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注意!這一產業已站上新風口:股價進上行周期

注意!這一產業已站上新風口:股價進上行周期

注意!這一產業已站上新風口:機構布局,股價進入上行周期!

吳曉婧

新聞配圖

股價一路飆升的英偉達,成為資本追逐半導體概念的最佳範例。從2015年初至今,該股累計漲幅超過8倍,近期更是輕鬆突破千億美元市值。

從美股映射到A股,投資者也熱情漸起。

9月20日,半導體指數上漲6.74%,華天科技、晶方科技、通富微電、紫光國芯、中穎電子等多隻個股強勢漲停。

在機構投資者眼中,半導體產業上行周期已至,加之AI大趨勢加碼,這一產業鏈無疑迎來了滿滿的投資機會。未來十年,不僅是人工智慧席捲萬物的十年,也是中國晶元產業的黃金十年。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半導體產品消費大國,大多依舊依賴進口。這意味著,我國集成電路國產化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在基金經理看來,科技創新往往從硬體創新開始,然後發展到軟體、信息內容乃至商業模式的革新。而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大基礎,全球下一代硬體創新有望在中國出現。而嗅覺靈敏的機構投資者早已布局其中,並開始深挖產業鏈上的投資機會。

半導體站上市場風口

半導體產業在20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矽谷,之後經歷了三次轉移。第一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美國拓展到了歐洲和日本,造就了富士通、日立、東芝、NEC等世界頂級的集成電路製造商。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韓國和新加坡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的主力,繼美國、日本之後,韓國成為世界第三個半導體產業中心。第三次轉移發生在2000年前後,半導體產業鏈繼續向亞洲拓展,主要是向中國、馬來西亞等地轉移。在招商證券分析師看來,中國有望成為下一個半導體產業中心。

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是大勢所趨,未來5至10年我國半導體資本支出將達到1500億美元,設備和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長,年需求規模望超過200億美元。今後10年我國將有數萬億的資金投入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生產線進入密集建設期,目前在建或計劃建設的半導體晶圓投資項目總額已達1500億美元,將需要約1200億美元的設備,而材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在興業證券分析師看來,半導體產業的上行周期已至。其邏輯在於,半導體產業發展通常兩年為一個大周期。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蘋果創新大周期一般為兩年,而蘋果創新引領整個智能手機升級方向,帶動晶元升級和需求量的提升,從而帶來半導體產業的向上行情。

上述分析師測算,2017年三季度即是補庫存上行拐點。新周期補庫存的上行階段一般會持續4至5個季度,因此看好從2017年三季度到2018年三季度半導體周期向上的行情。

從相關公司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來看,已經沉寂多時。2016年6月,在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機遇驅動下,半導體板塊大漲。此後到現在,整個板塊經歷了一年多的調整,估值消化充分,整體估值水平回到歷史低位。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認為,中國每年培養60萬名工程師,美國才6萬名,由此帶來的「工程師紅利」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大基礎,而全球下一代硬體創新也可能會在中國出現。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了各國政府對4G多達上萬億美元的投入,才有了如今智能手機龍頭蘋果公司的發展壯大。科技創新往往從硬體創新開始,然後發展到軟體、信息內容乃至商業模式的革新。因此,從目前技術發展周期的位置看,他會更多地關注硬體創新。

在其看來,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未來中國製造業最核心的產業之一就是電子產業,這將拉動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其最看好的兩大方向:一個就是半導體行業;另一個則是汽車電子行業。

AI晶元帶來更大發展空間

在機構投資者眼中,半導體產業向上周期確立,而AI晶元大趨勢的加碼,則將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賽迪諮詢發布的報告,2016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293億美元。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約為20%。人工智慧晶元是人工智慧市場中重要一環,根據英偉達、AMD、賽靈思、谷歌等相關公司數據,測算2016年人工智慧晶元市場規模達到23.88億美元,約佔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8.15%。而到2020年,人工智慧晶元市場規模將達到146.16億美元,約佔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12.18%。這意味著,人工智慧晶元市場空間極其廣闊。

面對這一誘人的前景,全球資本開始競逐AI晶元。股價一路飆升的英偉達,成為資本追逐的最佳範例,該股已突破千億美元市值。而海外機構依舊在不斷上調英偉達的目標價,多家機構已經將該股目標價提升至200美元。例如,美銀美林分析師將該股目標價上調至210美元,外資投行Evercore ISI將該股目標價大幅提升至250美元。

據悉,英偉達正在由一家遊戲設備公司蛻變為人工智慧公司,其業務增長核心逐漸由遊戲顯卡轉變為數據中心甚至自動駕駛。在機構投資者看來,隨著未來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時代的到來,數據中心業務和自動駕駛業務將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新的核心推動力。

中信證券認為,英偉達有望借數據中心業務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王者。目前公司的Tesla及GRID系列產品供貨給微軟、FaceBook、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等幾乎世界全部的知名雲計算服務商,收入突飛猛進。數據中心已經逐漸成為英偉達業務增長的核心動力,推動公司股價節節攀升。

此外,在過去一兩年里,發生在晶元領域的大型併購也是風起雲湧。例如,2016年7月20日,軟銀宣布將以243億英鎊(約合320億美元)收購英國晶元設計公司ARM;2016年9月,英特爾收購視覺晶元公司Movidius。今年3月,英特爾宣布以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

2017年8月,國內人工智慧晶元明星公司寒武紀宣布A輪融資高達1億美元,成為全球AI晶元領域首隻獨角獸。

值得注意的是,9月2日,華為首發AI晶元麒麟970,將用於Mate10手機。在安信證券分析師看來,這意味著華為成為這一輪終端AI晶元大趨勢的引領者,表明中國在人工智慧晶元應用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業內人士認為,手機是目前電子行業最強黏性終端之一,也是驅動行業發展的最重要下游產品。隨著AI晶元的加入,手機有望加速更新,繼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的變革之後,再次向智慧手機進化,有望迎來新一波換機潮。

在安信證券分析師看來,人工智慧晶元不但成為產業界的共識,也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

上述分析師認為,人工智慧將推動新一輪計算革命,而晶元行業作為IT產業最上游,代表未來3至5年整個IT產業發展趨勢,是人工智慧時代的開路先鋒,也是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初期率先啟動、彈性最大的行業。

機構深挖投資機會

在機構投資者看來,以國家大基金成立為契機,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包括併購失敗、技術挑戰等,但前景依舊是樂觀的。不過,從技術路線上講,中國依然需要迎頭趕上。對於投資機會而言,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均認為,封測環節的公司是目前投資機會最為確定的。

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首先,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大的機遇在於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旺盛的市場需求。據悉,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為11985.9億元,佔全球市場一半以上。其次是全球化的市場格局和活躍的資本市場。據了解,全球前二十大集成電路企業均在中國設有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分支機構。這意味著,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正在積極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最後,未來幾年內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且將保持較高的年均增長率。

但是,中國的集成電路的發展依舊面臨一些挑戰。在上述分析師看來,首先是整體實力不足。國內晶圓製造技術落後於世界領先水平達兩代,集成電路設計業規模佔全球比例不足8%,集成電路產業結構仍待優化,缺乏有規模的IDM企業。其次,資本未有效利用。固定資產投入雖有增加,但帶來投資分散的問題。最後,國際整合受限,遭受部分國家「過度關注」,屢屢發生中國企業或資本參與的國際併購項目被否決。

對於投資機會而言,富安達基金研究總監吳戰峰認為,隨著近期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資金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並審視估值窪地。在其看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機遇是非常確定的,目前整個產業鏈最確定性受益的還是封測環節。

吳戰峰認為,隨著封測環節部分技術突破,意味著做封測不僅僅是「體力活」,也是一項「技術活」,而且其競爭格局也相對較好,國內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增速較高,估值也合理。

業內一家大型陽光私募的資深研究員也認為,封測這一端增長比較快。2007年中國封測產值只有200億元,2015年已經達到1400億元,2007年至2015年的複合增速為27.5%。在其看來,這一領域中國最有機會做成全球巨頭。

國聯安科技動力基金經理潘明認為,半導體板塊前期市場表現較弱,風險偏好較高的一些資金,從蘋果產業鏈布局中撤出,開始布局這類板塊。在其看來,半導體的景氣指數在全球都很好,國內政策也相當支持。對於半導體產業鏈而言,封測的格局相對較好,而晶元設計公司業績的波動有時會比較劇烈。

市場無疑是聰明的。9月20日除了停牌的長電科技外,其餘如華天科技、晶方科技、通富微電等封測公司全線漲停。9月21日,在半導體指數沖高回落僅上漲1.22%的背景下,通富微電依舊封於漲停板,華天科技同樣大漲了7.13%。

布局AI晶元,你跟上大佬腳步了嗎?(附股)

身處數據「爆炸」的世界,家居、汽車、通信等每個角落都充斥著一堆等待處理的信息。這意味著需要大量性能比現在強上多倍的小零件。

晶元,是重要的一部分。面對人工智慧(AI)的大潮,科技業也在思考晶元升級。伴隨特斯拉、蘋果等業界巨頭先後被曝出涉足AI晶元,風投資金也展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

行業巨頭的步伐

就在幾天前,Global Foundrie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Sanjay Jha披露,該公司正與特斯拉在AI晶元方面展開直接合作。該公司由美國超微(AMD)分拆而來,並與AMD簽訂了直到2020年的晶圓供應協議。更節能的專用晶元可以幫助特斯拉進一步接近實現完全自主駕駛的目標。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今年承諾,將於2019年為消費者提供這一服務。

也是在這個月,蘋果公司推出的十周年紀念版智能手機iPhone X同樣採用了定製的晶元來處理AI方面的工作。

國內業者也毫不落後。在本月初舉行的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華為發布了首款AI移動計算平台麒麟970,首次集成NPU(神經網路處理器)專用硬體處理單元。而NPU的供應方寒武紀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今年8月,該公司獲得1億美元融資,被外界認為是全球第一家AI晶元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資料圖

從小小晶元到「AI+」

目前,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GPU(圖形處理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 作為三種主要架構,在實現高性能的計算能力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其中涉及的企業包括英偉達、英特爾、高通、谷歌、微軟、IBM、三星等。

業界的熱情也引發風投的興趣。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bsolute Reports的報告,2017年至2021年,AI晶元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高達54.25%。

來自CB Insights的預測顯示,半導體初創公司今年將籌集16億美元,高於2016年的13億美元和2015年的8.2億美元。

資料圖

從晶元出發,AI上下游產業鏈也被寄予厚望。

來看看機構是怎麼說的:

安信證券:由於智能手機出貨量大、供應鏈體系完善,移動端AI晶元成本將隨著出貨量增加持續下降,性能將不斷提升,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拓展至安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汽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消費電子、工業、機器人等領域,AI晶元的商用化進程逐步加快,成長空間將得到極大拓展。

新時代證券:「AI晶元+」產業鏈投資機遇大,AI晶元是基礎,基於AI晶元的數據、場景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從AI晶元產業鏈上下游、技術、數據、場景應用等方面重點推薦:中科曙光、浪潮信息、中科創達。重點關註:四維圖新、富瀚微、漢王科技、佳都科技、景嘉微、科大訊飛、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同花順、東方網力、思創醫惠、拓爾思、浙大網新、工大高新、北部灣旅、神思電子、和而泰等公司。

天風證券:儘管國內AI晶元產業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但晶元下游的設備行業將率先受益。AI設備當中,伺服器將仍然成為局端主流設備,也將成為AI應用落地的必要基礎設施。

建議關注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已經在GPU伺服器中具備產品實力的企業,以及參與AI晶元研發的相關標的:景嘉微、兆易創新、潤欣科技、國科微等標的。此外,建議關注AI晶元有望最先落地的安防領域標的:佳都科技、蘇州科達、工大高新、東方網力、北部灣旅等。

轉載自:中國證券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財經綜合 的精彩文章:

新天科技:三季度業績喜人,物聯網表加速推廣
937家上市公司三季報預喜 資源類公司延續高景氣度
運營商8月運營數據:聯通4G用戶大增 中國移動領跑寬頻市場
中國債市加快對外開放 境外投資者配置需求漸進落地
中金策略:地產調控加碼抑制短期情緒

TAG:騰訊財經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