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老師: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障,立行不求無魔

南懷瑾老師: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障,立行不求無魔


 

南師說:

 




《清規》就是百丈禪師所創立,作後世叢林清凈儀軌的守則。後代的禪師們,雖亦有另作規則的,但都宗奉《百丈清規》為主。

明太祖朱元璋作的《祖訓》,清帝康熙作的《聖喻廣訓》,他們原始體裁的淵源,便是由於《禪門清規》和《禪林寶訓》所啟發。《百丈清規》原件,早已失傳,現在僅有的清規,只有元代敕修的《百丈清規》,以及《百丈清規證義》、《禪苑清規》、《入眾日用》、《入眾須知》、《幻住清規》、《叢林校定清規總要》、《禪林備用清規》、《日用清規》、《禪林兩序須知》等書。日本另有《大鑒清規》、《永平清規》、《瑩山清規》等書。但都時屆千餘年,已經不是百丈舊時原式。就是本文所記敘的,也只簡略雜合近代的叢林規矩,已經加入不少的時代氣氛了。茲且摘錄數則有關文字以作參考。……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寶王三昧論》: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則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以留難為成就,以敝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布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




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莂,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余略)……


 





中國傳統文化,素來是以儒家為主流。儒家高懸大同天下的目的,是以禮樂為主道政治的中心。由於禮樂的至治,就可以實現《禮運》篇的天下為公的目的。但是經過數千年的傳習,一直到了唐代,才只有在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里,實現了一個天下為公的社會。它在形式上,固然是一種佛教僧眾的集團,然在精神上,它是融合禮樂的真義和佛教戒律的典型。「禮失而求諸野」,如果講到一個真善美的社會風規,恐怕只有求之於叢林制度了。但是也還不能做為治國平天下的規模,因為國事天下事,與叢林社會相比,其艱難複雜,又何止百千萬倍。人是一個有情感和理性的生物,無論性和情,只要偏重在哪一面,就不能兩得其平,結果都不會安定人生的。……


 


百丈禪師創建叢林以來,他的初衷本意,只是為了便利出家僧眾,不為生活所障礙,能夠無牽無掛,好好地老實修行,安心求道。他並不想建立一個什麼社會,而且更沒有宗教組織的野心存在,所謂「君子愛人以德」則有之,如果認為他是予志自雄,絕對無此用心。尤其是他沒有用世之心,所以他的一切措施,自然而然地便合於儒佛兩家慈悲仁義的宗旨了。如果他有世務上的希求,那便會如佛經所說:「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豈能成為千古宗師?在他當時,一般人之所以責罵他是破戒比丘,只因大家抵死執著印度原始佛教的戒律,認為出家為僧,便不應該耕種謀生的。站在我們千秋後世的立場來看,如果他當時不毅然改制,還讓僧眾們保特印度原來的乞食制度,佛教豈能保存其規模,傳流到現在嗎?禪宗最重人們確有見地,佛教稱佛為大雄。時移世變,時代的潮流,由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已經進到工商業科學化的今天,追懷先哲,真有不知我與誰歸之嘆了。


 


——南懷瑾先生《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9.24南師語錄】:用孔子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
【緬懷南師逝世5周年特別節目】重溫南師七日禪(第四集)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這一個字!
【9.23南師語錄】:菩薩道的四攝法
南懷瑾老師:交朋友應注意分寸,有些人可以做朋友,卻未必能夠共事業。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