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

1.體檢:部分腫瘤較大的患者可觸及腹部活動腫塊、表面光滑、結節或分葉狀。

2.實驗室檢查:患者可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潛血陽性。

3.影像學特點:

1)胃鏡及超聲胃鏡檢查:

對於胃GIST,胃鏡可幫助明確腫瘤部位及大小。超聲內鏡對於胃外生性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部分患者可獲得病理學診斷。

2)CT檢查:

CT平掃發現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少數呈不規則形。良性腫瘤多小於5cm,密度均勻,邊緣銳利,極少侵犯鄰近器官,可以有鈣化表現。惡性腫瘤多大於6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中央極易出現壞死、囊變和出血,腫瘤可出現高、低密度混雜,鈣化很少見。增強CT可見均勻等密度者多呈均勻中度或明顯強化,螺旋CT尤以靜脈期顯示明顯。這種強化方式多見於低度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壞死、囊變者常表現腫瘤周邊強化明顯。CT消化道三維重建對於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

3)18FDG-PET和18FDG-PET/CT:CT,MRI等影像學方法只是評估腫瘤的大小,腫瘤的密度以及腫瘤內的血管分布,不能反應腫瘤的代謝情況,用18氟脫氧葡萄糖的PET檢查可以彌補以上物理學檢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腸道間質腫瘤是一種高代謝的腫瘤,利用腫瘤內強烈的糖酵解反應攝取高密度的18氟脫氧葡萄糖跟蹤顯影,對早期轉移或者複發比CT敏感,並且在評估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時明顯優於其它物理學檢查方法,PET與CT聯合掃描方法能同時評估腫瘤的解剖和代謝情況,對腫瘤的分期以及治療效果的評估優於CT,也為其它實體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療效判斷提供了一個參考。

4)其他輔助檢查:

X線鋇餐示邊緣整齊、園形充盈缺損,中央可有「臍樣」潰瘍龕影,或表現為受壓、移位。腸系膜上動脈DSA對於小腸GIST診斷、腫瘤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間質瘤常規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和靶向藥物為主,早發現早手術,常用靶向藥物有伊馬替尼格列衛,對間質瘤的治療靶點是C-KIT原癌基因,是基因治療的有效藥物,配合現代中藥人蔘皂苷Rh2,既能提高靶向藥物療效,還能減少其毒性,使NK細胞和吞噬細胞活性增強,預防複發轉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鼻翼煽動了 的精彩文章:

胃腸道間質瘤的癥狀有哪些呢
專家為你解答各個癌症飲食
秋季養生飲食 十個好習慣預防腫瘤上身
中秋佳節 腫瘤患者食用月餅切記要適量
胸腺瘤的癥狀?和胸腺癌有什麼區別?

TAG:鼻翼煽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