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兒童醫院,開發了一款可以預防自殺的軟體

一個兒童醫院,開發了一款可以預防自殺的軟體

講一個殘忍而迫切的事實:

2015 年,因自我傷害而自殺或意外死亡的青少年有 67,000 名。在全球每天 3,000 多名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殺名列前三。

而這些死亡本能夠避免。

因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科學家相信有自殺傾向的人會釋放特殊信號。自殺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找到這些特點,識別出這些個體,對其進行干預預防,或者能改變一些可悲的結局。

於是,有了今天這個故事,丁香園(微信號:dingxaingwang)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有「預防自殺」功能的軟體。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自殺行為並非一個動作,研究自殺行為的科學家,通常會把自殺分為:

產生自殺意念;

有自殺未遂行為;

最終自殺身亡。

而這一連串的動作,排除一些衝動性行為,大多數人其實是先反覆產生自殺意念,然後開始嘗試傷害自己,最終才產生一次嚴重的,不可逆轉的嚴重行為。

很多人只能通過最後的悲劇發現自殺者的想法。但其實用單一的原因或應激源來解釋一個人的自殺行為是不夠的。最常見的是,一些危險因素累積起來之後增加個體自殺行為的易感性。

知乎上有一位叫@朱弈鋒曾經這麼描述過關於自殺的成因:

……(人們看到的那些原因)全都只是一個借口,一個導火索,你看不到他的家庭背景,看不到他的童年陰影,看不到他的隱痛,看不到他的絕望,看不到他的心理症或者心理偏向,看不到他被命運所拉扯時候的無盡悲愴。

你只看到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你笑他脆弱,覺得他連一根稻草都承受不起。

所以,單獨指出某人因為某個原因自殺,其實並不能解釋大多數自殺者的行為成因。

世界衛生組織也非常關注自殺問題,並且認為自殺除了複雜的成因以外,還有複雜的一些外部因素,控制這些外部因素,也許可以降低人類的這種悲劇。

2014 年,在他們發布的全球首份預防自殺報告《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中寫到:

正因為有多重因素和因果路徑促發自殺,所以也有一系列方法來預防自殺,其中挽救無數人生命最有效的辦法便是限制自殺工具的方便易得(農藥、強制、刀具等)。

圖中只列舉部分關鍵因素

自殺並非「毫無徵兆」

1 月 26 日,美國辛辛那提市的小男孩 Gabriel Taye 用圍巾在卧室上吊身亡。

學校監控顯示 Taye 死前兩天曾遭到校園暴力,於是悲傷憤怒的男孩父母要起訴學校監管不力。Taye 媽媽痛斥:「在孩子遭到毆打當天,校醫對暴力一事隻字未提。只是晚些時候,他喊頭暈噁心,我才帶去醫院檢查,醫生也沒多說。」

是未識別出,還是沒足夠重視,無論如何,學校校醫、醫院急診醫生沒指出 Taye 的異樣是事實。

曾有國外研究表明,有 25% 自殺未遂患者被送到急診科,出院之後再次自殺,這中間又有 5%~10% 的患者自殺成功。

其實,有相當數量的自殺身亡者在死前一年都到過急診室,希望得到幫助。而對於在校的青少年而言,這扇求助的窗口則是學校醫務室。

但是忙碌嘈雜的急診室以及缺乏專業判斷的學校醫務室卻常常會忽視掉這些求助。

現實的窘迫催生了 SAM 這樣的人工智慧預防自殺軟體。

它是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 John Pestian 教授團隊開發的一款應用程序。丁香園聯繫到這款軟體的創始人 John Pestian。

SAM 的操作界面

滑動看圖

來源:John Pestian

John Pestian 教授向我們介紹了他的軟體:

當學生向校醫尋求心理幫助時,醫生只需打開手機上的 SAM 應用程序,它就會自動收錄識別談話內容。

通過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演算法,SAM 判定自殺傾向的特徵準確性高達 70%。

靠「聽」就能救命

儘管早有學者研究自殺者的特點,但多以單一維度為主。

例如曾有學者通過分析歷史上自殺身亡的詩人作品,發現這類詩人更喜歡用第一人稱,更愛自我引用,不提及朋友和家人,而且很少用積極向的辭彙(希望、快樂等)。

而在 Pestian 教授在設計 SAM 的時候,是基於醫患雙方的特徵,分三類信息進行收集分析的運算原理。這個軟體的應用原理,在 2014 年他就已經發表過了。

介紹 SAM 應用原理的論文

實驗挑選 2011 年因自殺或自傷前往急診就診的兒童錄音,同一個社工向孩子問同樣的問題,30 位男生,30 位女生,他們都是自殺未遂、多次嘗試自殺或無自殺行為但有自殺意念的孩子。

另一方面,他們也選取了一些已經證實是自殺身亡的孩子的過往就診錄音作為比對。

研究者將社工與孩子們的對話分聲學、言語、對話動態三個維度進行轉錄。

隨後將數據「喂」給電腦,它便通過不同分類器篩選確定自殺傾向特質模型,同時再測試模型的準確性。

數據錄入使用三類軟體轉化,利用人工智慧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能力,對數據進行解讀,建模並測試。

聲音:COVAREP 聲道軟體

言語:Llwc 聲音轉化為文本軟體

對話:Matlab 軟體

經過分類器的「咀嚼」,研究數據揭示了各種特徵,例如有自殺傾向的孩子(43%)比沒有自殺傾向的孩子(32%)在整個對話中更愛說,前者比後者使用負面辭彙更多,但醫生面對這兩類孩子的態度正好相反。

分類器示意圖

為了縮小偏差,研究人員還交叉使用了多個分類器驗證模型,最後結論是,這一套特徵模型的識別準確率高達 70% 多。

「但是 SAM 只是輔助醫生診斷篩查的工具,對有高自殺風險的人提出預警並建議專業干預,它無法完全替代醫生。」

你曾是孩子,或將有孩子

在趕去精神病院的計程車上,我隨口好奇問了司機師傅是否有聽過或經歷過青少年自殺的事情?他樂呵呵地說,自己小時候就差點上吊自殺了,那時才上初中。

原來他是父母雙亡,在舅舅家長大,從小性格敏感,一次與舅舅家的孩子吵架了,衝動之下想上吊,但一直沒找到繩子,氣也消了,遂作罷。

「想想自己小時候真傻,謝天謝地那時沒找到繩子,不然就沒現在的我了。」

他現在樂呵樂呵,還說舅舅家孩子生了寶寶,要買禮物回去呢。

「你會希望當時有個大人來勸勸你么?」

「希望!那時自己不懂事,希望有人關心我。」

青少年是區分兒童與成年的過渡階段我們研究發現,少年的大腦在發育,從而導致他 / 她情感、身體、精神各方面的變化,所以需要額外的關注和保護。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都會有(親戚、朋友的)孩子,保護好他們是責任也是義務。不要懼怕和孩子談論死亡,不用擔心你的問題是誘導自殺,相反,這是幫助你儘早發現端倪,從而儘早找精神科醫生求助的途徑。

為此,我們結合了美國精神協會在青少年自殺干預的建議,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周圍的成年人應該警覺並採取行動:

談論死亡:想死、絕望、跳樓、各種自傷行為

情緒失落:經歷死亡,離婚,分居(與親人分開),分手、對以前的愛好沒了興趣、與朋友玩耍不再感興趣

性格突變:悲傷、易怒、焦慮、疲倦、猶豫不決、冷漠

行為改變:做事情精力無法集中

睡眠行為改變:失眠、早醒、睡的過多、噩夢

飲食習慣改變:出現暴食、厭食,體重大幅下降

害怕失控:傷害他人或自己、行為反常

自卑:自我貶低、愧疚、過分自責、自我厭惡,認為別人沒了我更好

未來無望:認為一切不會變好或者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

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時常感到身體某些部位不舒服

覺得自己是爛人,毫無價值

言語暗示:我馬上就不會麻煩你了!沒用的,改變不了!你不會再見到我

開始收拾東西:收拾房間、把心愛的東西送人或者扔掉

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後突然興奮

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說過:「揭示一個社會的靈魂,最敏銳的途徑莫過於看這個社會對待孩子的方式。」願不要等到自責的那一刻:「不是一切都好好的?」(責任編輯:貓羯座 題圖來源:John Pestian)

參考文獻

1 https://data.unicef.org/topic/adolescents/adolescent-demographics/

2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7/yearly-adolescent-deaths/en/

3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8/en/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65380/

5 https://spectrum.ieee.org/the-human-os/biomedical/diagnostics/cincinnati-schools-roll-out-tech-to-identify-teens-likely-to-attempt-suicide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園 的精彩文章:

美國醫生的上下級關係是怎樣的?
96 年,我離開體制,建立了自己的診所……
超越無人機,世界首個人形飛行機器人
「肥者生存」——地球上最肥胖的動物
除了戰爭,也就這種病能殺死這麼多人了

TAG:丁香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