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捍衛者》,德式盔總算是名副其實,終於看到了不是神劇的抗戰片

《捍衛者》,德式盔總算是名副其實,終於看到了不是神劇的抗戰片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光亭】

9月22日上映的以淞滬會戰寶山保衛戰為背景的《捍衛者》,可以說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不是神劇的抗戰片,雖然在服裝和史實上還稍有瑕疵,但是情節設計人物刻畫,都還算是相當不錯了,值得點贊。

電影《捍衛者》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不是神劇的抗戰片=

德式盔總算是名副其實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眾多的抗戰題材影視劇中,似乎德國M35鋼盔就成了抗戰國軍的標誌,不論是抗戰早期還是後期,也不論是中央軍還是雜牌,只要是國軍就必定人手一頂德式盔。可能是因為M35德式盔外形確實很漂亮別緻,容易吸引眼球,而且抗戰時期的國軍也確實曾經裝備過。

但是國軍裝備德式盔是在1936年前後,雖說總共陸續進口了有將近40萬頂,從數字上看並不少,但是和數百萬中國軍隊的總兵力來看,比例並不大,當時也主要裝備德式師和特種部隊——當年的特種部隊是指炮兵、工兵、裝甲兵等技術兵種,而不是今天所說的突擊隊性質的特種部隊。

而且隨著德國和日本結盟,1938年之後德式盔的來源就完全斷絕了,由於M35鋼盔是用一整塊鉬鋼薄板經過多次機械模具衝壓成形,然後再對鋼盔邊緣進行卷軋,這種加工工藝在當時沒有幾個國家能掌握,中國根本無法自行生產,所以1938年之後德式盔就逐漸隨著在戰爭中的損耗而在中國軍隊中消失,成建制部隊裝備幾乎不可能再有了。

抗戰劇中頭戴德式盔的中國軍人形象

而影片《捍衛者》表現的是1937年8月淞滬會戰中的寶山保衛戰,而且守衛寶山的是98師292旅583團3營,98師就是德式師,時間、部隊都完全符合歷史,所以影片中的國軍都戴德式盔可以說是名副其實。只是中國軍隊裝備的德式盔只有左側有青天白日徽,影片中則是左右兩側都有。

歷史上中國軍隊配發的德式盔只有左側有青天白日徽

請注意,德式盔右側是沒有青天白日徽的,而圖2的道具上右側也有,顯然錯了

應該說《捍衛者》在服裝道具上還是下了點功夫,中國軍隊的軍服基本沒有大的BUG。日軍軍服歷來是抗戰片的重災區,各種款式的軍服混搭。《捍衛者》里的日軍都是昭五式軍服,也就是日軍1930年之後開始配發的制式軍服。日軍的下一代軍服九八式要到1938年開始配發部隊,所以淞滬會戰時期的日軍肯定是昭五式軍服,其特點就是立領,領章用顏色來區分軍兵種,軍銜是採用和肩膀垂直的縱向肩章。

不過《捍衛者》還是沒能盡善盡美,在軍帽上出了紕漏,日軍都是戴著最著名的軟式戰鬥帽。而昭五式軍服配套的是大蓋帽,鬼子兵最具標誌性的戰鬥帽是九八式軍服的制式軍帽,要到1938年之後才大量出現。或許是日軍戴戰鬥帽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捍衛者》也就未能免俗。

日軍的昭五式軍服立領和肩章,制式軍帽應該是大蓋帽

《捍衛者》中的日軍,軍服是昭五式,但軍帽卻是戰鬥帽,這樣的混搭肯定是錯的

德械師遠沒有想像得那麼強

戴德式盔的除了極少數部隊外,絕大部分都是德式師,這也是中國軍隊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所以當年日軍只要看是戴德式盔的部隊就知道遇上硬茬了,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其實德式師或者說德械師都是後人起的俗你,當時並沒有這樣叫法,正式名稱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調整師」,這是根據軍事委員會1934年12月提出的整軍方案,計劃將全國軍隊分批整編,每期6到10個師,最終到1938年完成組建30個調整師和30個整理師。

調整師是第一步的簡易編製,先成立教導總隊作為標杆部隊;整理師是下一步的加強編製,計劃成立教導師作為整理師的標杆部隊。

但是由於要達到整軍的標準,需要大量的資金採購裝備,所以直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才剛剛完成了60個調整師,而且其中除了教導總隊的編製和裝備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還少了1個衛生隊),其他調整師或多或少都比規定的編製缺少裝備和單位。

就拿《捍衛者》中參加寶山保衛戰的98師292旅583團3營來說,98師是第三批調整師,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時才剛剛開始整編,除了輕武器基本到位,師團隊屬火炮都還沒有開始裝備,和第一批的調整師還有相當距離。

德式師只是後人起的俗稱,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是中國軍隊最精銳的部隊

在影片《捍衛者》中姚子青提到自己一個營有4門迫擊炮、16挺重機槍,按照調整師的編製規定,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迫擊炮排。每個步兵連配備9挺輕機槍(全營共27挺),機槍連則是6挺重機槍,迫擊炮排是6門82毫米迫擊炮。和影片中所說還是有些出入。

按照規定,調整師的每個步兵團編製1個裝備6門20毫米機炮的炮排,每個師編製1個裝備24門75毫米榴彈炮的炮兵營,但實際上在60個調整師中,只有87師和88師編有炮兵營,其他58個師都根本沒有!而第三批的20個師更是連每個步兵團編製里的炮排都沒有!

而日軍每個步兵中隊(相當於連)雖然沒有迫擊炮,卻編有9門擲彈筒;每個步兵大隊(相當於加強營)編有1個裝備3門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小隊;每個步兵聯隊(相當於加強團)編有1個裝備12門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中隊、1個裝備6門37毫米反坦克炮的反坦克炮中隊和1個裝備4門75毫米野炮的野炮中隊;每個常設四單位制挽馬師團編有1個裝備48門75毫米以上口徑的各種火炮的野炮聯隊。

以調整師和日軍常設四單位制挽馬師團相比,兵力是1.3萬人對2.2萬人,步騎槍是約3500支對約6500支,輕機槍是324挺對432挺,重機槍是72挺對144挺,迫擊炮(擲彈筒)是72門對162具;小口徑炮是24門20毫米炮對24門37毫米炮;除了87師和88師編有24門榴彈炮,其他調整師都沒有75毫米火炮,而日軍每個師團則有72門75毫米步兵炮和64門75毫米榴彈炮。

也就是說,在步兵班排這兩級單位,雙方的武器還基本相當,但從連級單位開始,隨著編製單位越大,重武器的差距就越大,尤其是大口徑火炮方面,差距就急劇放大。而且日軍在戰時還常常會臨時加強配屬炮兵單位,那樣火力上的對比就更為懸殊。

調整師的機槍班,在輕武器方面,中日兩軍差距還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調整師還是中國軍隊編製和裝備最好的部隊,其他很多部隊甚至連這個標準都達不到,例如川軍和黔軍一些部隊,師級單位就只有區區幾門60毫米迫擊炮!所以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不得不以人力上的優勢去彌補火力上的劣勢,說白了就是用血肉之軀去和日軍的炮火搏殺。通常情況下,防禦作戰要5:1的兵力優勢,進攻或是野戰更是要10:1的兵力優勢,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淞滬會戰中日軍炮兵陣地,在抗戰期間日軍在炮兵火力上對中國軍隊佔有壓倒性優勢

影片中3營給人印象最深的武器莫過於手榴彈了,這種長柄手榴彈是德制M24手榴彈,當時調整師每名士兵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手榴彈袋內,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手榴彈是最有效的武器,首先手榴彈的距離也就三五十米,這樣的距離能夠有效抵消日軍的炮火優勢,基本上就是近戰了。其次手榴彈投擲沒什麼技術難度,訓練簡單,對於普遍沒有文化的中國軍隊基層士兵來說,這是最容易掌握的武器,一個新兵半天就能熟練掌握。

而且手榴彈製造簡便,也是缺乏現代工業的中國能在戰時不需外援大量生產。因此,在抗戰中,手榴彈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在日軍的戰史中經常可以看到手榴彈戰的記載。

中國士兵投擲手榴彈的歷史照片,他手持的就是M24手榴彈

和真實歷史的差距

《捍衛者》在片頭就說明是根據淞滬會戰中的寶山保衛戰的真實歷史改編,8月23日,日本陸軍的第3、第11師團分別在寶山南面的張華浜和寶山西北的川沙口登陸,中國軍隊之前圍攻駐滬日軍的態勢就此逆轉,轉為抗擊日軍登陸部隊的進攻,戰局也進入了淞滬會戰的第二階段。

淞滬會戰第二階段作戰示意圖

寶山縣城位於吳淞鎮以北,緊鄰長江,有公路與月浦、羅店、劉行、楊行等地相連,而且正處在日軍兩個師團的登陸場之間,對於屏障中國軍隊防線重點的羅店、大場以及割裂日軍兩個師團的聯繫,意義極大。

日軍登陸時寶山守軍只有56師的2個連,在日軍猛攻下被迫撤出寶山縣城。

24日,98師全力反擊,一舉收復獅子林、寶山和吳淞鎮。姚子青率領的98師292旅583團3營也正是在這次反擊中進入了寶山縣城,隨即開始擔負寶山縣城的防禦。

影片中對這一史實也有反映,開始是由8營守備寶山縣城,在危急關頭,姚子青率3營趕到,擊退了日軍進攻,8營的殘部由李大成指揮也併入了3營。

8月底,日軍攻佔羅店、吳淞鎮,準備直趨月浦,但是獅子林、寶山一線的中國軍隊對日軍側背威脅很大,因此日軍便決定先攻佔獅子林、寶山,打通兩個師團之間的聯繫。

9月1日,日軍攻佔獅子林;9月5日,日軍攻佔寶山以南的三官堂,寶山縣城就此成為陷入重圍的孤軍。通常認為守備寶山的姚子青3營有六百人,還稱之為六百壯士,而實際上根據調整師的編製規定,一個滿編的步兵營總兵力為755人,3營此前沒有經過大的作戰,實有兵力應該在700人左右,再加上原來寶山守軍的殘部,很可能要接近800人。

9月5日中午,日軍投入約2個大隊的兵力在飛機、艦炮和坦克掩護下開始猛攻寶山縣城,15時前後,日軍在寶山東北的主攻方向就已經突破了3營的城郊陣地,而且在西門、南門也已經迂迴到了城門附近,因此姚子青只能率部撤入城中。影片中姚子青在城郊出奇制勝,擊退了日軍,整整堅持了兩天,這顯然是藝術加工了。

《捍衛者》的劇照,影片還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

影片中在擊退了日軍進攻後,還出現了一位龔副旅長來到寶山縣城視察,並將姚子青要求增援的請求報告了方旅長,方旅長隨即派出僅有預備隊1個營增援寶山。

98師最早的前身是川軍賴心輝的第22軍,1930年中原大戰後,賴心輝被免去軍長職務,22軍番號被撤消,所轄部隊被改編為新編第11師、暫編第19旅和新編第7師,1931年,新11師被陳誠強行繳械改編,改稱第59師,納入了陳誠土木系。1933年3月,59師在圍剿紅軍時大部被殲,98師就是在59師的殘部基礎上組建的,此時的98師各級軍官基本都是黃埔生,可以算是純正的土木系部隊了。

師長夏楚中、副師長王甲本。下轄第292旅和294旅,其中第294旅旅長方靖,副旅長龔傳文,這和影片中正好吻合,也有一些資料把姚子青所在的583團算到了方靖294旅的麾下,但實際上583團隸屬於292旅,旅長呂國銓,副旅長陳集輝。

增援寶山在歷史上也是事實,98師在接到姚子青的報告後,確實派預備隊587團的1個營緊急馳援——587團是隸屬294旅的,但這個營在增援途中遭到日軍飛機的遲滯轟炸,不但人員傷亡慘重,而且時間也都大受耽擱,最終沒能及時趕到。

姚子青率部退入城中,寶山縣城的城牆是土牆,而且並不高大,對於有重炮和坦克的日軍完全不是什麼障礙,因此無法進行據城防禦,只能依託城內建築進行巷戰。6日天亮後,日軍先以炮火猛轟,並使用了大量硫磺彈,這點影片也真實反映了。隨後日軍沖入城內,姚子青在東門陣亡,激戰至10時左右,寶山陷落。影片中將姚子青的結局描述為在巷戰中犧牲,可能更符合史實。

80年代還殘留的寶山城牆,可以看到並不高大

日軍佔領寶山縣城在城頭歡呼勝利,城牆上的缺口清晰可見

今天原來寶山縣城已經基本荒棄,1996年在寶山區友誼路1號臨江公園內寶山城牆的遺址處。人民政府設立了「姚子青營抗日犧牲處」紀念碑。

姚子青犧牲處的紀念碑

當年國民政府的報道和宣傳以及後來的正史都說3營除二等兵巍建巨一人外,全營其餘人全部壯烈犧牲。在影片《捍衛者》中也安排了姚子青讓自己的傳令兵魏明揚帶著小乞丐突圍。但是日軍戰報和一些軍官的回憶,當時3營有部分人從西門突圍,日軍進行了截擊,並殺害了一些俘虜的官兵。

另外,根據對抗戰史研究有很深造詣的胡博考證,3營的軍官中至少就有上尉營附李貽謨、中尉連附康厚澤、少尉排長鍾漢英和少尉排長楊鏡秋等4人生還,因此3營全員殉國的說法更多地是出於弘揚捨身取義的浩蕩正氣和激勵民心士氣的宣傳考量,這也無可厚非。

至於日軍在寶山保衛戰中的傷亡,大多數資料都語焉不詳,沒有明確的數字,有些則提到日軍僅在巷戰中就有200人陣亡。而根據日軍戰史,在寶山縣城的作戰中,全部陣亡還不到100人,即便損上負傷的,傷亡總數也不過400人左右。

有些人自然會認為日軍肯定是大大縮水了傷亡數字,但是放到整個抗戰時期的中日兩軍的傷亡對比來看,通常防禦作戰要以5:1的兵力優勢,寶山之戰姚子青的3營總共不到800人,卻要抗擊日軍2個大隊近千人的進攻,兵力對比上毫無優勢可言,火力上的劣勢就更加懸殊,又是後援斷絕的孤軍奮戰,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還能取得差不多2:1的傷亡交換比——整個淞滬會戰的雙方傷亡交換比也要接近6:1,所以3營的戰績已經可以說是相當輝煌了。

要知道在整個抗戰中,中國軍隊正是以巨大的犧牲才換來了最後的勝利,犧牲之慘烈完全超過了很多人的想像,哪有像抗戰神劇里那樣隨隨便便就能幹掉成百上千的日軍。

所以說《捍衛者》雖然還有些瑕疵,但卻是近年來少有的不是神劇的抗戰片,單沖這點,就應該支持,更要向那些在抗戰戰場上浴血奮戰,獻出了自己生命和鮮血的捍衛者,敬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跑馬拉松秀恩愛還上了央視,沒想到是「套牌」
馮小剛否認《芳華》撤檔炒作 4次落淚鞠躬致歉
《芳華》票房達6.74億的對賭,馮小剛能贏嗎?
外媒:中國商學院排名提升 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在國內讀MBA
日媒:中國要打一場汽車產業翻身戰,曾犯下兩大失誤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