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學唐伯虎 一首看似有禪意但實質卻是頹廢的詩-桃花仙人詩
1 《桃花仙人詩》看似有禪意但實質很頹廢
唐伯虎寫了一首《桃花仙人詩》,詩句如下:
《桃花仙人詩》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詩中寫道: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同樣涉及懷古,唐伯虎和李白的態度和心態是不一樣的。唐伯虎的詩看似很有禪意,與世無爭,其實卻是頹廢、消極;李白在詩中不僅對歷史煙雲抒發了感慨,而且對現實提出了思考,把歷史典故、自然景物、自己感受融合在了一起,磅礴恢弘。
再來看看崔顥的《黃鶴樓》詩: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這首詩也是大氣磅礴,把神話傳說、歷史典故、自然景觀、詩人感嘆融合在了一起,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陽光自信的心態和精神。
民間傳說,李白登黃鶴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麗一句千古名言: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很欣賞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想做一首詩與之比較,雖不說是否分出勝負,但至少也要平分秋色或不相上下,看起來是意氣用事,甚至是小心眼,但卻是積極向上的精神體現。
當李白到了金陵,登上了鳳凰台之後,這兩首詩從此「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從家國情懷上講,李白更勝一籌。
2、唐伯虎簡歷
唐伯虎也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明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詩書畫並稱三絕。
我們要了解《桃花仙人詩》,就必須要了解唐伯虎;要了解唐伯虎,就必須要了解唐伯虎的成長曆程。
唐伯虎出生在富商之家,幼時聰慧,29歲鄉試中解元。30歲那年赴京會試,不料因考場冤案牽連入獄。出獄後,他落到「海內以寅為不齒之士」的地步,妻子反目離婚;傭人側目頂撞,使他在精神上備受打擊,心情十分低落。後來,他遠離家鄉遊歷東南數省。就在這時,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唐伯虎,唐伯虎應之。到南昌後,他發現寧王有圖謀作亂之意,就偽裝癲狂,後被遣還故鄉。
39歲的時候,唐伯虎在蘇州城北一處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唐伯虎晚年信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死時年僅54歲,可嘆可惜!
3、唐伯虎人生大事件心態盤點
我們從唐伯虎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但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點其他的東西來。
第一,唐伯虎才華橫溢,年輕的時候不失青雲之志,也思報國之路,赴京趕考求取功名。
第二,科考冤案之後,唐伯虎的表現完全不是一個有志之士所為。
第三,唐伯虎在發現了寧王朱宸濠有反意後採取了逃避的態度,靠裝瘋賣傻的大智慧,逃回家鄉蘇州。姑且不說寧王造反是對是錯,單說那時候的忠孝觀念,唐伯虎採取的態度也是值得爭議的。因為,他既沒有阻止,又沒有上報朝廷。
第四,唐伯虎後期儘管是不附權貴,但是我們現在讀歷史也知道,很多權貴也給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唐伯虎築桃花塢、歸佛,實際上是其缺乏進取的表現,他變得消沉了,儘管其沒有墮落。
他這樣做,不是韜光養晦,而是消隱避世。
4、唐伯虎對後人的啟示
「孫子失足,爰著兵法;馬遷腐戮,《史記》百篇」,這些人遭受的打擊都遠在唐伯虎之上,可見唐伯虎是經不起挫折的。他築桃花塢,雖然整日醉心於書畫,也靠賣書畫為生,「閑來寫幅丹表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其境界還算是高古的,也可以說是個好人。在報國無門的現實下,他意志消沉,繼而退而歸隱,實是「小折則挫」,是一個經不起失敗的人。他是在這種心態下寫下了《桃花仙人詩》。從這首詩中看不到他一點進取的精神,看不到一點閑適,卻暗暗流露出了牢騷埋怨,實際上則是體現了他的消沉心態。
唐伯虎身處順境,也許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但身處逆境,他絕對無法有所作為。前面的結論無法知曉,但他用他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後一句的千真萬確。他是才子,是好人,但絕不是能人,不是實人。我相信他作了官,也絕對不是能臣幹吏。因為能臣幹吏本身就是在困難中做事,在挫折中尋法。
唐伯虎留給世間的似乎只有春宮畫和三笑點秋香了,遺憾的是,春宮畫是真的,而三笑點秋香卻是假的。想起這些,從心裡不由升起無盡的遺憾。


※炊煙對鍋灶的情懷
※陌上花開緩緩歸 錢王這封信艷壓千古,讓蘇東坡為它寫了三首詩,讓晁補之也為它寫了三首詩
※再說酒是情懷 三句勸酒詞,讓人感覺酒文化
TAG:小蝦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