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行筆記(之四)——張掖的底色》作者:童地軸

《西行筆記(之四)——張掖的底色》作者:童地軸

西漢時,驍勇少年霍去病,率數千精兵長途奔波深入敵境數百里,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封狼居胥,告捷而歸。匈奴一敗再敗,從此,「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甘州變張掖,成了漢朝的版圖。一個人,改變了一片疆域的歸屬,同時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兩千多年後的一個晌午,驕陽似火,蟬喘雷干,我踏上了這片古老而原始的土地。

時值盛夏,在河西走廊行走,看慣了戈壁、大漠。而前往張掖七彩丹霞的路上,戈壁曠野的土黃色中,時有一抹綠色在眼前跳躍。有時候滿眼皆綠,牛馬酣然草原上,整個車被綠野緊環,彷彿耳邊生風,車速快出了一倍似的。這時候,不禁有詩句震動耳鼓,「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

「你們看,七彩丹霞到了」,車上有人悸動。只見前方1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赤、橙、黃、綠、青、藍、紫、白、灰等多種鮮艷的色彩裝點溝壑山丘,雲蔚霞起。那紋理交錯的線條、七彩斑斕的色調,猶如西天點燃的雲彩落入大地。遠遠望去,丹霞地貌在陽光直射下和山丘遮掩的陰影下,赤壁千仞,峰迴路轉,從不同的角度看,變化萬千,撲朔迷離。

我們乘坐景區的環保車進入丹霞景區,這裡幾乎寸草不生,彷彿走入了另一個星球。色彩絢麗的山巒和岩石如同上帝鋪設的巨型調色板刺痛著我的雙眼,上帝在這裡精心彩繪,各種顔色濃烈交織,既規則又不規則的色調和線條順山勢或起伏升騰或順流傾瀉,宛如波濤又酷似嵌入岩層的彩帶,奔放飛揚,宣洩著一種原始的豪情。

在這隅古老的土地上,置身絕色的山丘,讓人有一種凌空欲飛的慾望,你被色彩包圍著,一份顏料世界的密碼圖呈現在你的眼前讓你仔細端詳,仰視鳥瞰間,河西走廊古老絲路因為有色彩的浸潤而沒有孤獨疏落的荒涼,一種蒼勁雄渾的美艷侵襲著你的心緒。腳下的繽紛讓人覺得眼前的山嵐就是一幅巨型油畫上堆積著凹凸不齊的油彩和顔料,身臨其境,色彩與造型的魔幻組合讓人無法抗拒內心的激昂與澎湃。艷陽似火,光暈繞影。

我在這丹霞紅岩中穿行,一幅張掖的旅遊地圖告訴我,這丹霞山丘,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光線的強弱,景色和色彩都處於變換之中。一年四季、一日之中,無論晴雨晨昏,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美的享受。有人說,張掖的美就在這七彩之中。

然而,當我回到市區走進張掖的大佛寺,我突然有種恍惚的感覺,七彩之美只是張掖的一種外在美,這個城市有其厚重的底色。建於西夏年間的大佛寺距今約上千年歷史,有 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這所寺廟不僅供奉著全國室內最大的卧佛,它還與西夏及元朝宗室有著歷史淵源。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尊翠瓦覆蓋的卧佛,後初建大佛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有記載說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所以這裡又叫西夏大佛寺。

繾綣的西夏歷史告訴我們,西夏的祖先原居四川松潘,唐朝時遷居陝北。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正式建國。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拆散夏金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多次發生內亂,經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以致西夏王朝最終被蒙古騎兵滅了。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能征善戰,彪悍勇猛,漢朝的匈奴,宋朝的女真,元代的蒙古人,清朝的滿人……成吉思汗歷時二十多年,三次圍剿,西夏王朝最終覆滅,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在最後一次征戰中受傷,不久就溘然辭世。

曾經戰馬猶酣,狼煙四起,西夏王朝在鐵蹄錚錚中從地球上消失了,蒙古人成了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們雖然滅了西夏,但對西夏建立的這所寺廟卻情有獨鍾,忽必烈的母親常年在這所廟裡修行,並在這裡生下了他……歷經歲月剝蝕,大佛寺顯現出了滄桑的龜裂痕迹。往事如煙,轉瞬成空,鐘樓燕語,木塔空靈,唯有大佛殿前的香火綿綿悠長,不絕如縷。漫步大佛寺,佛殿矗立,上空飛舞成群的燕子,「視之若醒,呼之則寐」的千年大佛讓人難忘,還有寺內那些楹聯,「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創於西夏建於千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遊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禪風悠遠,燕語呢喃,我似乎臆想出了佛祖「涅槃」的境界,那種對生死、煩惱,苦難的最徹底的斷滅在大佛憨憨而睡的姿態中盪盡歲月的面目,留給今人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心緒和意蘊。

「先生你們是外地人吧?來看張掖丹霞的吧?你們應該在此住一夜,體會一下我們張掖的夜市」,告別張掖的時候,一家餐館的老闆娘這樣說。是的,都說七彩丹霞最美的時候是有朝霞與夕陽的映襯。我們匆匆在此一天,就要返回。在餐館,這個老闆娘向我們介紹張掖的夜市,「在鼓樓的東北側,有一條美食街,集聚了我們張掖的美味,裡面麵食多,有搓魚兒、臊子面、雞肉燜卷子、羊蹄等。」「什麼是『搓魚兒』?」我很好奇。「搓魚兒就是中間粗,兩頭尖,像小魚,煮熟後加西紅柿、青椒、豆芽等爆炒,顏色有紅有綠,吃起來柔韌可口;還有雞肉燜卷子類似於內地的炒燜餅,只不過是將雞肉放在一塊炒,吃餅吃出了雞肉的香味,又筋道,葷素搭配……」

「留下遺憾,只能下次了」。告別老闆娘,我回想起下午經過市區鼓樓看到的一個金子招牌「居延古牧」,這使我一下想到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居延不是屬於內蒙嗎?怎麼……?查閱手機,才明白居延關塞是河西走廊北面的屏障,當年正是屬於張掖郡。歷史就是這樣與現實結合起來,我有些興奮,彷彿看到大漠風塵中,王維單車踽踽而行,車軲吱呀中,以手觀天,我彷彿看到王維來到張掖城,一壺酒,一盤「搓魚兒」,一卷雞肉燜卷子,饕餮美味之餘,豪氣生詩性,頓時吟哦「大漠孤煙」。金戈鐵馬,邊塞狼煙,成就了千古絕唱。

……

再次俯瞰張掖是緊接著一個月後,飛機懸窗下漫漫絲綢之路上竟然展現出奇特的一片山光水色的江南畫卷,可以清晰地看見祁連山皚皚的雪峰,張掖除了戈壁沙漠,居然還有寬廣的草原和綠洲,給人粗獷與莽荒齊聚、陽剛與陰柔並濟的豪放與細膩。鳥瞰張掖,黑河綿長的臂膀將其緊緊擁抱,濕地以她獨特的胸襟,容納了千里綠葦,囊括了葦盪歌行。難怪詩人會予以這樣的讚歎,「綠蔭叢處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居高臨下,心中更覺張掖是一部需要細心品讀的人文大書,在半城塔影半城蘆葦里,在三千弱水的意境中,在茫茫戈壁的無邊無際間去仔細體驗,才能體驗張掖的絲絲縷縷。

腳下這片雖顯蒼涼卻又平靜的土地,歷史的風雲在此舒捲,沉積著厚重的氤氳。兩千多年前,當張騫第一次背負重任出使西域時,帶著100多人馬從這裡西進,在西域歷盡多次失敗,屢遭囚禁和磨難,再次出現在這黃沙瀰漫中時,已是13年後,唯剩兩人。更壯烈的是,緊隨其後的蘇武,也從這裡西行出征,在匈奴被囚,遭受酷刑然後流放,他依然忠貞不渝,留下了「蘇武牧羊」千古傳頌的悲壯和神傷……兩千多年來,這裡有陶淵明、王維、岑參、元稹、杜牧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與詩句,黃帝巡守張掖,老子騎青牛出關、元始祖降生寺院、霍去病西征、張騫出使西域、法顯和尚西行、隋煬帝西巡、唐玄藏取經、馬可·波羅遊歷等歷史長河中數不勝數的軼聞趣事……這裡有沉睡千年的西夏「卧佛」、黑水古城、隋代木塔、明代鐘鼓樓和糧倉等等。古往今來,多少傳奇在這裡演繹,或駝鈴聲聲歌舞昇平抑或戰車隆隆殺聲震天……

七彩丹霞,色彩與造型的魔幻組合,演繹大自然的無限可能性,賦予張掖生機與活力。然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中,張掖並不只有那如火的紅艷、七彩的繽紛,張掖更有自己厚重的底色,這底色分明就在「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的古韻中,在「鳥聲花影皆佳致,留與詩筒貯百篇」的欣喜中,在「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熟一望黃」的詠嘆中,在「桑麻之地,魚米之鄉」的歡愉中。這底色,在幾多蒼涼悲壯的歷史心緒間,少了些許憂怨,多了幾分柔情與富足。

圖為本文作者童地軸

作者簡介:童地軸,英國IATEFL國際年會訪問學者,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旅遊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文化產業研究會理事。出版中英文著作10餘部,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各類文字600萬字。

執行主編:樂華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愛發現 的精彩文章:

《城裡的月光》作者:解明貴
《秋涼了 請添衣》作者:菜花不是花
《五律·踏入新秋》作者:笑君
《追尋往昔的工匠精神》作者:李建華
《二十四節氣》作者:陳中

TAG:真愛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