僚來訪大都看做「經貿之旅」。李鴻章訪德,沒有得到德國政府的青睞,但卻受到德國商界的隆重歡迎。因為李鴻章是德國軍火器械的第一主顧。

只知觀光、購物,不知世界大勢的中國使團,在當時的國際舞台,屢次成為世界笑談。而在中國首個「訪西團」出發兩年後,日本出訪歐美使節團卻表現了不一般眼力與作為。

這個使節團,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正使,使團成員幾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門。岩倉使團一共花了2年時間考察,先後遊歷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他們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西洋觀景,而是放在了解西方「憲政制度、工商體制和教育學術體系」中。使團雖然沒給日本買回來什麼大件,但是卻取到了西方強盛的真經——歐美先進的政治制度。回來以拿來主義打造了近代化日本。

東方兩國,一衣帶水,二者西學,立見高下。

清國「師夷長技」,眼睛盯的是技術,手段主要靠買。而日本「和魂洋才」,卻牢牢把抓住了西洋之才的本源。他們知道,醋打哪酸,鹽打哪咸,提升科技之本,在於改變國內政治制度環境。他們不僅師到了西方精髓:政治和學術,而且手段不是買,他們知道,這些東西是買不來的,而是要學到骨子裡,並拿來再創造。

由上述中日兩國西學之果,清晰可見「才」之本源。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才」的分野大體兩層:以人為本,是人才,是技術;以國為本,則是學術、政治制度。

正所謂「小才曰技、大才曰政」。政體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才」,當一個國家政治制度落後,則所謂人才必然腐朽,即便有個別優秀人才,也只不過是庸眾中的人傑,抵擋不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關於這個道理的例證,我們不妨把話說回來,清廷臨死之前,不是把袁世凱視為救國之才請出做消防隊長嗎,可結果又如何呢?那個被清大佬們寄託厚望的袁世凱,不僅沒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而且還成了牆頭草、和革命軍一起做了他們的掘墓人。因為你的政治制度破產了,「才」盡燈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你的命。這難道,這還不足夠說明一個腐朽王朝無力回天的道理么!

更多內容請看本人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傾力推出,所有網上書店均可訂購。京東網購https://item.jd.com/12152835.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明朝時中國人品質為何出現大滑坡
李鴻章見伊藤博文如老鼠見貓
伊藤博文何以成為李鴻章天敵
拷問恥辱「九一八」之恥辱源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