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史,一個勤奮卻又窩囊的帝王 惜哉,我該如何改變自己

明史,一個勤奮卻又窩囊的帝王 惜哉,我該如何改變自己

崇禎,明思宗朱由檢,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一個亡國之君,卻又是歷史上挨罵較少的一個亡國之君。

天啟七年,從長兄朱由校手中接受一個風雨飄搖的明王朝,世稱崇禎皇帝。

登基後,勤於政事,生活節儉,盪除閹黨,六下罪己,是一位想有作為的皇帝。

然當政十七年,面對內憂外患,改革乏力。最終仍未能挽救岌岌可危的王朝。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絞身亡,年僅34歲。這當中有國家本身的已無法挽救的原因,也有崇禎皇帝本身施政的原因。

明朝自始至終邊患頻繁,尤其到明末,後金慢慢坐大。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宦官專權,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崇禎接手已無機會可言。明朝能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興哉!雖然他比不了太祖皇帝朱元璋,也比不了成祖皇帝朱棣,然登基後仍表現出高於明朝其他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斷,二是勤政。剷除閹黨就是個最好的證明。據史料記載,崇禎二十歲余即已滿頭青絲,雞鳴而起,夜半不寐。

鄙人今年也三十又四了。回首過去,犯錯眾多。最終造成了目前的後果。沒有知識,沒有能力,家庭不幸,事業不順。時間累積的種種弊端,已經使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無法獨善其身,更不用說兼濟天下了。而今自己雖已覺悟,然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成想要的結果。正如崇禎在位的十七年。而在於我只有不足十年了。時間成本如此高昂,即便頓悟,幡然悔過。也不免遭人嘲笑。甚至有人嘲笑我:」都這個年紀了還拼什麼,比你年輕的人都比你強「。但是我就是不服氣,我不能任命,我家人也不允許我任命。我仍然相信,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能走完,也能走好。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事必親躬,還曾六下罪己,以安人心。但他無治國之謀,也無馭人之術。猜忌,多疑。十七年間頻繁調整管理,造成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也不敢效命於他。在應對後金入侵,和國內農民起義的時候,無人可用。即使有一個赤膽效國,想學岳飛的袁崇煥也落個與岳飛一樣的下場。死在了拙劣的反間計上,自毀長城。

崇禎是明朝皇帝中疑心最終的人。在他處決了袁崇煥以後,越發不信任大臣。在後期又頻繁犯錯,殺了很多封疆大吏。如此疑心施政,亡國也是早晚的事。

這些性格缺陷用在我身上,也不為過。猜忌,多疑,無治國之策,治家之謀。甚至沒有崇禎這樣的果斷。有時,真的感覺如果我這樣的人,能有前途,那真是沒有天理。

崇禎皇帝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基詔曾說:「君非甚暗」,史學家也對他持普遍同情的態度,認為他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雖然崇禎希望明朝能在他手裡實現中興。無奈積弱難返,各地農民起義頻發。北方的後金又在虎視眈眈。自身施政又不能立刻奏效。敗亡已是不可逆轉。

我現在仍然看不到希望,甚至覺得現在努力已是多餘。但我有夢想,我為夢想而努力。即便不成功,我不想有生之年後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闖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卻落得如此下場
被人捉弄該如何反擊?看看這位哥們兒如何「懟」人你就知道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鄭和船隊是否真的航行了世界
明朝用這項活動震懾四方 外國使臣見到這個陣仗紛紛表示臣服
崇禎曾有三次翻盤的機會,卻都被他白白錯過了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