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實錄筆記

《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實錄筆記

上周日(9月24日),蓑翁在南大國際會議中心,全天聆聽了《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楊奎松、應星、張鳳陽、李伯重、吳重慶、吳飛、陸揚、王汎森……眾多在自己的閱讀生涯里熟悉的作者名字,都在這次大會上得見真顏。這樣名師薈萃的陣容,讓會場也是人氣超旺,以至於蓑翁上午半天,都是站著聆聽完分論壇的。

本次大會除了邀請大量著名歷史學學者之外,也廣泛邀請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環境學等在內的其他學科學者。來自不同學科與研究方向的學者之間的思想碰撞,讓台下的蓑翁很受啟發。正如就聽音樂而言,現場演出的魅力要比聽CD和mp3大很多,聽一場高水平現場學術討論的收穫,也要比自己在家悶頭讀書,來得更為豐富。

這場大會由王汎森先生擔綱閉幕演講,安排可謂上善,王先生的演講跟他的文字一樣精彩,條理清晰、富於洞見,聽完受益匪淺,只可惜王先生的演講只給了20分鐘時間,實在太不過癮,略為遺憾。

下面,就為大家分享蓑翁聆聽的兩場分論壇、圓桌討論和閉幕演講的筆記實錄,供大家參考:

上午,「革命史研究的轉向」分論壇:

行龍——山西農業集體化。

王奇生——閻錫山與中共(1935—1945)——山西對中共革命特別重要,向新疆、內蒙開拓都不成功,只能向東往山西,閻錫山最學中共,山西是中共從西北到華北的重要樞紐。

李金錚——釋「新革命史」——新就在解釋視角和方法發生了變化,舉例說明:中共征糧——農民的踴躍性——為何踴躍,挖掘基層社會和普通民眾的主體性,新史學視角應用到革命史研究中。

吳重慶——中國革命中的階級分析、底層收益與社會再造——階級分析與土地革命,土改之前先做調查,土改中的統籌分配,土改中政策把握的分寸感,土改標準的靈活和非統一化,從來沒有成功的和平土改,只有不徹底的和平土改,肯定沒有成功的暴力土改,只有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暴力土改。

李里峰——民族與階級之間:中共早期的「國恥」論述——革命史研究的教條化和污名化,新不只是形式上的新,還包括學術上的創新,新資料、新方法、新觀點,要區分好的革命史和不好的革命史,說和做的關係——斯金納的言語行動,《嚮導》周報的文本分析——民族與階級是兩大主題——出發點都是國恥——三大國恥,挖國恥的根源——中共政治光譜中的敵人與朋友。

評論人朱滸:對革命感興趣的人比現代化的人更多;王奇生老師文章側重中共,閻錫山討論不足,文章以十年為整體,但十年里境況其實很不相同,可以再細緻一些;吳重慶老師文章,生態因素論述不足;李里峰老師文章,對國恥概念的起源、發展與傳播可以有更多論述;李金錚老師文章,對新史學的界定並不陌生,更多像各種新觀念的拼盤。

應星:跟法國革命史研究相比,中國革命的新史學研究其實還顯不足。

孫江:理解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必須要理解中國革命的貢獻,最重要的就在於組織化,新在於革命史的去神秘化、去本質化。

下午,「我者與他者」分論壇:

胡成——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史研究——全球史在國內蔚為可觀,全球史對語言能力的要求,社會史的視角與全球史視角的異同,德國跟中國在受害者歷史方面的類似性。

方維規——歐洲沙龍小史——自己的博士後研究民國時期北京上海的著名沙龍,請老師寫序——正好在巴黎講學,序言變成了歐洲沙龍的小史,直接念論文原文,兩本書推薦——劍橋大學教授《現代世界的誕生》,德國教授《世界之變》。

陳恆——世界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新方法、新概念——信息量非常大,這些信息成為檔案的很有限,檔案成為知識的又很少,任何學術和文化都要落地,世界歷史研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轉向。

李猛——全球視野下的新史學——希羅多德: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關於歷史的探究。

侯深——在自然中重寫城市史——大的我者與他者的關係:人與人以外的自然的關係,來美國大峽谷的目的:自拍與拍他人,忘記領略自然的本心,緣史:文化的歷史,谷史:自然的歷史,文化史視角的城市史把自然和鄉村視為「異域」,把物質史的視角帶回到城市史研究當中,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斷裂」對於城市史研究的影響,自然被馬克思看成一種可被利用的資源。

下午,圓桌討論及閉幕演講:

李伯重——長江後浪推前浪,多種觀點和方法的碰撞。

張鳳陽——政治學的學科中斷三十年,兩個基本套路:政治科學和政治哲學,學科的交叉與交流是大好事。

應星——歷史學與人類學的交叉成果累累,2002年的研究題目是身體政治,不能只沿用西方理論,而要發現理論、創新理論,社會學不能沒有國家面向和歷史面向,費孝通對社會學研究只見結構不見人的批判,史料梳理和史料解釋都是很耗精力的,社會學研究需要參考歷史學的文獻史料研究功力。

閉幕演講:王汎森——重訪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出錢穆系列著作,請王老師為本書寫導論,87年的歷史記憶探討,三十年後早已成為顯學,歷史不會停留,一直往前,自己成為老先生,清朝最盛時寫的國史選擇的學術人物,跟錢穆、梁啟超寫的清代學術史選擇的人物大不相同,梁啟超早期受康有為影響,強調今文學派,傾向宋明理學中的王陽明一派,後期發生變化,轉向考證和清代學術,梁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認為清學是對宋明理學的反動,認為清學是客觀真實之學,錢穆的同名著作跟梁思路完全不同,並沒有趕科學主義浪潮的時髦,不承認清學是宋明理學的反動,不承認清學就是科學,而認為清學還是宋明理學發展的結果,清學的核心,還是靠曾國藩等理學人物,錢著:學術史的史料革命,架構跟梁著有很大不同,用詞簡約、意蘊深遠,對重要思想家言論的把握,以及思想家之間關係脈絡的梳理很到位,比梁著對清代學術的把握更到位,新史學視角下看錢著——明清史視角下對新史料的發現與重構,使得這方面研究還大有可為,舊史料通過網路技術的再發現,也有很大可能,錢著還是聚焦于思想本身,沒有太多探討思想與時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現今看待清代學術的視野也在變化,錢著和梁著都看不出歷史的層積,也為當下研究創造了空間,失敗者也在書寫歷史,只不過其書寫的層級跟成功者不同,柏格森(?)——歷史就是當你成為被告時,可以用所有事實為你辯護的方式。

2017.9.25晚整理於竹林齋

(本實錄筆記因未經演講者審核確認,如有謬誤,文責由蓑翁自負,配圖為蓑翁自攝,供大家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蓑翁論書 的精彩文章:

《猩球崛起3》:人猿之爭的文明隱喻
左手讀書,右手民謠——游思學社南京站梅園書房交流實錄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背後的世界史脈絡——劉超老師秦淮區圖書館講座聽課筆記
日常生活中的微觀政治——胡翼青老師悅的讀書講座實錄
《天水圍的日與夜》:日常生活的溫情與愛

TAG:蓑翁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