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生物醫藥面臨「微創新」與「偽創新」 業內人說:聽了很生氣,但也有一定道理

生物醫藥面臨「微創新」與「偽創新」 業內人說:聽了很生氣,但也有一定道理

每經記者 趙天宇 每經編輯 文多

在9月23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多位「千人計劃」專家以正反兩方的觀點,探討了生物醫藥行業的種種現狀,其中就包括被一些人質疑的生物藥物「微創新」「偽創新」。

康寧傑瑞生物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徐霆提供了「正方」的觀點,從單抗體來說,所謂「微創新」甚至「偽創新」的佔比確實稍高。榮昌製藥首席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房健民也說出了心聲:「這個話說得難聽,我們聽了都很生氣。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房健民也提到,科學家們也正在用實際行動消除此類顧慮。

新葯需求與成果產出存時間差

昔日埋頭生物新葯研發的科學家們,如今又多了一項工作,解答外界對研發進程和現狀的問題。隨著新葯研發日漸火熱,企業、資本紛紛入局,但一方面是日漸活躍的研發,另一方面卻是自主研發的新葯上市數量仍未滿足社會期待。

房健民解釋說,任何新葯研發都需要尊重行業規律,新葯研發動輒以十年計,研究周期長是一定的。相較於美國的抗體藥物研發成果,中國的確實數量上相對少,他認為,「這裡面有十幾年的實現過程。例如,我們國內做得很好的藥物,有的已經做了15年了,有的做了17年了,還在做。所以這個是自然規律,我們不能破壞。」

同時,房健民也坦言,現在這一行業難免存在一點過熱狀態,有時弄幾個生物類似葯就開張了一個生物技術公司,這個是有點簡單化了。房健民因此提出,行業內應更多的注重創新藥物的研發,實際上現在的這個趨勢也非常明顯。「也許5年前,很多人都關注生物類似葯,但是現在的話都在關注創新藥物了。」房健民說:「我們的行動正在消除這個顧慮,走向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的道路。」

「微創新」之辯:關鍵在臨床需求

隨著醫藥創新升溫,在前線專註生物新葯研發的科學家們,發現自己的所處的行業正在面臨著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生物醫藥創新如火如荼,是「最好的時代」;另一方面卻是對所謂「扎堆創新」的詬病。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們,也在會上對外界時常提出的一些質疑也做出了回應和解釋,其中就包括一些人質疑的「微創新」問題。

多位生物醫藥科學家認為,「高水平重複」以及「微創新」的問題是存在的。在特瑞思葯業總裁、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吳幼玲看來,目前研發是以生物類似葯開始起步,但做生物類似葯也是很不容易的,所謂「微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實際情況。而距離真正做到生物葯的創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那麼,所謂的「微創新」是否有其價值?泰諾麥博生物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廖化新坦言,行業在做生物葯的開始階段中,重複了一些東西,把國外甚至專利過期的東西拿回來做,可以說是簡單的重複;不過,在歷史的進程當中,它會扮演它所處時代的角色,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階段必然會過去。

「我們針對同樣一個靶點,但是實現不同的臨床意義和臨床效果,這個就是有意義的。」廖化新舉例說,比如時下熱門的PD-1抗體,在使用的過程當中產生了耐葯,耐葯可能有種種原因。對於研發者來說,研究如何利用另外的抗體,去延續它的有效治療方法,克服耐葯障礙,這也許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也是其中一種「微創新」。在廖化新看來,此類的創新對於臨床需求仍是有價值的,有時候「微創新」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致玩家 的精彩文章:

越野跑經驗談:如何備戰長距離越野跑?

TAG:極致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