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移動AI來了,能否帶給國產手機跨越安卓困局的機會?

移動AI來了,能否帶給國產手機跨越安卓困局的機會?

這個9月,手機和AI之間突然變得基情四射。

毫無疑問,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蘋果用iPhone X搭載的Face ID等技術,展示了蘋果在人工智慧上的大規模部署。一方面科技輿論看蘋果,蘋果的動作必定引發行業趨勢;另一方面基於A11晶元的機器學習能力,讓業內開始思考人工智慧給IOS後續生態帶來的改變。二者相加,人工智慧在手機圈的話語權水漲船高。

加上月初華為發布的麒麟970移動AI晶元,似乎手機AI化成為了不可逆的趨勢。但在進一步觀察手機和AI合體變身之前,我們不妨思考另一個問題:iPhone X全情投入的手機AI時代,安卓機能夠模仿甚至超越嗎?對於大部分手機廠商來說,AI時代是死局還是機遇?

蘋果A11晶元砸開的手機AI時代

首先我們要搞懂的,是蘋果打開的,究竟是一瓶什麼味道的AI?

跟谷歌的TPU晶元一樣,蘋果A11晶元也是採用ASIC技術,通過專用集成電路來搭載一個針對機器學習任務的獨立運算單元。這個模塊在A11晶元中被稱為 「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是iPhone X開啟眾多人工智慧能力的基礎。

神經網路引擎,可以讓iPhone X在處理AR、人臉識別、動態捕捉、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任務時獲得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效率。這些功能大部分在常規CPU+GPU方案中也能運行,但會大大降低手機的運行體驗,這顯然不是蘋果的風格。

與AI晶元對應的,是iPhone X搭載了很多相應釋放AI能力的硬體。比如實現人臉識別解鎖的結構光感測器組件,以及被加強過的陀螺儀。

相比發布會上演示的功能,更加引起業內人士注意的是運算能力+適應環境+相關硬體,讓蘋果組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本地AI執行體系。

這顯然可以讓無數IOS開發者興奮良久,這套完整的技術邏輯天然適合發揮創意。尤其是通過感測系統結構性捕捉的應用,是此前無法在智能手機上完成的,並且想像空間非常巨大。

所以說,蘋果砸開的手機AI時代並不在於Face ID,而在於環境完整度下衍生的AI開發可能。而分析蘋果的設備方案,我們顯然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基於特有的晶元處理能力,尤其是專屬機器學習組件,搭配感測器等配套硬體,讓蘋果的AI能力難以被安卓模仿。

安卓體系的屏障與衰退

蘋果這種高強度鏈接硬體和軟體獲得的閉環AI體驗,顯然無法對等到碎片化的安卓環境中。

當然我們知道,安卓8.0加入了大量人工智慧能力。但根據已有信息,加入的這部分人工智慧能力基本上來自系統演算法對硬體的判斷。比如人工智慧節電、人工智慧+定位系統等等。類似IOS11中強調的AR開發環境ARKit、圖像識別與處理能力這樣需要跟運算能力高度配合的功能,恐怕在安卓中很難見到。

人工智慧在手機功能上的體現,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優化」,比如實現更長的待機、更快的運行速度;而另一種叫做實現,比如人工智慧實現實時視頻美化、實現精準AR等等。而在谷歌面對著千奇百怪硬體環境和處理器特徵的情況下,後者所需的環境自然無法達成。

歸根結底,出於開放性和可選擇特質,讓安卓必須去適配低端和奇特的硬體環境,同時也把高硬體環境需求的應用踢出了安卓序列。很多iOS環境中效果很好的應用無法移植到安卓當中,就是撞上了這個邏輯下的安卓屏障。

在目前看來,面對手機AI時代,安卓依舊無法像蘋果一樣去用硬體和算力去擁抱它。

不能忽視的是,工程師基因嚴重的谷歌似乎也沒有全力追趕蘋果AI布局的計劃。反正安卓也不賺用戶的錢,何必去試探不可能的任務呢?另外對於谷歌來說,to B業務的安卓需要的是矩陣穩定化。某一家手機的體驗太過膨脹其實對安卓生態是巨大的挑戰,所以谷歌往往會通過安卓內部協議來控制終端產品的硬體能力釋放。

安卓的「天然屏障」加上谷歌自己的戰略需求,讓安卓開發長時間處在「開發者的上限,就是安卓的下限」這種尷尬的境地。對於搭載安卓的手機品牌來說,蘋果高速跳上AI這條賽道,而安卓原地不動或者另行其是,結果就是應用生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甚至形成IOS機與安卓機之間的新鴻溝。

畢竟基於AI晶元和感測器系統的玩法在碎片化的安卓生態里無從模仿。所以似乎可以很肯定的說,限於積重難返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基因,在人工智慧這場競賽上,安卓只會被蘋果越甩越遠,甚至毫無拉近距離的可能。

愛恨皆AI,國產手機的彎道之旅

有意思的是,安卓與蘋果間的AI裂縫,卻不一定在國產手機環境里生效。

如今使用原生安卓機的中國用戶應該已經不多了。對比一下今天的安卓和MIUI、EMUI等系統,會發現體驗和感官上已經很難找到其中的聯繫。甚至於每次國產手機發布,總會看到一些專門應對安卓文件沉積或者體驗不佳的技術。

應該已經沒有人懷疑,國產手機一定程度上繞過了安卓本身的體驗制約。而在手機AI時代,這場繞路之旅很可能來的更猛烈一些。

這裡有兩層原因,首先是國產手機在AI硬體和演算法上正在迎頭追趕。最知名的當然是比蘋果AII早10天發布,成為世界第一款移動AI晶元的華為麒麟970。根據目前數據對比,麒麟970在圖像處理上的算力依然是優於A11的。再如小米等品牌也在積極部署定製化的晶元,在AI硬體環境上,國產品牌似乎沒有一定被蘋果甩遠的道理。

另外一點,國產手機是不搭載谷歌GMS服務的。這一點一度引起了廣泛爭議,但在今天看來,國內應用研發的能力基本消平了去GMS帶來的影響。從目前AI應用的實現上看,GMS很可能會限制調用針對AI任務的處理能力。而國產手機似乎避免了這個尷尬。

在硬體能力追趕和安卓在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幫忙下,國產手機在AI這條賽道上很可能獲得不同以往的機會:比如讓中國安卓用戶最早觸碰圖像和感知類AI體驗,或者在AI綜合體驗上完成獨特的創造。

當然,這些設想都有待對AI化之後的國產手機,在硬體架構與執行能力、演算法集成能力上進行進一步檢驗。但麒麟970搭載NPU現身,顯然象徵著中國的移動AI開始浮現,這個領域不再是歐美巨頭的專利。

拼殺池在開發者生態

研讀AI,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現狀:AI是一個後端基礎性的能力迭代,而大部分演算法和性能上的AI,消費者是感知不到的。

比如iPhone X中,用戶感受到的是人臉識別和AR等等,感受不到那個叫做「神經網路引擎」的東西。所以真正觸及用戶的,除了手機自帶的那幾個常規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大量APP的AI化。

這就有賴於對開發者生態的重視和營造。IOS的成功,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開發生態的重要性,而手機AI在本質上是給開發者以更多開放條件。食材多了,調料全了,怎麼料理還是要看主廚的。

舉個例子,或許iPhone的人臉識別解鎖還是無法打動用戶,那麼人臉支付呢?人臉變妝呢?基於人臉識別的MR呢?或者你身邊的蘋果用戶都開始玩某款基於人臉識別的遊戲呢?這些安卓無法觸達而IOS可以的應用群,才是對用戶最大的誘惑。

假如國產手機希望贏下這一局,就需要在開發基礎、環境友好度、社群生態、項目激勵上同時發力,最大限度促進移動應用開發者AI化,以及機器學習項目進行移動終端部署。

再退一步,至少要讓很可能大量出現在IOS生態中的AI應用,以比較快的速度遷移到自身產品里。這就需要提供給IOS開發者良性的遷移工具,以及足夠有誘惑力的補貼方案。

漂移時刻

手機AI是一個高門檻的命題。終端必須滿足一系列條件,並且配有針對性的機器學習處理單元、整體算能力足夠支撐,否則AI任務根本無法在移動端運行。

蘋果的發布會已經證明了,必須有硬體入場券才能談相對高階的移動AI。但這種清晰界限,也突然把蘋果和大量安卓手機都甩到了一個陌生的賽道上。

手機的AI跑道,有點像是賽車們突然進入了漂移狀態。所有人都開始超車,但所有人都可能失控。很難想像一年後的手機能完成什麼,而用戶對這些冠以人工智慧名稱的新產品又是什麼反應。

總之,終點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董明珠想搞啥事情?
你會在家裡沒人時讓快遞小哥進門嗎?沃爾瑪想要試試
矽谷新零售?慘!想顛覆實體的無人便利店,卻一出生就成了萬人嫌
《芳華》緊急撤檔,宣傳方回應:讓「七億回本」見鬼去吧!
人工智慧如何在遊戲里上演《西部世界》?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