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帝的陸海空軍如此高大上,他們的裝備研發就都是「科學決策」嗎?

美帝的陸海空軍如此高大上,他們的裝備研發就都是「科學決策」嗎?

2004年的美國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聽證會現場,在這廟堂的一片莊嚴肅穆之下,其實潛藏著數不清的計謀與交易。

長期以來在國內軍迷當中廣泛流傳著兩個關於美國的神話:一個是山姆大叔對於中國的無上限敵意,另一個就是美國從軍事戰略到武器採購完美無暇的科學決策。當這兩個神話結合在一起時,一個可怕至極的魔獸級的敵人也就出爐了…..對於兩個神話的第一個,需要長篇大論的另文討論,而對於第二個,本文可以明確地告訴讀者:沒有那麼一回事。

只要涉及到權與利的地方,就必定會有政治;涉及到巨大的權力與龐大的利益的地方,政治鬥爭的激化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亞當斯、漢密爾頓等等起草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時,從來就沒有指望過消除政治鬥爭,相反他們恰恰是把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視為「政治暴力的替代品」:只要不是用槍炮和刀棒,而是用演說、表決與憲法賦予的否決和再否決作為政治鬥爭的方式,這場偉大的社會實驗就已堪稱圓滿。按照這個非常實際的標準,200多年來美國憲政體系的運作稱得上是基本成功的。

說是基本成功,而非完全成功,是因為畢竟還是有些例外的。最明顯的,當然就是1861年開始的那場血流成河的內戰。建國伊始就在關稅、黑奴、聯邦與州權等領域埋下的南北矛盾,在耗盡了所有的憲政手段之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隨著坦尼判決的擲下而急劇激化。最終南方與北方,聯邦政府與州權至上,工業立國道路與繼續充當英國事實上的經濟殖民地之間針鋒相對無法調和的爭端,唯有用殘酷的戰爭來裁決。

內戰之後的美國,州權至上被淹沒在「叛亂」諸州種植園的血泊之中,聯邦政府實際權勢的大舉擴張使美利堅成為了事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當然,這是就州府與聯邦的力量對比而言。大權在握的聯邦政府內部,國會與白宮、行政與司法、還有前台的政治家與深藏幕後的強大金融資本勢力之間,激烈的權爭與博弈成為「新常態」。1929年的大危機與1941年參加二次大戰之後,聯邦政府在社會經濟與國家安全的作用和影響進一步擴展,以至1960年卸任之際,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總統以告別演說的方式,公開質疑美國的社會傳統與民主政體是否已在遭遇不可忽視的威脅。

時至近年,好萊塢大牌明星Kevin Spacey主演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一度頗為轟動。雖然其對華府圈內大門緊閉之後的交易、訛詐、媒體公關戰等等手法刻畫頗為生動,不過客觀地講內容是過於誇張的。至少除了一個水門事件里上台的福特,還沒有不通過大選就當上美國總統的。不過,倘若一定要在美利堅找出政治鬥爭確是可以用「紙牌屋」來形容的地方,那麼這個不僅口水橫飛而且還不止一兩次殺得見血的圈子毫無疑問就是美國軍界。

在新聞媒體面前團結友愛的美軍各大軍種,到了搶預算時將使出各種明槍暗箭。

武庫艦湮滅背後的海軍「紙牌屋」

自從1947年「國家安全法」建立了國防部與國家安全委員會以來,五角大樓的最高長官一直都是不穿軍裝的,而且不僅如此:非但現役軍人不得出任,即便是退役的將校軍官,也必須在十年之後才有被挑選為國防部長的資格。比如例如威望甚高的鮑威爾將軍,在2001年小布希當選時退役雖已有八年,但總統仍然只能提名他出任國務卿卻無法讓他當國防部長。對此,最根本的緣由還不是預防軍人干政,而是在於美帝國不是有一支軍隊,而是有足足三支半相互看不順眼的軍隊(按照美軍軍制,海軍陸戰隊司令官(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s)不接受海軍作戰部長的節制,只有接到海軍部長乃至國防部長的特別指示時,海軍陸戰隊的軍職人員才接受海軍軍職人員以五角大樓文官掌控的最高軍權名義所下達的命令)。因此,倘若從任何一支出來的將領坐在那個位置上,另外兩支半便是輕則不聽招呼重則大肆拆台…..

冷戰結束後,面對美國公眾「為啥造了這麼多核武器」的質疑,一位致力於核軍控的學者終於道出了其中的關鍵:「在幾十年的冷戰當中,規模最大影響也最重要的核軍備競賽並非美國與蘇聯的核軍備競賽,而是美國三軍之間,尤其是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的核軍備競賽」。有了這層背景,也就不難理解圍繞空軍的B36戰略轟炸機與海軍的「合眾國」號航空母艦,白熱化的激烈爭奪會不斷升級,直至演化為一場被稱為「海軍上將造反」的宮廷惡鬥,導致杜魯門政府的福雷斯特爾與約翰遜兩任國防部長相繼倒台 ---- 在1949年的時節,這場重轟炸機對超級航母的PK,實質上就是爭奪美國戰略核打擊力量的主導權。

1946年杜魯門總統為航母艦長中的8位精英授獎,而1949年卻要幫著戰略空軍拆海軍航母力量的祖墳,也難怪將軍們要徹底翻臉。

即便是在同一支軍隊里,政治鬥爭也往往是十分慘烈的。1996年5月16日午後,華盛頓特區的海軍船廠院內傳出一聲沉悶的槍響。循聲趕到的人們發現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布爾達(Jeremy Boorda)上將胸部中彈,倒在血泊中。尚未來得及送到醫院,這位時年57歲的美帝海軍最高武職長官便已駕鶴西去。五角大樓的調查確認,將軍是開槍自殺身亡。

1994年出任海軍作戰部長的布爾達是第一個從最基層的水兵一步步升到最高軍階職務的美國海軍軍官。17歲那年從高中退學後,布爾達投身海軍,作為一名普通水兵的優異表現讓他得到了在大學與海軍學院深造的機遇。這一獨特經歷使得布爾達在出任海軍作戰部長後,極力推動當年為他打開升遷之路的優秀水兵培訓計劃。而在另一方面,驅逐艦指揮官的「原始身份」,決定了布爾達在長期被「航母軍官團」把持的美帝海軍里註定要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

事實上,3年一度的軍種首長換屆到來之際,海軍內部眾望所歸的人選乃是太平洋總部司令拉森上將。拉森的履歷是再經典不過的海軍作戰部長備選:印第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的優等生、數十年航母上從艦長到編隊指揮官的職業生涯、回到華府前統率著美利堅最強大的艦隊。然而,或許是被布爾達「海軍這麼多艦長里我是最優秀的,這話可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宣言所打動,或許是同樣出身寒門堅持奮鬥的心底共振,年輕氣盛的柯林頓總統力排眾議,提名時任美國駐歐洲海軍司令的布爾達為美國第25任海軍作戰部長。

如此這般的上任背景,原本就很容易帶來滿城風雨,然則水面戰艦指揮官出身的布爾達極力倡導的一項新構想,才是給美帝海軍帶來極大震動的重磅炸彈,同時也很可能是後來故事真正的導火索:這就是至今依然時時引起激烈爭議的武庫艦(Arsenal Ship)。

武庫艦的概念第一次出現,還是在冷戰期間的1988年1月。退役海軍將領麥卡夫發表了一篇標題為「海上革命」(Revolution at Sea)的文章,提出了「大容量導彈艦」(Bombardment Ship)的新概念。構想中的該型艦將是一型「單純的導彈艦艇」,配備500管以上的垂直發射裝置,核心使命是大量投送以戰斧巡航導彈為主的對地導彈火力。

為了節省成本,武庫艦上取消了多項探測管控設備,轉而依賴「網路中心戰」實現艦隊整體編組。其航速僅有25節,選擇低矮的上層建築與平滑簡潔的外形降低探測截面積,並以雙層艦殼、大量水密隔艙與厚實的裝甲提升戰場生存能力。在近來再度浮現的修改版方案里,低干舷、埋入式煙囪、微縮型艦橋,搭配12組16X4聯裝可裝填768枚戰斧巡航導彈的MK57垂直發射系統。這型多少有些類似美國內戰當中「莫尼特」淺水炮艦的設計,在前南斯拉夫戰爭或攻擊朝鮮伊朗的中高強度對抗場景,能夠作為對地打擊平台發揮獨特的作用。

布爾達所大力推動的武庫艦,當然並非可以單打獨鬥的「全能選手」,而是後冷戰時期強調「由海到陸」的戰略背景下,從艦隊戰鬥力的整體維度看,更具經濟性的超視距打擊支撐點。不求面面俱到,大量採用成熟商業設計,操作高度自動化的武庫艦,對於美國海軍已有的航母艦載機與核潛艇打擊力量而言,是相輔相成的有益補充而非取代者。但即便這樣的潛在「競爭對手」出現,也非太平洋戰爭以來一直把持美國海軍大權的航母軍官團所能夠容忍 ---- 僅僅是航母要倒過來給武庫艦護航,就足以讓這些將校們勃然大怒了 ---- 布爾達爆出佩戴海軍「V字佩飾」的道德瑕疵,並因此開槍自殺後,繼任海軍作戰部長的約翰遜迅速重啟SC-21/DD-21計劃,而把武庫艦降為SC-21附屬的海上火力支援實驗艦(MFSD),一年多之後就不聲不響的在國會追加預算程序里銷聲匿跡了….. 不難想像,那些把死敵扼殺在萌芽階段的航母軍官們是多麼的心花怒放。然而時隔十餘年後,水面戰艦垂直發射的遠程打擊火力卻還是以「對空導彈打軍艦」的另類方式浮出檯面,對於那些迷信美國軍事決策絕對科學的人們,不知這該算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還是代價高昂的鬧劇。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如何正確地使用明火給彈藥庫照明?
一坑四彈大顯神威,中國版的ESSM何時能登上055大驅
傳說中的彈道導彈癱瘓對方機場跑道,到底有沒有效果?
引俄技術前中國海軍最先進的053H3型護衛艦,曾經的海軍十傑
科幻級別航母攻擊機A-12半途夭折,20年來美軍要靠塑料蟲撐起對地攻擊的天空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