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樓市大局已定,三四線利好逐漸消失,未來新的風口將會出現在哪裡?

樓市大局已定,三四線利好逐漸消失,未來新的風口將會出現在哪裡?

新媒體管家

?

作者:張大大

來源:樓市時評

最近,重磅消息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出。

先是9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文章《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暗示了要讓 「 資金脫虛入實 」 。

然後上周末,樓市調控又現「半夜雞叫」。截止到9月23日,先後有長沙、重慶、貴陽、南寧、南昌、西安、石家莊等地出台新的政策。

再想想9月30日,這個每年都必定會出調控新政的日子,你就會明白,大頭其實還在後面,前面的不過是開胃菜而已。

我們縱觀這兩年的房價變化,會發現限購這條路徑,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一線漲——強二線漲——弱二線強三線漲——三四線普漲——成功去庫存

一線沒庫存了,限購——強二線沒庫存了,限購——弱二線沒庫存了,限購——下一步會是誰?

三四線的利好,正在消失

大家一定不要小看這一次官媒透露出來的,要「脫虛入實」的訊息,這次跟以往的那些都不一樣。

首先,是時間點的選擇,要知道,這兩天正是在開會的時間。

在這個時間點上,普通的媒體P都不敢放一個,而官媒這個時候說,要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意味如何不言而喻。

話已經說的這麼直白了,聰明的你,一定要看懂,一定要想明白。

其次,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國家每年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以及重點工作背後意味著什麼。

2016年,工作重點還在去庫存上,歷次工作會議,也都是以去庫存為主要內容,防風險做為輔助。所以你才會看到,分城施政的調控,你才會看到靠房價上漲來去庫存的三四線,和房價不漲被強勢壓制的一二線。

但是現在,一切都不同了,去庫存已經很久沒有再提了,反而是防金融風險這件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去庫存,正在接近尾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末擴大1個百分點,樓市庫存創下2015年1月以來的新低。

按照當前銷售速度來看,全國樓市的庫存消化周期僅為5.1個月。而在此之前,更是有易居研究院報告稱,30個三四線城市庫存小於或低於12個月。

看完這些,你是否明白了一些官方的深意?

除此以外,再看房價。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5個熱點城市,有一個上漲

其餘的55個城市之中,只有2個當月環比漲幅超過1%的,而且漲價的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中,一二線城市基本上已經全線沉寂。

所以,近期不要再有靠買房短期暴富的幻想,一定要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

資金一旦開始脫房入實,樓市的秋天也就要來了。

自1998年房改以來,樓市已經火熱了20年的時間,也許未來還有10年的機會,樓市依然會繼續發展,房價還是會接著上漲,但是那麼多國家的歷史都已經證明了,沒有任何的東西,是可以永遠上漲,只漲不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找到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只有提前找到下一個風口,才能快人一步,搶佔先機。

未來能夠比肩房地產的

風口在哪裡?

教育和醫療

這個十年看樓市,下個十年看教育!

中國未來的風口,很大一部分將會集中在教育領域。

雖然這些年,靠著房地產的持續刺激,我們已經開始幻想去衝擊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然而真正想要跨過去,絕對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黨媒也說了,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問題在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創新不足,收入不平等,經濟活力下降。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當下人口紅利的快速消失。

尤其是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人均教育水平的提升卻跟不上來。

人均知識技能水平的提升,彌補不了人口增速紅利的減少,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大問題!

據統計,按照目前的趨勢,最早2021年,最晚2030年,我們國家就將迎來人口負增長的拐點。

人少了,人工貴了,廉價勞動力相比於東南亞就沒有優勢了。

人少了,能創造價值的人沒那麼多了,GDP的增速也就下來了。

我們常說,數量不夠,就要靠質量來彌補。

如何提升人口質量?毋庸置疑要靠教育來實現。

中國教育的風口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未來任重而道遠!

目前,鑒於體制原因,教育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大城市資源比小城市多,公立學校資源比私立學校多。

但是隨著以後的發展,相信私立學校將會慢慢扭轉劣勢,在歐美,公立學校只是兜底,美國前十大高校只有一所是公立的,哈佛,MIT,耶魯,長春藤里的大學基本沒有公立的,而我們的公立學校卻集各種寵愛於一身。

體制對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是社會資本推動發展的私立學校將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未來將會有一大批優秀的私立小學中學成長起來,他們用教育質量贏得口碑,但是不菲的學費也代表著不低的門檻,需要有高昂的學費來支撐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如果砸重金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純粹的從公平的角度講,這個受益方應該是教師和學校,而不應該是學校旁邊的學區房。

那些破舊的房子動輒幾百萬,只是讓房東受益,沒有讓教育行業受益。

目前,國家正在改變,租售同權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有預見性的一步!

未來,填鴨式的教學一定會被淘汰,因為人工智慧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普及!

縱然你有超強大腦過目不忘的本領,也干不過電腦和人工智慧的學習能力。

你一輩子讀的書,電腦幾小時,幾分鐘就學完了,而只有人的魅力,那種知識積累產生的氣質和高大陽光的肉體,才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想想這兩年被辭退的5萬+銀行櫃員們,再想想輸給阿法狗的柯潔,我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

過去我們那種填鴨式的,整齊劃一的教育雖然飽受詬病,但是這套教育體系確實非常適合正在發展工業的中國,我們需要大量高效率的產業工人和技術工人。

但是今後,邏輯變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將可以替代絕大部分的基礎工作,甚至高級技術工作。

這意味著不同學科知識的含金量也開始分層,以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後在數理化方面有天賦的人依然會得到更多的財富溢價,但是沒有天賦只是為學而學的人,你的價值不會比幾萬塊一台的機器人高。

相對的,藝術,人文這些計算機做不了方向會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

所以,如何挖掘孩子的天賦,將是未來的父母,學校,全社會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說完教育,再來說說醫療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人們逃不脫的日常。

如果說,未來還有什麼方向,能跟教育一樣相提並論,能像現在買房一樣,這麼容易就能實現財富倍增,那麼一定是醫療!

教育和醫療,你一定要有所涉足。

你可以是相關內容的直接從業者,也可以是上下游產業,如果你想在未來率先掌握風口,站在風口上飛,那麼一定要對醫療和教育有所涉足。

畢竟,對生命長度的渴望,從人類還是猴子時就已經開始了。

社會越發達越渴望,財富越多越渴望。從占卜術到煉丹術,從皇陵地宮到埃及金字塔,從中醫到西醫,從細胞到基因剪輯,人類對生命長度的追求孜孜不斷。

而眼下,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有錢人想活一百年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今天中國人年齡的中位數是37歲,也就是說,至少一半的人大於37了。

再看看社會財富主要掌握在誰手裡?

大多都在60,70後手裡。

根據胡潤百富榜統計,前100強的平均年齡為53歲,中國億萬富豪平均年齡57歲,千萬富豪平均年齡43歲!

而真正知識密度最大的80,90後們,正在艱難的爬行,被先行者們建好的一座座收費站雁過拔毛,提前透支未來30年的收入,也不過就只能買起一套房子。

不僅中國如此,全世界都如此。

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老年人手中,而老年人的數量和比例從未像今天一樣高,在人類歷史上都從來沒有過。

你就算算自己父輩那一代人有幾個兄弟姐妹,我們有幾個,我們的下一代又有幾個,標準的倒金字搭結構。

這麼多有錢人渴望拿錢換命,想想機會有多大!

醫療行業能賺到的錢恐怕不會比今天的房地產行業少,巨大利潤的刺激下,延長人類生命的科技會加速發展,現在除了頭不能換,人體的各個零部件還有哪個不能換?人越來越像電腦,內存不夠,多加一塊,顯卡壞了換一塊。

今天,治療心臟病的主要技術是植入支架,價格不菲,而德國西門子發明的設備,只需要在靜脈中注射一點點造影液就可以測出來你心臟每塊肌肉的活動能力,診斷結果就是給你一段精彩的如同動畫片一樣的視頻,詳細告訴你的心臟如何工作,哪裡有問題。有相當多比例的心臟病人根本無需花大錢植入支架。這麼好的設備,我們造不出來,他們也不賣,想檢測就得去他們國家花錢排隊。造福全人類的前提是你得有東西值得交換,這就是技術壁壘給他們帶來的利益。

再舉個國內的例子,北京的一家IT公司正在收集北京市內好多家大醫院主治大夫的診斷病例,把各科室最優秀醫生日常看病的數據匯總成一個數據中心,最後發現,這套系統診斷的準確率高達96%, 高於這些最出色醫生的平均水平。

這個準確率已經相當讓人滿意,如果將來這個系統普及,你在十八線縣城看病並不會比親自跑到北京差很多,所有人看病的成本將會大大降低。看病難看病貴將會大大緩解,這也是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福音。

所以你看,中國未來突破的方向,其實有很多很多,風口也有很多很多,但是核心,通通都離不開創新

而在創新的背後,正是教育資源的真實體現,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底蘊之所在。

未來,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夠再度煥發以往的繁榮,創造10%增速的奇蹟,我們很難預測。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的未來絕對不會出現在房地產里,也絕對不會掌握在炒房客手中。

看清未來,把握當下,提前布局,才是我們在這段樓市冷卻期,真正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合絡財富 的精彩文章:

除了比特幣,還有哪些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值得投資?
劉強東:我看重品質,京東5年內將超越天貓,希望京東金融單獨上市

TAG:合絡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