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之道系列之人文攝影的多姿多彩

人文之道系列之人文攝影的多姿多彩

關注「後期強」跟我一起學攝影

人文攝影,題材多種多樣,手法多型多態,風格多姿多彩。

有人關注社會重點熱點,善於抓拍動態畫面;有人注意時尚新潮,追求畫意風格表現;有人記錄名人明星,遵循傳統肖像寫照;有人聚焦普羅大眾,真實記錄生活快照;有人漫步繁華大街,渲染瑰麗夜市;有人深入鄉村田野,獵奇民俗民風。各種題材對象,各種攝影效果,各種作品風格,百花齊放,百家爭艷。

紀實與藝術兩大類

從總體上來認識、來明確人文攝影,我認為首先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即紀實人文攝影和藝術人文攝影,或者說在人文攝影拍攝中有紀實和藝術兩種手法的不同。兩者各有特點和變化。

紀實類人文攝影強調真實再現是不能逾越的底線,力求所拍攝的人物影像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讓被攝人物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因此這類人文攝影要求在面對客觀人物對象時,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攝影技法上都不能有「虛假」成分,都要遵循瞬間真實和客觀記錄的原則,確保所獲得被攝人物的本真再現。

為此在拍攝過程中,紀實類人文攝影強調在現場拍攝人物瞬間和不干涉人物活動,反對在現場拍攝中虛構、導演人物身份和事件;在照片的製作上,強調影像畫面的保真性和不加工,反對利用圖像後期軟體來增減改變原始影像中的人物內容和像素;在攝影器材的應用上,強調追求人眼視覺感的還原和相似,主張使用與人眼近似的鏡頭(標準鏡頭和小廣角鏡頭),反對使用超廣角和長焦鏡頭等鏡頭所造成的誇張變形視覺效果;在時空截取上,強調現場拍攝的瞬間性和一次性,反對採用多次曝光和全景合成等特殊技巧拍攝。

這裡我以非洲盤族女人為例,在衣索比亞奧莫山谷的摩爾西(Mursi)族裡,女人都會把下嘴唇拉長穿透,並用泥做的盤子填充支撐以把嘴唇撐得很大,最後形成了大盤子嘴的特殊相貌,耳部也會相應地穿孔並戴上擴大耳垂的圓盤,所以她們又被稱之為唇盤族。但她們以畸形唇部為美,沒有唇盤的女性難以找到理想夫婿。

為了再現這些人物原生態,我在拍攝中,也是一切遵循客觀真實再現,沒有任何的干涉和導演,利用現場光線拍攝了一個唇盤族女人的肖像,最大程度來突出其唇盤和頭上裝飾,讓大眾一見此圖像就能非常明白是唇盤族的女人是什麼樣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紀實類人文作品。

值得重視的新天地

那麼藝術類人文攝影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開拓與重視的新人文攝影類型,也是人文攝影的新發展和新天地。

具體來看藝術類人文攝影與紀實類人文攝影兩者有同有異,相同點是在記錄和表現被攝人物時,也注重和強調人物的真實與客觀這一基本特性和前提。不同之處是允許採用多瞬間和多空間的拍攝手法,以獲得更完美更典型的畫面,因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本來就是在時空的連續中形成和完善的,不能只限制在一個瞬間完成。

最近有一條新聞,佐證了我對人文攝影分類的觀點,即作為國際新聞紀實攝影標杆的「荷賽」,宣布從2017年將設立「創意紀實攝影」的新賽事。這也說明了藝術人文的攝影類型和作品,得到了國際攝影界的重視與認可,這不僅是攝影界在思想認識上的發展進步,也是我們對人文攝影的推陳出新,更是這個時代變革的新需要。

所以在實際拍攝中,只要立足被攝人物的客觀真實,但在拍攝瞬間、器材技法和後期製作等許多方面,就不必要像紀實類人文攝影那麼嚴格限制和要求。

如在拍攝中可以「擺拍」被攝人物和「重演」人物生活,可以使用魚眼鏡頭來誇張人物形體,可以利用堆棧、多次曝光和全景合成拍攝等技法來組合重疊影像,可以利用圖像後期軟體來獲得暗角、分離色調和局部變色等特殊效果等等。事實上,通過這些攝影手法,可以使我們的人文攝影創作,做到表現形式更多樣化、畫面上更講究,表現更藝術化,作品也就更完美更典型。

當然在人文攝影中,目前紀實類人文攝影作品是最主要的一類,無論是在當下的影展影賽,還是日常各種媒體上,所見最多的人物專題故事、民俗生活、各種環境人像等都是。但藝術類人文攝影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應用,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值得學習和探索的一條新路。

分類也有多樣性

對於人文攝影的分類,除了上述從紀實類和藝術類的屬性來劃分,還可以從題材、對象和應用的不同上來界定和分類,形成各種類型和樣式。

我們根據被攝人物的社會階層、活動區域和重要程度,可以將人文攝影分為社會重大題材和普通人文題材,分為城市人文題材和鄉村人文題材等,分為白領人文題材和農民工人文題材,分為國內人文題材和國外人文題材等。照此我們還可以劃分出其他更多的類型,這裡就不多說了。

再比如說人文攝影中的人像這一主要分支中,紀實人像肯定是屬於人文攝影;商業人像中的大頭照只是簡單的相貌識別,而環境肖像、職業肖像等就是人文攝影;而藝術人像中那些虛構和想像的「非真實人像」,就不屬於人文攝影。

還有當前比較流行的「觀念攝影」和「行為藝術攝影」,是否屬於人文攝影呢,我認為雖然這類攝影主要在於表現攝影者的思想觀念和看社會的獨特視角,但只要是以真實人物為題材對象——記錄和表現人與社會的作品,那就也屬於人文攝影,只不過要劃分在藝術類人文攝影的範疇了。只要我們把握住攝影手法的紀

實與藝術應用與否,就很容易分清人文攝影的類型。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就是人文攝影與沙龍攝影的關係,也是需要釐清的。

我認為兩者之間有交集點也有不同處,不管是沙龍攝影還是人文攝影,如果是以人為拍攝對象,而不是風景建築花鳥等題材時,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在於都非常注重畫面形式的藝術化和人物形象的經典化。

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文攝影的對象,必須是客觀真實的人和社會環境,而沙龍攝影的對象可以導演虛構,或是創意,不遵循照片的真實性原則。換個角度來看,在沙龍攝影中有很多風景建築畫面,如果這些畫面中有人的話,就屬於人文攝影,哪怕人很小也是,如果沒有人而只是一座雪山夕照的畫面,就不是人文攝影了。

在我的內心之中,以人為拍攝對象,總是在我們人文攝影創作中占第一位的,而且也是無可替代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命運是時代和歷史的縮影,大眾通過圖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認知和感受到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情感與真諦。

本文內容摘抄自陳建強老師的《人文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期強 的精彩文章:

TAG:後期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