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喪是你的權利 鼓掌不是我的義務

喪是你的權利 鼓掌不是我的義務

被喪文化裹挾而去的醫生

「這麼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喜歡過學醫」

「這次,就聽我一回吧」

「來生,誓不學醫」

時年30歲的齊魯醫院麻醉科規培醫生小石離世前最後一條朋友圈如此寫到。

「執業醫師考試失利、研究生可能無法順利畢業、工作中的精神與經濟壓力以及女朋友執意分手的沮喪」,正值大好年華的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的畫上句號。21日凌晨, 小石結束了工作以後,同其他同事一樣在醫生休息室內休息。

「那個屋子很黑,有很多人在他身邊休息。」

「他連續發了好幾篇朋友圈,說的都是了無牽掛的話。」

「我們都沒覺得有什麼異樣,大家每天都是這樣過」

醫生在全世界都是辛勞的代名詞,中國醫生尤其是。當代中國社會醫療供需關係的持續失衡、不斷激增的醫患糾紛、利益驅動下的行業潛規則...全行業規範轉型的大環境下,醫生作為醫療行業的最核心內容也免不了陣痛。雖然對當前中國的醫療窘境有所了解,但作為局外人不想也不能妄加評論。

真正感覺如鯁在喉的是作為新聞傳播行業的從業者,看到這個年輕人離世當天連發的五條朋友圈---每篇都寫著滿滿的「喪」。我專門去微信搜了這幾篇文章,原出處無處可考,但同樣的標題同樣的內容都有不少於十個公眾號在轉引,其中不乏閱讀流量巨大的「意見領袖」。

是的,我知道對於一個意欲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來說,他會不自主的搜羅身邊那些負能量的信息,這是不可控的。可從另個角度來看,之所以想要自殺的人需要這些信息,恰恰是因為他們還需在與這個世界做了斷最後時間裡再多些說服自己的證據不是么?

因為還猶豫,所以才需要更多的細節騙自己說:好吧,這個世界真的不值得留戀了。

沒想到這個社會一下子給了他這麼多證據。

「喪」不是排遣生活的最恰當的出口

2016年歲中,以葛大爺為代表的「癱式喪」一舉席捲整個互聯網,年輕人們相互標榜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此並以「誰頹誰有理」的心理構架衍生出一系列帶有絕望性質的諸如「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之類的流行語。以90後作為傳播主力的互聯網、自媒體傳播蔓延到了傳統紙媒,向上到80後們、向下到00後的受眾們被裹挾著一同成了這場可能早預謀的比頹大賽的參與者。

這可能是「喪文化」最有爆發力的一次,但絕不是第一次出現。同樣以互聯網作為媒介的「喪式三巨頭」---《馬男波傑克》《Sad Frog》《有四肢的鹹魚》早就裝滿了年輕人的手機內存。「無辜的臉、戲謔的話語表達著消極的情緒」,在那個當下似乎每個人不「喪」就已經不能稱為現代人了。可是回過頭來看,那一波席捲全國的「比喪大賽」讓你的生活更美好了還是讓你更充實了?

作為這場文化大潮中的時代親歷者,我更深切的體會在於:除卻短暫社交的功用,你活的越喪只會讓冷眼旁觀的人越愉悅。這就是人性最真實的存在:你努力的工作、快樂的健身、認真的戀愛、誠懇的對待周圍的親人朋友...越是積極的生活往往越容易招致消極的人不屑;而當你從積極的船上跳下來和那些吝於努力付出的人們共浴苦海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這才是你,做你自己。

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彰顯的「喪」只是表象,真相是根植於人性中的「你可以過得好,但你最好別過得比我太好」甚至是「你最好永遠別過得比我好」。

自媒體時代的「喪」為誰而鳴?

從2003年美國媒體人提出了「Wemedia」開始,國內也有了新的信息傳播概念:自媒體;2005年「博客」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2008年「博客」進入全盛期,有1億之巨;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2011年新浪微博步入巔峰狀態,業內無出其右。同年,騰訊推出微信,一年後推出微信公眾平台,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換了招牌重新開業。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號搭著中國人追求個人話語權的東風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2014年自媒體行業迎來收穫的季節,經過幾年的醞釀,受眾基礎已經牢固,自媒體聯盟開始攜手營銷,而2017年井噴式的「喪文化」只是其中一個作品而已。尤其是在4月底,隨著餓了么聯合網易新聞推出的為期4天的「喪茶快閃店」,這股「喪營銷」的「泥石流」似乎達到高潮。置身並引領這股「泥石流」的除了餓了么、網易新聞,還有來自台灣的奶茶店「Moonleaf 月葉」、 「沒希望」酸奶、日本咖啡品牌UCC,以及電商里的網易考拉海購等等。

自媒體也是媒體,自然也有趨利性這無可厚非,但喪文化的後坐力遠不是時過境遷可以消除的。在自媒發源的美國,網友們已經集體封殺了《Sad Frog》,原因在於這隻哭喪著臉的青蛙傳播的消極形象和誤導信息越來越讓讓美帝的網友們反感。但回頭看國內的狀況大概沒有這麼樂觀,尤其是在「齊魯醫院規培生自殺」中折射出的國內自媒體為了搏流量不顧吃相難看,各種標題聳動的負能量信息只要能迎合潮流也不管什麼媒體道德了,都上吧。

這是自毀長城,這很可怕。

你可以喪,也請允許我不接受不鼓掌

如果你周圍有喜愛甚至痴迷日本文化的朋友,回想他/她們透露出的氣場,十個裡面至少七八個「不以喪為然」。喪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枝繁葉茂正是日本社會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循規蹈矩、加班頻繁、人生望不到頭的毫無生氣。也因為這種壓抑的氛圍,日本自殺率也始終很高。這種價值取向自然也浸染到了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輸出到國內的動漫、影視劇,影響了很多人的思維方式。

《奇葩說》某一期有個辯題我記不大清楚了,但其中邱晨作為辯手向所有觀眾灌輸的觀點我至今不能認同。核心觀點就是在闡釋:喪沒關係,你看我就很喪,我也活的很好嘛!人生的喪是不可避免的,那不妨就去享受這個過程。

在我看來: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性格中的喪,OK的,你大可以喪著過一輩子,但你不能說這是每個人都該經歷的人生不是么?這個邏輯就像在說「你看我抽煙抽的這麼狠都沒死,所以你們抽煙也沒問題」。

有問題,因為從過往到現在,從國內到國外,有人已經死在這了。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慣性的,即便開始的時候只是「以喪為樂」,時間一長就變成了「以喪為生」。尤其是身處一個媒體為了利益賣力炒作、名人為了觀點而不顧社會效應的時代,找好自己的情緒出口,別成為「喪文化」的犧牲品。

---感謝關注林桐五日談---

---我們下一個五天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桐五日談 的精彩文章:

她就是北馬那個女超人呀!
十月賽事延期的馬拉松最全列表
半馬和每天五公里哪個更牛逼?

TAG:林桐五日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