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媽必知!新生兒的四種疾病及預防措施

寶媽必知!新生兒的四種疾病及預防措施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0-1歲寶寶身體很容易受疾病侵擾,所以爸爸媽媽們有必要了解下新生兒常見病。那新生兒的常見病有哪些呢?

新生兒黃疸:

寶寶出生後,你也許會注意到他皮膚髮黃,別擔心,新生兒皮膚髮黃是正常現象。大約50%~60%足月出生的寶寶在頭一兩個星期皮膚會發黃,醫學上稱為「新生兒黃疸」。事實上,所有新生兒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只是有些寶寶的黃疸不是很明顯。大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無關大礙,它會自己消退或經過簡單治療即可。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有些新生兒黃疸也可能會很嚴重。如果寶寶出生後你們很快就出院了,寶寶也許會在家中出現黃疸,你可能就是第一個發現新生兒黃疸癥狀的人。

判斷是否是新生兒黃疸:

把寶寶帶到有充足自然光線或日光燈(熒光燈、白熾燈)的屋子裡,如果寶寶的皮膚挺白的,用你的手指輕輕地按壓寶寶的前額、鼻子或胸部,仔細觀察當你放開手指時按壓處的皮膚是否顯黃色。如果寶寶的膚色偏暗,那就檢查他的眼白(鞏膜)是否黃染。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問題。生後頭一周出現的黃疸,應不是大家常提及的母乳性黃疸,在排除溶血等病理因素後,加強餵養最為主要--鼓勵母乳餵養,而不應停止母乳餵養。在母乳餵養同時,評估嬰兒體重下降的程度。若未及出生體重的7%,堅持母乳餵養,接受日光照射或光療,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治療。

新生兒黃疸包括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母乳餵養性黃疸是因早期餵養不足,排便少,致膽紅素積於體內,造成皮膚黃疸。多於生後5-7天始逐漸消退。母乳性黃疸從生後幾天開始,可持續2-3個月。個別嚴重者,可暫停母乳。只要黃疸不重,不需治療,既不影響生長,也不影響疫苗接種。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一定應該停止母乳餵養,換成配方粉;更不能認為配方粉在嬰兒早期可預防黃疸、利於體重增長。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生後紅細胞破壞增多(因胎兒期處於高紅細胞水平)、肝臟功能不成熟、腸道排泄慢等原因所致。照光、增加餵養都會有效。

對新生兒黃疸,光療是最安全的治療。白光(包括太陽光)、藍光照在皮膚上可通過皮膚將引起黃疸的膽紅素結構變性,阻止膽紅素進入大腦,避免因高膽紅素可能造成的腦損傷。光療不會給孩子帶來風險,僅光療後一段時間皮膚稍黑而已。增加餵養是增加經腸道膽紅素的排泄量。兩者協同效果更好。

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分為吸入性肺炎(羊水、胎糞、乳汁)和感染性肺炎(宮內感染和出生後感染)。

新生兒得肺炎不像嬰幼兒肺炎有明顯的咳嗽及呼吸困難,尤其早產兒得肺炎後很少有咳嗽,除了氣急、萎靡、少哭、拒哺之外,還有口吐白色泡沫,口周三角發青、呻吟及點頭呼吸。想要獲取更多相關疾病信息,可在應用市場搜索「陽光健康學堂」,進行下載安裝,隨時獲取更多疾病科普知識!

判斷是否患了肺炎最簡單的辦法有兩種:

1、數呼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規劃(ARI)方案所定:當小於兩個月的嬰兒,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大於或等於60次,可視為呼吸增快;如果數兩個1分鐘均大於(或等於)60次可確定此患兒呼吸增快;

2、觀察胸凹陷:小於兩個月的嬰兒吸氣時可見到胸壁下端明顯向內凹陷。稱之為胸凹陷。是由於患肺炎時,孩子需要比平時更用力吸氣,才可完成氣體交換所致。如新生兒既有呼吸增快又有明顯胸凹陷,就可診斷為重度肺炎,必須住院治療。

介紹最簡單的方法是數呼吸的次數,當新生兒每分鐘呼吸超過60次時就有可能得了肺炎(也可能比肺炎還嚴重),應馬上送醫院診治。胎糞吸入性肺炎與宮內感染性肺炎比一般肺炎更嚴重,治療更棘手。凡新生兒肺炎均需住院治療。

新生兒肺炎的護理:

一、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變化、精神狀態、呼吸情況。體位:要注意經常變換體位,取頭高側卧位,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二、室內空氣要新鮮,太悶太熱對肺炎患兒都非常不利,可使咳嗽加重,痰液變稠,呼吸更為困難。室內的濕度也要適宜,火爐上應放上水盆,地上應經常灑些水,使室內空氣不要太乾燥。可以的話,放置加濕器也好。新生兒室內溫度應在20℃~24℃為宜,相對濕度維持在60%,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對流,以防受涼。

三、新生兒得了肺炎往往不願吃奶,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液體和熱量,除注意餵奶外,可輸葡萄糖液。還可以買袋裝的葡萄糖粉沖水給他喝。(葡萄糖是治療低血糖時用的,不能喝太多,要在醫生指導下喝,原則上多大都不應該喝葡萄糖水,最好給寶寶喝白開水,但當小兒在患病、拒食時,體質極度衰弱,為保證小兒基礎代謝熱量的需要,短時喂以葡萄糖,是可取的,有時靜脈輸給葡萄

四、患兒因發熱、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較多,要多喂水,這樣也可以使咽喉部濕潤,使稠痰變稀,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以到醫院做痰液霧化。

五、由於吃奶時可以加重喘,所以不要用奶瓶餵奶,應改用小勺喂。

六、要注意寶寶鼻腔內有無干痂,如有可用棉簽蘸水後輕輕取出,以解決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暢。

鵝口瘡:

它由一種黴菌引起的,多由於乳頭、手指及皮膚感染,尤其是奶嘴污染。癥狀表現為出生後不久在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點狀或片狀膜,很像奶凝塊,在牙齦及頰粘膜上,容易颳去,可能會影響哺乳。

寶寶出生後,媽媽(如果是母乳餵養)或寶寶服用抗生素都可能引發鵝口瘡。這是因為抗生素殺死了存在於寶寶口腔粘膜上的有益菌,而這些有益菌能抑制酵母菌的過度生長。有時媽媽和寶寶會發生交叉感染:如果你正在進行母乳餵養,你的寶寶可能會把鵝口瘡傳染給你,引起疼痛的乳頭酵母菌感染需要醫生治療。同樣,媽媽服用抗生素也可能導致乳頭酵母菌感染,再通過哺乳傳染給寶寶。不過,寶寶雖然感染了鵝口瘡,不一定會傳染給媽媽,有乳頭酵母菌感染的媽媽也不一定都會傳染給寶寶。

治療方法:可用紗布蘸茶水輕輕揩去白膜,塗以1比10萬制黴菌素甘油或1%龍膽紫溶液,效果較好。口腔粘膜千萬不可挑破,以免細菌侵入,造成局部化膿,引起敗血症。

預防方法:母親餵乳前,要洗凈乳頭或餵奶用品,奶嘴要煮沸消毒。

嬰兒濕疹:

中醫稱之為「奶癬」或「胎斂瘡」,是有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皮損為由丘皰疹為主的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反覆發作,急、慢性期重疊交替,伴劇烈瘙癢,病因常難以確定。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易複發,可泛發或局限,由於病變在表皮,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

1.機體內在因素

如機體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內分泌疾病、營養障礙、慢性感染、腫瘤等系統性疾病也可能成為濕疹的內在誘因;遺傳性或獲得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

2.外在因素

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牛奶、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或環境中存在過敏原,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以及腸內異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皮膚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濕疹或加重其病情。

治療方法:

1.飲食管理

最好能找到並避免過敏原。如牛奶蛋白過敏患兒應改食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

2.保護皮膚屏障功能

嬰兒濕疹患病後應及時採取治療辦法,明確病因,對症下藥;可以選用純草本植物萃取,天然無刺激,沒有化學成分;更沒有副作用的針對性藥膏去外敷治療護理專為濕疹嬰兒研製,其中御.惠堂止.癢修.復膏治療效果就很好,針對性治療,能有效治癒嬰兒濕疹,首先會快速止癢,治癒不易反覆。

3.局部治療

是治療嬰兒濕疹的主要手段,應根據濕疹分期選用恰當藥物治療。急性期以紅腫、丘疹為主,無滲出時,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御.惠堂止.癢修.復膏、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有大量滲出時應選擇1%~3%硼酸溶液、0.1%呋喃西林溶液冷濕敷,濕敷後可用御.惠堂,有感染時外用1%氯黴素氧化鋅油。亞急性期建議用1%~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外洗,搽氧化鋅糊劑、糖皮質激素乳膏。

濕疹本身就是反覆發作的疾病。在治療濕疹的時候,首選的當然是沒有激素的,比如說用蛇床子、黃柏、白癬皮、苦參、車前草、龍膽草、地膚子、明礬等純中藥研製的御.惠堂止.癢.修.復膏,當然嚴重的還是需要配合激素藥膏的,而激素藥膏的副作用常常被高估,很多媽媽選擇讓寶寶硬扛著也不願意選含激素藥膏來減輕寶寶的痛苦,導致最初也許很容易就控制住的小面積濕疹被拖成了大面積不易控制的難治濕疹。

4.全身治療

(1)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如撲爾敏、仙特明等。

(2)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都能很快控制癥狀,但停葯後易複發,不能根治,且長期應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故應酌情慎用。泛發急性濕疹其他療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強的松,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

(3)抗生素對伴有廣泛感染、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的患兒,可系統應用抗生素治療。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魚和你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黃疸值超過這個數字會傷害大腦!關於黃疸,父母不可不知這4點

TAG:小魚和你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