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價格到賣價值!說的太對了
低價在市場上通常只是扮演著「攪局」的角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在對抗性競爭中,高價經常被低價攪得心煩意亂甚至膽戰心驚,但低價最終總是難敵高價,甚至在高價面前一敗塗地。
其實不難發現,市場上銷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價格最低的商品。
除非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和產品結構優勢,低價不再是常規競爭手段,而是戰略競爭手段。
在常規的價格競爭中,低價經常被有經驗的營銷者視為絕望者的「救命稻草」,而且往往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價格高低不是一個純粹的定價問題,而是營銷的核心問題。老師說過:「推銷是通過價格把產品賣出去,營銷是通過產品把價格賣出去,要從賣價格到賣價值。」
低價的無能
很多人理解的是:高價是需要營銷活動來支撐的,而低價不需要,因為低價本身就是證明。
消費者的購買必須建立在他們對產品的認同基礎之上。這種認同源於包裝、價格、消費體驗(如品嘗、試用)、市場推廣、品牌傳播等。
產品上市之後,除了包裝和價格的認同之外,其他認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營銷支持。
正確的價格思維是:新品上市時價格要稍微高一點,然後把利潤空間預支出來,用於開展營銷活動,以營銷活動來支撐消費者對價格的認同。
當然,我們不能由此推論價格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做好價格與營銷費用的平衡。因為越是高價,你越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來保障價格認同。
多數情況下,價格與營銷能力兩者呈互為因果關係,因為營銷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價;因為價格低,所以缺乏費用支持而表現為營銷能力低。
很多人在競品短期的低價面前沉不住氣,亂了方寸,被誘下水。市場的正常現象卻是:低價你方唱罷他登場,而高價者巋然不動。
高價的推力
市場的活躍度比價格更容易引起消費者關注。低價產品往往是沉默的,高價產品往往是活躍的。
在終端市場,商品很豐富,品牌認同度整體很高,高價背後一定有他產品的品質、品牌、服務作支撐,就像海底撈、王品牛排等,即使價位比同等商家高,但人們享受的就是他的品質、服務和品牌。
中國古話講「一分價錢一分貨」,而不是「一分貨一分價錢」。對於沒有消費體驗的人來說,價格是品質的標籤,而不是相反。
當然,高價不一定直接讓消費者產生高品質的感覺,但低價卻很容易讓消費者形成低品質的印象。
價格本身不是定位,但價格決定了消費群,消費群決定了定位,所以價格本身也具備了定位的意義。
營銷有一個基本規律:高價上市,先難後易;低價上市,先易後難。
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很容易被低價誘惑。既然能被你的低價誘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價誘惑。
所以,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忠誠度不高。相反,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很難被誘惑,可是一旦被打動,就很忠誠。
所以,低價消費者很難積累,主要是忠誠度不高。高價消費者是可以積累的,可重複消費的。
網路綜合整理


※賣了那麼多酒,但我還是買不起房!
※和網購相比,還是來煙酒店買煙酒最靠譜!
※10月1日後,白酒將大面漲價!
※煙酒店如何小成本、快速開發團購客戶?
※這些國外創意飲料包裝,你見過嗎?
TAG:煙酒店生意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