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三希堂,原名溫室,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

「三希」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為「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之意。第二種解釋將「希」理解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指三件稀世珍寶,分別為晉書法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三希堂不僅收藏《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自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以來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並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成《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這「三希」,而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法帖原刻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後來「三希」在近代經歷顛沛流離,1951年離宮之後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遠帖》被國家收購後送還故宮,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此時距離「二希」離開紫禁城已經整整過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樣子,「三希」帖卻沒能一起回來。命運多舛的《快雪時晴帖》飄泊了大半個中國,最終流落台灣,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牘紙本,高七寸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洒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卧風閣」之勢。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覆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王珣《伯遠帖》

是王珣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共5行47字,縱25.1cm,橫17.2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此帖書跡俊逸流暢,勁健靈動,其結字縝密,而又大小參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寫來,更顯風流之美。

三希堂,是希什麼的


文/袁宇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點擊關註:2016年度文化頭條號:北京民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