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透過人物看戰役:@石原莞爾:盧溝橋事變 Part2

透過人物看戰役:@石原莞爾:盧溝橋事變 Part2

必須先要說幾句!

本文以一名日本陸軍參謀的視角來審視「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所以不可避免地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怎樣對付中國,以日本軍人的口吻來闡述這些戰爭狂人的侵略邏輯。當然這些並不是作者支持的立場,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荼毒戕害、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鬥爭都是不容忘卻的歷史。而本文中,所謂持「和平主義」立場的「我」其實是更為險惡的敵人,請大家一定要認清這點,保持警惕。

1937年7月8-11日

盧溝橋事變@石原莞爾

日本東京,參謀部

前情提要

鎮壓完「二·二六兵變」後,我——石原莞爾,被全面掌權的統制派晉陞為少將,擁有了「閣下」的地位,同時亦被委任為參謀本部第一(作戰)部部長,進入了帝國決策的中樞。 我剛走進參謀本部的大廳,武藤章就拿來了一份來自中國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少將的電報:「昨晚(1937年7月7日),駐屯軍同中國軍隊發生衝突。具體原因尚在調查之中。」隨後我來到辦公室,經過與幾個重要主事官商討,立刻以參謀本部的名義向中國駐屯軍草擬了一份命令,並讓助手送給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簽署。

Part 2 : 「和平」會議

參謀本部一號會議室是一間不到80坪的房間。正對著大門的牆壁上掛著天皇陛下(即昭和天皇)的肖像。畫中的天皇一身戎裝,手持佩劍,威風凜凜地注視著會議室中的每一個人。

天皇是日本國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效忠天皇就是效忠日本國,這是所有日本軍人的堅定信念。隨著日本勢力膨脹,天皇陛下已經不再是「日本國天皇」,到1936年正式更名為「大日本帝國天皇」。我石原莞爾起誓,要盡畢生力量,將太陽旗插遍亞洲,將天皇的威名傳播到寰宇。當年我從陸大畢業前,就曾經有機會同天皇陛下面對面單獨交談,卻被一幫蠢材破壞了。這樣也好,當日本贏得東西方的最終戰爭勝利後,我再載譽面見天皇,獲得天皇親手頒發的「大勛位菊花大綬章」吧!

會議室兩邊的牆面上依次懸掛著參謀本部歷任總長的肖像。從1871年兵部省設立陸軍參謀局以來,參謀本部幾經變更,至1889年才固定為現在的權力格局。山縣有朋大將、大山岩大將、兒玉源太郎大將等赫赫有名的帝國陸軍的創立者和戰爭英雄們,在去世之後仍給當今的決策者們以極大的動力和壓力。正是他們的天才智慧和果斷剛毅,帶領偏安於東亞一隅的日本走向大國之路。為了環敵四伺的日本,我們的每一項決策都必須小心謹慎,稍有失誤,前輩們浴血奮戰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

距離會議開始還有十分鐘時間,現任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和內閣陸相杉山元大將還未到來。大家竊竊私語,交流對局勢的看法。我則胸有成竹,環繞著會議桌,踱步問候著歷任總長們的畫像。我自信我的戰略眼光並不遜色於這些已經作古的人們。帝國的未來早已在我腦海中規劃完畢。六年前的「滿洲事變」將是20年內的最後一場戰爭。我發動戰爭,結束戰爭,再建設日本,帶領日本進入最終決戰。日本主導的東方集團也必將戰勝西方勢力。

參謀次長今井清中將久病在床,我是第一(作戰)部部長,參謀次長的位置已近在咫尺;而親王已經72歲了,遲早將退居二線,回到皇宮成為天皇陛下的高級顧問。屆時參謀總長的位置非我莫屬。我死去後,我的畫像將有機會同這些名將並列,掛在這間會議室里供後人敬仰。

我默默盤算著到會人員名單,除了令人討厭的武藤章和無法預測的杉山元,其他人基本上都同我持相同或類似的觀點。要控制會議的風向還是有把握的。

「杉山元大將到。」

「閑院宮載仁親王到。」

通報聲傳來,會議室立即安靜下來,人們立定站好,向皇族元帥和陸軍大員低頭致敬。載仁親王是騎兵專家,直接指揮了日清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騎兵戰鬥。1919年他就晉陞元帥軍銜,是日本軍隊中最年輕的元帥。可是時代已經變了,這位在陸軍服役將近半個世紀的老人為什麼還不退休呢?雖然我尊重他的資歷和地位,但日本正處於命運攸關的重要時刻,還抱著老一套軍事思想的舊軍人應該儘早退出歷史舞台。

親王示意大家坐下,然後開口道:「諸君想必已經知曉昨天發生在中國北平附近的軍事衝突。在事件原委進一步明確之前,我已在第一時間起草了發給中國駐屯軍司令部的命令,即『就地和平解決爭端』。當然這只是內部例行公事。後續如何處置還請諸君發表意見。」

他頓了頓,點名道:「河邊虎四郎大佐!」

「到!」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課長河邊虎四郎立正起立。

「將最新收到的報告向會議傳達。」

「是!」河邊應著,走到一面懸掛了大比例尺中國華北地區地形地圖的牆邊。

從日清戰爭之前,日本情報部門就開始對中國進行系統的戰略戰術偵查,持續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過。想當年我在滿洲地區就進行了三次參謀旅行,把張學良的底褲都看得一清二楚。我的老朋友,號稱「中國通」的土肥原賢二也從沒閑著。有一次他不無得意地對我說,他早已打探好了皇軍進入山西的通路,屆時保准讓自己的老同學——「山西王」閻錫山(閻錫山和土肥原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學過一段時間)目瞪口呆。測繪科目是陸軍大學校的必修課,所以我當然信任駐守在華北地區陸軍參謀們的製圖水平。眼前這幅軍事地圖恐怕比任何中國軍隊的地圖都要精確。

「參謀本部收到的最新事態報告如下:昨晚(1937年7月7日),駐屯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國華北地區的宛平城盧溝橋郊外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演習行將結束時,突然從中國軍隊駐地傳出槍聲,我方當即收隊點驗,發現一人失蹤。我方判斷放槍者已入宛平城,要求率隊入城搜查。但中國方面竟拒絕我軍合理訴求。今晨(8日)一木清直少佐正指揮步兵第三大隊向宛平發動進攻。我軍也同時與對方談判交涉。」河邊簡要報告完畢後,仍保持立姿,等待長官們的質詢。

這份狗屁不通的簡報使我想起「滿洲事變」時關東軍發給參謀本部的電報。首先自然是把責任全部推給中國人,然後不給對方商談的餘地就開打,把事情鬧大後,再給參謀本部和內閣發一封如同最後通牒似的電報:「事態無法控制,請求增兵,進攻」。這一套先開槍、再請令的把戲,關東軍早就運用嫻熟,區區中國駐屯軍也敢來我面前班門弄斧。

載仁親王老眼昏花,眯著眼睛讀了好半天,最後咳嗽了兩聲問道:「這宛平城在何處?」

河邊早就做足了功課:「宛平在北平的西南面,是平漢鐵路通往華北內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咽喉。目前由中國軍隊駐防。」

親王皺起了眉頭,似乎對中國駐屯軍居然沒有控制住如此要地感到很不滿意。

其實只要看看北平周邊,就能發現我駐屯軍已經把這個華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團團圍住,基本控制了北平所有的對外交通出入口。放大到整個華北,關東軍已經推進到了長城沿線的山海關、喜峰口等關隘;由關東軍控制的蒙古軍駐紮在北平西北。如果能夠趁此機會拿下宛平,當然就能死死卡住中國軍隊的咽喉,固然上佳;只是中國軍隊也必然困獸猶鬥,決不會放棄宛平以自閉其路。到底是挑釁還是不挑釁,挑釁到什麼程度,火候必須精妙拿捏。我很擔心駐屯軍會信馬由韁,沒有分寸。

在我的授意下,參謀本部大部分參謀——除了武藤章之外——都表示應靜觀局勢發展,暫時不要發出火上澆油的命令。

作為作戰部部長,我壓軸表明態度。我起身向總長和陸相點頭致敬,而後說道:「我軍同中國第29軍宋哲元部一直摩擦不斷,但都系擦槍走火導致。以中華民國現有之態勢,蔣介石及地方軍閥斷然不會主動向我方挑釁。而根據國防大綱戰略,我方也無必要擴大對華戰爭。維持華北現有均勢是對日本最有利的情況。而且駐屯軍尚未報告失蹤士兵的下落。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待全面調查清楚之前,絕對不能貿然動武。我國目前應專心完成滿洲國的建設,完成對蘇軍備,以此安定國防。不要把手伸向中國,弄得支離破碎,否則情況將不可收拾。」

最後只剩下政府代表的意見了。陸相杉山元大將臉頰圓撐,氣鼓鼓地坐在椅子上一直沒有表態。他當年也算是我的支持者了。正是他的鼎力協助,關東軍才能無後顧之憂,一舉拿下滿洲。可是時間地點都變了,戰略格局也變了。更重要的是,僅憑中國駐屯軍那份含糊不清的報告就同中國開戰,也太兒戲了吧!杉山元畢竟久在宦海沉浮,度量了一下局面,終於勉強同意我的意見。

「好,立即發表不擴大事態的聲明,同時電令(即日軍參謀本部「臨命第四〇〇號」)華北日軍約束行為,避免進一步使用武力。閉會。」載仁親王緩緩站起,離開了會議室。

武藤章匆忙追上已經出門的杉山大將,我則一把拉住身邊的河邊問:「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是你哥哥?」

「是啊,他也是北平警備司令官。」

「你動用一下私人關係,再了解一下駐屯軍到底打算怎樣?」

「有必要麼?參謀本部剛剛不是已經下達命令了么?」

當年關東軍就沒有服從參謀本部的命令,現在中國駐屯軍未必不會如法炮製。那些急切地想要建功立業的年輕佐級軍官們如同發情的公豬,一旦到頭腦發昏之時,就什麼都不顧了。

「有備無患!另外請務必說服河邊少將,要剋制,這關係到日本帝國的未來啊!」

「是!據我所知,他正在秦皇島檢閱部隊,現在想必正在往北平的路上。」

「好,同前方保持聯絡,有情況立即通知我。」

同他商量畢,我徑自回房休息。當年在陸大學習時,別的同學讀得死去活來,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我則無所事事,周末閑了就回老聯隊去聯絡感情,或者到校外找中國專家聊天(雖然當時看,這對拿高分沒什麼用,不過這讓我獲得了大量有用的情報),困了就美美睡一覺。越是緊張的時候,多睡一會兒終究大有裨益。

事情不會就這麼結束的,今後幾天可能將同各方反對勢力唇槍舌劍,我還是開始養精蓄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透過人物看戰役︱@石原莞爾:盧溝橋事變(四)
打開這道「任意門」,從遠古至今只需要6小時
極簡世界史:兩分鐘看懂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業者們
末日將至,來勢洶洶的蘇軍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透過人物看戰役:@石原莞爾:盧溝橋事變 Part1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