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孩子遭受欺負,「要不要打回去」 真的重要嗎!

孩子遭受欺負,「要不要打回去」 真的重要嗎!

前些日子,一個網路上的視頻看得人心驚膽顫。在兒童室內設施里,一個2歲左右的寶寶站在滑梯口,另一個稍大的孩子從後面猛推小寶寶,小寶寶頭朝下跌落。

幸虧小寶寶的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撈起了自家的孩子。後面一幕更讓人膽寒,爸爸抱著寶寶,就踹在了剛剛滑下來的"肇事者"身上,幸虧有工作人員阻攔,才抱走了大孩子。

作為一個孩子媽媽,我首先想到的是:

無論是那個被推的「小寶寶」,還是那個推人的「肇事者」,都不要成為「我家的孩子」。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怎麼辦?這是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大致有這樣幾種態度:

01

孩子小不能打回去,爸爸也一定要幫你出頭!

根據學習理論,兒童對暴力行為的學習,是先看到範例獲得信息,在頭腦中形成印象而習得。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在電影電視里看過,卻依舊沒有暴力傾向呢?不同就在於對行為後果的期待。如果通過暴力行為,能夠搶得了人家的東西,或者被人畏懼,這些都會作為強化的獎勵,促成暴力行為發生。

不要以為2-3歲的孩子小不懂事。一歲半的孩子就開始有延遲模仿的能力,研究者曾記錄一個女孩看見一個男孩生氣地打狗熊玩具,幾天後,這個女孩在沒有誘因的時候,也打了毛絨玩具,模仿那個男孩的動作、神態和語氣。

所以,家長一時「衝動」、「解氣」,會在孩子心裡埋下「武力解決問題」的種子。

孩子潛意識如果形成對「強權」「強力」的認同,那麼可能走入兩種極端:遇到問題,就立刻想到讓家長幫他出頭,而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自己強出頭,魯莽衝動。

02

孩子從小時就告訴他,你一定要打回去。

我在中學工作的十多年裡,看見過很多孩子,稍微和別人有一點矛盾,就拳腳相加,再由家長帶著鼻青臉腫的「受害者」去醫院看病,回學校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說,起碼我們孩子沒有受欺負啊。我只能「呵呵」了。

有一個十二歲的男孩,眼裡閃著與年齡不符的「暴戾」,對老師出聲勸阻、出手阻攔都置若罔聞,猛踢蹲在牆角的同學。原因是同學碰掉了他剛洗的蘋果。

打人的孩子告訴我:「我爸說了,別人欺負不能忍。」但是小小年紀,他根本無力分辨「欺負的程度」,只知道一言不合就動手。「同性相吸」的原則在交友上同樣適用,這樣孩子長大身邊都是好勇鬥狠的「朋友」,後果如何家長自己考慮。

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笨,你不打回去,就別跟我說!」這並不是在教給孩子「自立」、「自強」。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親近是天性,當孩子受委屈後不僅得不到爸媽的安慰,爸媽還用「強硬」的態度「拒絕」了孩子。那麼,孩子心理安全感缺失,極易形成自卑的性格。「我爸爸都覺得我不行」,這個想法固定在頭腦中,是家長教育最大的敗筆。

03

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離『壞孩子』遠點,不要和他們玩。」教育孩子:「吃虧是福,下次不要跟人爭搶。」

這樣看起來是讓孩子寬容大度,但次數一多,孩子會養成逃避、退讓的思維方式,不敢主張自己的權益,孩子的自信就無從談起。

爸媽應該怎樣做呢?沒有一件事情,是突發的「黑天鵝事件」,都是曾露出端倪、被忽視放任的「黑犀牛事件」。

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與人相處,不被人欺負,也不欺負別人,要從嬰兒就開始「預熱」。有兩點心理學常識,家長必須知道。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所有遊戲都是對社會規則的學習模仿。所以,兒時遊戲時與他人相處的模式,其實就是長大後在集體、社會中與人相處的預演。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嬰兒階段就初步具有情緒調控能力,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從一歲之前就應該開始。

家長不能在孩子被欺負了、哭了鬧了的時候,才關注孩子,幫助「解決問題」。家長有意識的觀察、示範和引導,尤為重要。

在18個月之前,帶孩子去公共場合,或者和小夥伴玩,家長一定要時刻關注。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觀察寶寶遇到矛盾、爭端時的做法態度,有意識的教會孩子分享食物、交換玩具等行為。

此時,孩子已經有參照成人的態度,決定自己情緒的能力。成人對孩子分享的鼓勵,會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比如,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夥伴的時候,大人鼓勵的語氣,肯定的態度,都是對孩子的正向強化。

不要對孩子說類似「大狗熊把寶寶絆倒了,我們不喜歡大狗熊」之類的話,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暗示,孩子會認為對威脅到自己的事物發怒,是理所當然的行為。

在孩子2歲到6歲,你前面對孩子的關注已經對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是時候教給孩子一點判斷的能力,讓孩子遠離那些霸道、有武力解決問題傾向的孩子。

同時,我們還應該讓孩子學會勇敢與拒絕。

因為即使在孩子中間,暴力與侵犯的行為,也是和實施人的預期結果有關係的。就是說,當一個「壞」孩子想欺負人搶糖果的時候,他更傾向於選擇一個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孩子,而不選擇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我們教給他自信、勇敢,學會合理拒絕,就是在幫助他形成一種「你不能欺負我」的氣場。

另外在淘氣堡類的公共場所,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身邊有「不講理」的孩子,不要去「武力支援」,可以走過去用堅定但是溫和的口氣,告訴「欺負人」的孩子這樣不可以,同時聯繫工作人員和孩子的監護人。

作為一個孩子媽媽和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孩子被欺負,怎麼辦」這個命題,任何解決方式都是「事後諸葛」,重要的是,在發生之前對孩子的關注與引導。

——END——

※作者:魏然,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文字,有志于于青少年教育工作。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實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你的局限思維,正在摧毀你的努力
合不合適交往,就看說話累不累
你拿著4K+的工資,說月薪過萬也不過如此
知乎高贊回答:為什麼存在一些那麼在乎幾塊錢的人?

TAG:職場實用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