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人至上主義」回潮的歷史與現實

「白人至上主義」回潮的歷史與現實

8月13日,美國布盧明頓,人們手持標語抗議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新納粹分子

以「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代表的極右翼勢力已在美國趁勢回潮,或對美國的意識形態主流構成更直接猛烈的挑戰

美國歷史已成為各派相互攻訐的工具,將美國歷史敘事中最不願被提及的陰暗面曝光於世人

夏洛茨維爾事件以種族衝突而非階級衝突的表現爆發,與美國各路政治勢力別有用心的引導和操縱不無干係

美國的種族關係極有可能進入新一輪動蕩期,未來各類衝突可能更頻繁、更嚴重,並很難得到有效安撫、彌合

推薦閱讀(點擊題目即可)

西方民粹思潮三大特點及根源

作者分別來自《中國青年報》及中聯部美大局

美國白宮9月14日晚宣布,總統特朗普已經簽署國會參眾兩院聯袂通過的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等仇恨團體的決議。特朗普在發布的聲明中說:「作為美國人,我們譴責近期在夏洛茨維爾的暴力事件,反對一切形式的仇恨、偏執和種族主義。」

回到一個多月前。8月12日發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的暴力衝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暴力衝突後的一系列政治動亂表明,以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代表的極右翼勢力已在美國趁勢回潮,或將對美國的意識形態主流構成更加直接猛烈的挑戰。

客觀分析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離不開美國歷史敘事中根深蒂固的根源性、結構性矛盾,加之各色政治力量的暗加利用,導致這一極端思潮在美國社會新一輪的死灰復燃。

美國歷史敘事的結構性矛盾

此次美國政治動亂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衝突雙方矛頭都聚焦各自陣營歷史象徵,尤其是各類紀念雕塑。夏洛茨維爾市的衝突起因即是移除羅伯特·李的雕像,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極右翼勢力破壞了林肯雕像,左翼自由派也出現了「拆除(get rid of)總統山」的論調。這表明美國歷史已經成為各派相互攻訐的工具,也將美國歷史敘事中最不願被提及的陰暗面曝光於世人。

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初社會契約確實沒有少數族裔的參與,無論《「五月花號」公約》《獨立宣言》還是憲法,都是由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所訂立的,黑人和印第安人長期被排除在政治共同體之外。因此,「美利堅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即「建國神話」完全由WASP主導,除了極少數例外(如感恩節的起源),並無其他族裔的位置。

美國內戰不僅沒有改善這種狀況,反而使之更趨惡化。戰爭使共同體區分敵我,「敵者」的存在使美國種族主義者,也就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們明確地界定了自身,美國歷史敘事的分裂也由此肇因。戰後共和黨執政時期的清算既不徹底也未完成,未能從根本上觸動種族歧視的制度根基和文化根基,那些維護奴隸制度的所謂「南方英雄」,甚至能堂而皇之地進入美國的「萬神殿」。

在此背景下,《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歷史上第一部在白宮上映的電影,《飄》位居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之列,二戰中大量生產的M3中型坦克被命名為「羅伯特·李」型,「皮克特的衝鋒」被寫入學校教材傳頌。直到2015年,南方邦聯的旗幟還飄揚在美國的許多地方。南方的歷史敘事在美國主流政治共識中一度佔據著遠超今人傳統印象的重要地位,甚至讓「主流」在「民族大熔爐」和極端保守的單民族國家之間來回搖擺。

20世紀50年代,在殖民地解放運動和蘇聯民族自治制度等衝擊之下,美國民權運動興起。但一直到1961年肯尼迪總統簽署「平權法案」,才正式將黑人納入到美國的社會契約之中。自此在歷史敘事上,美國也開始以多元文化主義取代舊有的白人中心主義史觀。問題在於,重寫「建國神話」無疑是十分困難而危險的,畢竟作為移民國家,美國在這方面比英、法、德等傳統歐洲國家更為敏感。

其結果就是成功與苦痛並存。

成功是美國被重新描述為一個由多元文化組成的國家,而非僅由白人精英創建和佔有的國家,「美國人」的概念前所未有地擴大了;

苦痛則是曾經的「大熔爐」被「色拉盤」所取代,不同族裔為了爭奪本族群歷史敘事的主導地位而激烈角逐,美國的國家認同受到空前威脅。

亨廷頓的《我們是誰》就表達了對這種狀況的憂慮,《文明的衝突》也被認為含有類似隱喻。

與此同時,歷史敘事中本就存在的矛盾被進一步激化。左翼的多元主義在一些方面走向了矯枉過正,將華盛頓和傑斐遜撤出教科書的呼聲在特朗普表態之前早已有之,出於政治動機肆意曲解、改造乃至發明歷史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結果不僅將傳統史觀的捍衛者推向了對立面,還引發了「老美國」如壓彎的樹枝一般的激烈反彈,為本土主義、白人至上主義、3K黨、新納粹等極右翼勢力提供了越來越肥沃的土壤。圍繞夏洛茨維爾市羅伯特·李雕像的攻防戰,正是這種內部矛盾的最新體現。

兩黨政治推波助瀾

儘管歷史敘事的矛盾一直存在,但族裔衝突的周期性爆發都有外因的誘導。雖然貧富分化加劇、全球化衝擊、人口族裔比例變化等社會經濟因素十分重要,但夏洛茨維爾事件以種族衝突而非階級衝突的表現爆發,與美國各路政治勢力,尤其是共和、民主兩黨別有用心的引導和操縱不無干係。

民主黨竭力推動的身份政治,以種族矛盾替代了階級矛盾,使白人底層人民的攻擊對象變成了與自己階層類似的黑人,因此避免了階級聯盟的出現,巧妙消解了階級政治。此外,民主黨還通過身份政治使黑人成為自己的票倉。

嘗到甜頭後,民主黨將身份政治發揚光大,「身份」也不再局限於膚色,語言、性別、年齡、移民地、性取向等都成為劃分族群的標籤。當前民主黨大肆宣揚的「亞裔細分」,成為這種已走向極端的身份政治的最新體現。

走向極端的身份政治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美國公共資源幾近「按鬧分配」,以黑人群體為例,一方面其在福利救濟、教育、就業等各方面索求越來越多的特權,並指責奧斯卡獎得主中黑人太少,矽谷高科技公司中黑人員工太少,監獄犯人中黑人比例太高,甚至出現有黑人學生寫了一百遍「Black live matters」(黑命貴)就被名校錄取。

另一方面,暴力反美傾向得到包庇縱容,針對白人的「逆向種族歧視」愈發嚴重。此次移除羅伯特·李雕像的發起者、夏洛茨維爾市副市長韋斯·貝拉米就被曝出經常發布對白人的侮辱言論。民主黨對「黑命貴」和「反法西斯運動」(Antifa)等左翼激進團體百般袒護。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與上述狀況難以撇清關係,他本人就被視為依靠不同於甚至對抗主流傳統的少數身份而贏得上升機會的典型案例。在奧巴馬任內,以少數種族、宗教身份標記的分利集團日益壯大,平等競爭原則被架空;奧巴馬醫保等被認為是「劫富濟貧」的福利政策使白人愈發不滿;力推「跨性別廁所」、同性婚姻合法化,以「節日快樂」取代「聖誕快樂」等做法,都使保守派感到美國傳統價值觀被弱化,更加劇了極右翼的仇恨。《華爾街日報》和《聯邦主義者》等媒體就指出,白人至上主義者和極左派組織是一對「孿生現象」,是身份政治結下的惡果。

相較之下,共和黨的作用顯得更為直接。由於在政治光譜上居於保守一側,共和黨同極右翼的關係較為曖昧,黨內極端派系在思想上與白人至上主義走得更近,某種程度上正是共和黨的政治動員直接造成極端思潮的崛起。

在種族平等理念成為主流後,共和黨轉投「狗哨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利用冠冕堂皇、話裡有話的「隱語(coded language)」在不觸怒中間派選民的同時挑動心領神會的基本盤。通過強調「崇尚州權」、「減稅」、「福利改革」、「法律與秩序」等看似無傷大雅的口號,喚起目標受眾對黑人群體的種種成見,從而刺激他們踴躍投票「捍衛白人的財產和安全」。換言之,共和黨不僅沒有興趣根除種族歧視,反而有意加以利用,致其陰魂不散。

因此,儘管美國主流社會幾乎一致抨擊特朗普的人事、政策和言論導致了白人至上主義的殘渣泛起,但其實他只是在美國兩黨多年深耕的局面上踢出了臨門一腳,而非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持續不斷撕裂共識

儘管美國輿論普遍悲觀,擔憂夏洛茨維爾事件標誌著美國將從此陷入種族對立的惡性循環,甚至走向新的「內戰」,但也不應過分高估白人至上主義的能量和影響。

整體而言,極右翼勢力依然被擠壓在美國社會的邊緣,沒有擺脫「過街老鼠」的地位。騷亂髮生後,美國各地都掀起了「去南方化」大潮,白人至上主義者製造的事端反而增強了美國進一步掃清白人種族主義的呼聲;代表溫和保守派的共和黨也與極右翼劃清界限,特朗普在付出重大政治代價後對「3K黨、新納粹和白人至上主義者」表達了譴責。到現在,特朗普簽署了參眾兩院通過的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等仇恨團體的決議。

這些都表明,種族主義依然是美國政治不可觸碰的「紅線」,不僅不可能找到政治代言人,也與成立政黨、贏得議席,在政治系統內部對主流構成有力挑戰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儘管美國的政治正確、平權運動和多元主義遇到了內外諸多困難,但一段時間以內不可能被顛覆。白人至上主義等極右翼勢力可能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情況一樣再次退潮,但白人至上主義此輪沉渣泛起的危險性不容低估,美國的種族關係極有可能進入新一輪動蕩期,未來各類衝突,可能更頻繁、更嚴重,並很難得到有效安撫、彌合。美國左右兩翼的分裂、戾氣和敵意也更為深重,政治極化進一步撕裂所剩不多的共識。美國的國家認同或將持續不斷地受到侵蝕。LW

刊於《瞭望》2017年第39期,原題《「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與現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瞭望 黃河變清調查
想告訴你,關於新書的幾件事
為什麼很多明星的人設都崩塌了,李健的卻無比堅固?
在比地震還嚇人的「莫蘭蒂」颱風面前,廈門這座超高層很淡定
秋分日,江清月近人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