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徒格子劉少華:「俠客島」上飲酒放歌的清華創始人

司徒格子劉少華:「俠客島」上飲酒放歌的清華創始人

東郭栽樹、東方秋白、獨孤九段、司徒格子、公子無忌五個年輕人,嬉笑怒罵皆成文字,「俠客島」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時政類公眾號之一。大批「島民」好奇,「島叔」是誰?

三年後,「俠客島」已有了幾百萬優質粉絲,加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的官方認證。

創始人之一的司徒格子的神秘面紗也已揭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屆碩士畢業生、知名媒體人劉少華。

三年來,從俠客島島主,到鳳凰衛視和央視的節目嘉賓,從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到知名媒體人,司徒少俠以筆為戈,把生活也寫成了一本傳奇。

建「島」之初:一毛錢都沒得賺,全靠一腔熱血

回憶起創建「俠客島」的情景,劉少華覺得,那是這幾年最快樂的時光。

五個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年輕編輯和記者,想一起弄個號兒寫寫東西。於是14年春節一過,大家攢了一篇《關於海外版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調研報告》。這事兒就被五個島主「搗鼓」著做起來了。

籌備工作主要以「盒飯會議」的形式進行,前5頓盒飯之內,俠客島的方向就明確了:把「高大上」的時政新聞變成普通人讀得懂、喜歡讀的文章。

每個月,有一位「島叔」當輪值「島鞭」,召集大家一起討論,確定選題、策劃和約稿。每天五個人在群里商量選題,今天誰想寫就誰來寫一篇。

「那時候沒有稿費寫得也很開心,沒事兒就想幾個段子逗讀者,」天生幽默的劉少華很享受這種寫作,「我們從來沒上網抄過段子,根本瞧不上,都是自己寫的。」

粉絲手繪「司徒格子」形象。

最初的四五個月里,五個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義務寫文,按劉少華的話說,「一毛錢都沒得賺,全憑一腔熱血地做。」沒有稿費、打賞,也沒有人民日報的認證,沒想到的是粉絲增長和閱讀量卻遠超大家的預期。

「那是最快樂的時候,但我現在俠客島寫得少了。」在劉少華眼中,做俠客島就像養孩子,孩子還特別健康,簡直「超常發揮」。

劉少華第一次因「俠客島」拿到稿費

當時人民日報大院里一個領導跟他說,要俠客島在14年底粉絲數做到十萬。那時周圍的幾個大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數是一萬,結果年底俠客島做到了近三十萬粉絲,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島叔」火了:司徒格子的壹周侃

隨著俠客島越做越大,「司徒格子」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

對於劉少華來說,做俠客島很好玩兒的一件事是給文章起名字。

「俠客島一直努力不成為標題黨,但我們每篇文章要起十個標題。」有一次劉少華整理了島上一些好玩兒的標題:《天黑請閉眼,紀委請抓人》《三省貪官鬥地主,王牌還是康師傅》《如何優雅地證明你媽是你媽而畢姥爺不是你姥爺》《「報告總統,有人通俄!」「誰?」「你!」》,原來本來後面還有個「滾」字,被劉少華刪掉了。

劉少華對話馬雲

讓司徒格子名聲大噪的,還有他的專欄,也是俠客島唯一的專欄——壹周侃。

這是個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品牌,很多讀者看到這三個字就會點進來看,讀了標題就知道,這是「格子」寫的。也是因為這個專欄,司徒格子開始被外界注意到。

比如一檔著名節目,就總在節目中念他的文章,後來還邀請他去做嘉賓,光2017年就錄了幾十期。

做過「弄潮兒」,然後呢?

「我對新媒體的『癮』已經不大了,我想往後抽一抽身。」

自2007年來到新聞學院,十年過去,劉少華仍保持著學無止境的態度,但另一方面,他對這個行業也有些厭煩了。

在前些日子的廈門金磚峰會現場,劉少華所在的一排記者席,左邊他認識四個人,右邊認識六個。起身走到每家媒體的房間,除了外媒,裡面的人他全都有認識的。「這個新聞圈子變得越來越小。」

「我有次在日本出差,當時累得不行,躺在富士山旁邊的一家旅館的溫泉里,聽到旁邊有人聊天——首先他們說的是中文,我已經很絕望了;其次他們在談新媒體怎麼運營。原來他們運營淘寶號賣手機,說實話他們乾的事兒比我乾的更無聊,他們做媒體是為了賣東西。當然他們賺的錢可能是我的幾何倍數,但是又怎麼樣呢?」

還有一次,劉少華在咖啡廳趕稿,邊上坐著三個女生,兩個小時里一直在談新媒體領域的問題,而且她們反反覆復想不明白。他特別想站起來跟她們說:「你給我一千塊錢,我馬上給你們講清楚。」到處都是新媒體,讓仗劍而行的司徒格子無處可躲。

2017年兩會,劉少華拿到政府工作報告。

而在劉少華內心深處,讓他保持警惕的,是他對時代的懷疑。

「媒體來到了人類傳播史上非常奇怪的一個節點。歷史上人類的傳播手段有很多劇烈的變革,文字、印刷術、報紙,但從沒有一次是在這麼短時間裡完成的。」

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才十年,俠客島和劉少華經歷了其中四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算得上是時代的「弄潮兒」了。「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劉少華有段時間就有這種感覺,但是弄潮兒不能一直在海闖蕩,這之後呢?

「過去也有人叱吒風雲一時,但他們沒有再進步。比如在我這個年齡,他們可以「很領風騷」,但十年、二十年後,他還是只能寫出現在寫的東西,人生的巔峰還是在二十八歲那年,這是很可怕的。」

劉少華相信人類的傳播有種「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雖然他對現在的媒體方向很困惑。高曉松的方向是對的嗎?羅振宇是對的嗎?騰訊、今日頭條、快手做的是對的嗎?劉少華始終懷疑著。

這也許和他最愛讀的批判學派著作有關。麥克盧漢、因尼斯、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作者)、法蘭克福學派……他們懷疑一切,這是做學問的人的精神基礎。雖然對於做實事的劉少華,這樣很痛苦,但他不得不接受。

「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的懷疑讓我不盲從迷信,不跟隨別人,讓我十幾年來一步步成為現在的樣子。」

永遠在「過渡」 永遠閑不下來

劉少華已經很少給俠客島寫文章了,雖然後台還有很多讀者想念「格子」。

他正逐漸淡化「俠客島創始人」這個標籤,從參與鳳凰衛視和央視多檔節目的錄製,到為央視紀錄片執筆,與編輯策划出書,他的生活越來越忙碌,與三年前初創俠客島相比,現在似乎又來到了另一個「過渡期」。

劉少華的生活似乎一直在「過渡」,三年前他思考傳統媒體還能走多久,於是參與了新媒體俠客島,三年後新媒體一片狂歡,他又思考這樣狂歡下去對不對?狂歡一定有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哪?這些問題多大程度上是他可以解決的?

劉少華畢業照

忙碌的工作與思考讓他二十歲的人有了「六十歲的頸椎」,也讓他懷念清華園的生活。

「清華體育設施特別好,健身氛圍也濃。我隔壁室友楊雲康,過去每天晚上拉我去綜體的健身房,反正練一次就兩塊錢嘛,我們倆就去練。我還一直在清華打羽毛球,在學校能連續打四個小時羽毛球。」

83歲的王蒙(當代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經常在晚上給劉少華髮自己的微信運動步數,讓他「鬱悶不已」,自己還沒八十多歲的老人走得多。有時他覺得自己應該重拾清華的好傳統,健健身。

然而抱怨歸抱怨,劉少華依然在忙碌中努力提升著自己。

「過去我像沒頭蒼蠅一直往前跑,也不管方向在哪,反正沒看過後面是什麼。」曼聯前主教練弗格森自傳里的一句話「When you are young,you are a dog」,劉少華十分認同。

「年輕的時候就是忙嘛,清華的課業很重,但是工作後覺得,還是學校里舒服一些。清華的人還是很有野心的,不管在哪,大家都閑不下來。

想要現場一睹司徒格子風采嗎?

9月26日(周二)19:00

時事大講堂第210講 劉少華:在時代中尋找選題

可愛的師兄等你來~

更可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格子」,你最想聽他說什麼?

文/曾繁塵

鳴謝/清華大學時事大講堂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團總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五爺園 的精彩文章:

TAG:小五爺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