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說它是中國服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聽說它是中國服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沒有它,苗人的生活會不會變得索然無味?

黔東南各民族各支系的衣裳都驚艷異常,但眼前這位著「鳥裝」起舞的少女卻有鶴立雞群之感。 攝影/張律堂

風物君語

在黔東南旅行

最難讓人忘懷的是那些穿著民族盛裝的姑娘

頭頂著叮噹作響的銀飾的少女們款款走過

似石上清泉流淌

身著盛裝的女人們手牽手圍成半圓跳起舞步

如彩虹墜入人間

她們來自丹寨縣一支自稱「嘎鬧」的苗族支系

所著盛裝苗語名為「歐花鬧」

漢語稱「百鳥衣」

2014年,中國服裝博物館將「苗族百鳥衣」

收為鎮館之寶

黔東南清水江、都柳江之間的苗領地區,山高林密、溪澗縱橫。 攝影/陸宇堃

邊城山寨尋鳥衣

送隴是丹寨縣最高最偏遠的地方,千百年來一直與外面的世界保持著相當的距離。我們拐過一棟新修的空置磚瓦房,便進入了一個小山谷。山谷最底部是雜草叢生的水塘,水塘邊立著一棟灰暗的木屋。

當我們靠近木屋時,突然有一條黃狗躥出。我迎著狗躥出的方向望去:一位身著苗家便裝、梳著高高髮髻的老太太正坐在木樓門口做刺繡。聽到人語響,她放下手上的活,抬起了頭。她便是我們要尋訪的百鳥衣傳承人平而貓。

「我今年51歲,做百鳥衣有30多年了!」平而貓坐在自家新蓋起的綉樓中,拿起一件百鳥衣,講述起自己和百鳥衣的情緣。攝影/張律堂

平而貓是送隴村土生土長的苗女。在沒有被認定為百鳥衣傳承人之前,她甚至沒有走出過苗寨。「送隴村是丹寨最偏遠的地方,那時都不通公路,去一趟丹寨縣城要翻山越嶺走好幾天。走出去,語言又不通,不如待在寨子里自在。」每一句話,平而貓都需要兒媳幫忙翻譯。

百鳥衣工藝在嘎鬧女性間代代傳承,平而貓12歲的孫女節假日回到村裡時,也會在媽媽的督促下向祖母學習繡衣。 攝影/張律堂

有一些工序不容易找到相應的辭彙,平而貓就默不作聲地用手上的針線一遍遍給我們演示,彷彿我們就是她的百鳥衣學徒一般。

她的技藝來自母親和姐妹,而母親又得自外祖母的傳授……百鳥衣的傳統手藝就是這樣母女相傳、姐妹相授。

蠶絲板中體現的奢華

送隴苗寨做百鳥衣有多少年歷史,平而貓自己也說不清,村裡也無人知曉,只知道這是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倒是在成為「非遺」傳承人後,專門研究苗族文化的學者告訴平而貓,百鳥衣在歷史上第一次一鳴驚人,是唐朝的「卉服鳥章進長安」一事。

史載,「唐貞觀中,東蠻謝元深入朝。顏師古奏言:『昔周武時遠國歸欵,乃集其事為《王會圖》。今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因命立德等圖之」(《宣州畫譜·閻立德傳》)。原來,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苗家的這種華麗衣飾就驚艷了長安城中的廟堂朝會。

縫製百鳥衣之前,平而貓老人會用紙先剪出想要綉出的紋樣。 攝影/張律堂

以卉服鳥章之名大放異彩的百鳥衣,能在大唐長安博得青眼,定然有它的道理。縫製傳統百鳥衣的底板不是普通材質,而是一整塊上好的蠶絲板。「在製作百鳥衣前,先要排絲,這是最費工時的步驟。」苗族做蠶絲板不會像漢人做絲綢那樣,讓蠶先結成蠶繭,再繅絲、織絲綢。

所謂排絲,就是找一塊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畫出經緯線,然後讓正在吐絲的蠶按照經緯線在木板上邊爬行邊吐絲。蠶在爬行過程中吐的絲就自然而然在木板上「鍍」成了一張蠶絲板。要集齊能製作一件百鳥衣的蠶絲板,等上三四年算是少的。

紙質紋樣剪好後,會被置於底部的合適位置上,然後依照紙樣一針一線地綉制。 攝影/張律堂

經過數年的等待、準備,才真正進入更加繁瑣的製作過程。丹寨百鳥衣多為長衫繡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後背、前後擺片和衣擺羽毛束等十數個部分拼合而成;衣上的圖案和紋樣採用苗族傳統刺繡製作,融合平綉、堆綉、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辮綉、馬尾綉等工藝,一綉經年,極盡複雜

幾年的時間,一個苗家姑娘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就這樣凝聚在一件華美的百鳥衣上,所以,這樣的華服自然不會是日常的消耗品。對於苗族人來說,百鳥衣是出席婚喪嫁娶等盛大活動時最重要的「禮服」,更是鼓藏節中參與祭祀活動的「鼓藏衣」。

衣上的一花一鳥,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深意。 攝影/張律堂

百鳥衣作為這類節慶華服的統稱,在苗語里,男裝叫「歐花勇」,女裝叫「歐花鬧」。歐花勇多由抽象的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歐花鬧則綉百鳥圖案。「百」只是概數,百鳥衣上繡的鳥少則幾十,多則上百;「鳥」的品類也是泛指,蝴蝶之類能飛的動物形象也包括在內。

嘎鬧苗族支系的百鳥衣最為出名,因為「嘎鬧」在苗語中是「鳥的部族」之意,嘎鬧人認為自己是上古蚩尤集團中以鳥為圖騰的「羽族」的後裔。

一條條剪好的紙樣整齊排列,等待取用。 攝影/陳沛亮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只能用盡各種辦法把民族的歷史記憶用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來。有口口相傳的苗族古歌,有水與火澆鑄的苗族銀飾,還有一針一線綉出的苗綉……

百鳥衣則是其中專屬於苗家女的,她們在一個個細密的針腳中銘記了本民族的歷史與信仰。當她們生兒育女後,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記憶,便通過百鳥衣的精美與制衣的艱辛薪火相傳,永誌不忘。

文/雷虎

編輯/婷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道風物 的精彩文章:

天水、地泉、人造水,皆逃不過吃貨的「魔爪」
食蟹、賞菊、「桂花雨」,一切風雅之事撲面而來
海芋、魔芋、香芋,它們都屬於芋頭家族嗎?
麥積煙雨背後的那抹亮色
今天我們集結了一幫頂級吃貨,奔向9月的江鮮

TAG:地道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