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大選決定歐洲未來

德國大選決定歐洲未來

為什麼「無趣」的德國大選還如此重要呢?因為接下來四年,默克爾政府的態度決定了歐債危機中暴露出的歐元的制度性缺陷能否得到有效彌補,而歐元穩固與否,則是決定未來歐洲命運的關鍵。

當地時間9月3日,德國柏林,尋求連任的總理默克爾與主要競爭對手、社會民主黨黨魁舒爾茨出席電視辯論,首次正面交鋒。圖/視覺中國

文/趙柯

9月24日,德國舉行聯邦議會選舉,國際輿論關注的不是默克爾能否連任,而是誰能夠成為默克爾第四個任期的聯合執政夥伴。

德國大選不吸睛

這次德國大選顯然缺乏吸人眼球的「看點」。默克爾連任似乎早已註定,與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茨的電視辯論,與其說是爭奪總理大位的「競選」,不如說是雙方的一次工作「懇談」,建設性的共識多於劍拔弩張的分歧。

沒有了懸念,以至於評論此次德國大選成為了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但同時,德國大選又被反覆討論,也正實實在在地牽動著國際資本市場和歐洲各國政府的敏感神經。

為什麼「無趣」的德國大選還如此重要呢?因為接下來四年,默克爾政府的態度決定了歐債危機中暴露出的歐元的制度性缺陷能否得到有效彌補,而歐元穩固與否,則是決定未來歐洲命運的關鍵。

默克爾之所以被認為是當前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德國經濟的良好表現無疑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但這一點,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默克爾的好運氣。2005年她上台之初,其前任施羅德已經推行了艱難的勞動力市場改革,釋放了德國經濟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2002年歐元全面流通之後,其對歐洲經濟的整合作用開始顯現,「德國製造」在歐洲市場獲得了壓倒性優勢,整個歐洲經濟形成了以德國為中心的產業鏈。至少,在經濟意義上,「歐洲的德國」已經變成了「德國的歐洲」。這是德國從「歐洲病夫」一躍成為歐洲經濟「發動機」的制度性根源。

真正讓默克爾在歐洲贏得尊重的,是她對歐元的捍衛。歐債危機爆發後,歐元區面臨解體的危險,在經歷了一番疑慮和遲疑之後,默克爾以「歐元的失敗就是歐洲的失敗」為口號,說服民眾和議會,發起了一場「歐元保衛戰」。此後,德國不僅在財政上貢獻了「真金白銀」來救助重債國,而且打破歐盟條約的限制,默許和支持歐洲央行擴大授權,扮演起「最終貸款人」的角色,為歐元區成員國提供無限融資,最終結束了金融層面的危機。

今天的歐洲之所以還能成為一支牽動國際格局變動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擁有作為全球第二大儲備貨幣的歐元。歐元不僅讓歐洲國家享有遠超其國家經濟實力的國際聲譽,也切切實實地讓它們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根據德國央行的計算,因為歐元的存在,自2008年以來,歐元區國家得以享有低利率的好處,可以低成本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為此總共節省了約1萬億歐元的利息支出,其中僅德國就節省了2400億歐元,相當於GDP的7.5%。而義大利、荷蘭、法國、比利時等國節省的利息更是佔到了本國GDP的10%左右。所以,歐元是歐洲人的核心利益。

德國能否繼續領導「歐元保衛戰」

但當前歐元區解體的風險並沒有完全解除。所以,馬克龍上台後發布的雄心勃勃的重建歐洲計劃中,目的就是以推進財政一體化來為歐元建立制度性支撐。但對此德法之間觀念的分歧也是非常明顯的。

法國認為中央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必要的,主張建立歐洲經濟政府、歐元區財政部,而德國則認為市場的自我調節更重要;法國認為經濟政策要保持靈活性,而德國則更崇尚經濟秩序的法律性,認為出於任何理由對規則的違背都會帶來「道德風險」;法國認為經濟增長能為結構性改革贏得更大的空間,所以主張先以財政手段刺激經濟;而德國則認為不先進行改革來提升競爭力,增長是不會持續的。

德國的理由無論多麼義正詞嚴,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創建歐元之時,這些國家放棄自己的主權貨幣,共同使用一種貨幣,也就意味著開始相互去承擔彼此間未知的風險。作為對應,也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機制,對風險的承擔進行回報和對沖,讓歐元的使用在制度上變得安全。

這需要默克爾在第四個任期能領導起第二次「歐元保衛戰」,只有這樣,默克爾才能真正像她的前任們——創建了歐洲貨幣體系的施密特、促成歐元誕生的科爾——一樣,被稱為是「歐洲的領導人」。

趙柯(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梁適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德國大選:看點不是默克爾四連任,是民族主義崛起
「網紅學院」不是洪水猛獸,高校試試無妨
與其讓媽媽回村帶娃,不如加快推進城市化
人工智慧會顛覆律師行業嗎
「最美圖書館」因盜版書停業,公益書屋要怎麼走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