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徑中徑又徑:念念相續

徑中徑又徑:念念相續

勵行法

精持門

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

辟散之要。要存於聲。

華嚴經偈雲。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逆順。靜鬧閑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

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若舍專修而修雜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無間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余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余號。不誦余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余想。又若貪瞋痴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凈。亦名無間修也。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

稱佛名時。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不久成功也。

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生凈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

GIF/743K

05

唐飛錫大師寶王論曰。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則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唐飛錫大師寶王論曰。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則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06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焉。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藂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焉。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

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藂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

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

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

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

具斯眾義。復何厭哉。

07

華嚴經偈雲。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華嚴經偈雲。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08

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羣疑盡釋。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閒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答曰。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逆順。靜閙閒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雲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裏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虗棄。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迴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天如法師凈土或問。

問曰。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羣疑盡釋。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閑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

答曰。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逆順。靜鬧閑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雲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閑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迴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09

又問曰。圓觀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對。則功行之難成。今吾自揣其根。觀吾自好。惟在專持名號。暇則或加禮拜懺悔而已。師以為如何。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觀汝之言。政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政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修而修雜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佛恩故。雖有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生淨土故。無間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又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善導和尚者。天竺傳中稱為彌陀化身也。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只在念念相續。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閒發願。散亂稱名。

又問曰。圓觀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對。則功行之難成。今吾自揣其根。觀吾自好。惟在專持名號。暇則或加禮拜懺悔而已。師以為如何。

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觀汝之言。政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政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若舍專修而修雜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佛恩故。雖有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生凈土故。

無間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余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余號。不誦余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余想。又若貪瞋痴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凈。亦名無間修也。善導和尚者。天竺傳中稱為彌陀化身也。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只在念念相續。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閑發願。散亂稱名。

010

又曰。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徧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慈雲懺主雲。稱佛名時。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繫。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懷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集日藏經雲。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曰。大念者。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此皆聖教。有何惑哉。奉勸世人。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少時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今人稱佛。多不專精。散心緩聲。遂使現世成功者少。臨終感應事稀。故特示此法。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不久成功也。

又曰。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

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驚怖。

三聲徧十方。

四三塗息苦。

五外聲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

九三昧現前。

十往生凈土。

慈雲懺主雲。稱佛名時。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懷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集日藏經雲。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曰。大念者。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此皆聖教。有何惑哉。奉勸世人。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少時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今人稱佛。多不專精。散心緩聲。遂使現世成功者少。臨終感應事稀。故特示此法。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不久成功也。

011

明空谷大師景隆曰。念佛一門。修行捷徑。識破此身不實。世間虗妄。唯淨土可歸。念佛可恃。緊念慢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但令身心閒淡。默念不忘。靜鬧閒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將心求悟。反成障礙。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生淨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優曇和尚令人提雲念佛者是誰。或雲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謂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今不必用此法。只用平常念去。

明空谷大師景隆曰。念佛一門。修行捷徑。識破此身不實。世間虛妄。唯凈土可歸。念佛可恃。緊念慢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將心求悟。反成障礙。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生凈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優曇和尚令人提雲念佛者是誰。或雲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謂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今不必用此法。只用平常念去。

徑中徑又徑征義白話譯註

勵行法

精持門

蓮池大師說,《阿彌陀經》講:「如果有人念阿彌陀佛,其人臨命終時,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觀無量壽佛經》也說:「念佛的人,生到極樂國土,蓮花分為上中下九品。」因為這一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只要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間沒有哪一個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斷絕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體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無常將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陰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別無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來是佛。

有一個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廣黃州。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隨他所見都念阿彌陀佛。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進攻黃州,此僧坐在城牆上,夜裡高聲唱阿彌陀佛,軍士將他捆綁投到城下。誰知過了一會兒他又上城唱佛。就這樣,從東城投下,他便從西城上來;從南城投下,他便從北城上來。軍士這才知道他不是尋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禮。一天他看見一隻雞,就高聲唱佛,雞也隨聲而唱。端午節看見遊船的人,他大哭道:「眾生以苦為樂,就是這樣啊!」弟子錢生,懇請開示修行之要,他說:「一心念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又說,念佛有默念,有高聲念,有金剛念。然高聲念又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這時可用金剛念,那就是綿綿密密,聲音從唇齒間輕微出來,但又不可執定。如果覺得費力,不妨默念,覺昏沉時,也不妨高聲念。如今的念佛人,只是手打木魚,隨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比如一個人正在熟睡,另一個人叫喊他:「某某,某某!」他立刻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空谷大師說,念佛一門,是修行的捷徑。緊念慢念,高聲低聲,都沒有拘束障礙,只要能使身心清凈淡泊,默念不忘,靜鬧閑忙,都是一樣念而無差別。如果有一天,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才知寂光凈土,沒有離開此處;阿彌陀佛,沒有超越自心。優曇和尚叫人提問「念佛的是誰?」或問「哪個是我本性彌陀?」說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如今不必使用這個方法,只是平常念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願往西方 的精彩文章:

真正能把所說的、所聽的統統放下,你才能夠契入境界
修行修什麼行?
徑中徑又徑:念佛不能一心,應當用什麼方法?
悟道法師帶領唱頌《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教學有聲書
這是自古以來修行人成功的秘訣

TAG:同願往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