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怎樣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來自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的思考

怎樣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來自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的思考

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20日上午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開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國內外儒學研究專家出席。開幕式上還舉行了2017年度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授牌儀式,台灣東海大學教授蔡仁厚和武漢大學教授郭齊勇共同獲此殊榮。

本屆世界儒學大會的主題是「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主題下,設有五個分議題:儒家話語下的宗教與信仰;儒家倫理與人類的共同價值;儒家思想與個體價值;禮樂文明與當代社會的價值重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現代路徑。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於2008年舉辦。近年來,世界儒學大會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推動多元世界的和平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怎樣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來自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的思考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等「現代病」困擾著當代人,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心靈的啟迪。

禮樂教化塑造禮儀之邦

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中,禮樂教化成為個人修為提升、社會和諧進步的主要手段,這也成就了數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給世界留下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傳世美譽。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使傳統的禮樂文明系統化,包含了人類的終極關懷,具有生態智慧,提倡道德理性和君子人格。在一定意義上說,禮樂是傳統社會中具有內在約束力的信仰系統,是從社會上層到基層老百姓共同的行為方式。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朱傑人認為,儒學世世代代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規範,造就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禮樂文明有多少現代意義?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富了以後怎麼辦?儒家說「富而後教」,「富而好禮」,主張加強教化、增強教養,反對鋪張浪費、奢靡之風,不能有土豪的心態和做派。在當今公眾關注的社會領域裡,儒家思想對中國依然極具啟示意義。

傳統儒家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是一切價值包括生態價值的源頭。人應該懷有對天地山川的敬畏,將生態系統真正視為人與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園。

年輕一代迫切需要培育對天地的敬畏感,培育對「財富與權力」所忽略的人類世界的敬畏感。

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有關人的教養與人格成長,特別是君子人格養成的智慧,是儒家文明的重要特色。儒家教育的內核是成德之教,用禮樂六藝浸潤身心,以改善政治與風俗,不脫離平凡生活,知行合一、內外合一。

在當代我們建設現代公民社會、培養平民化自由人格的過程中,尤其需要調動儒家的修養身心和涵養性情的文化資源。

在儒家的典籍中,我們不難看到中華民族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系統和人文精神,如對貧弱者的尊重、對刑律制定和審判案件的慎重、由教育公平達到社會公平等,都是極有人性化的制度和主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儒家禮樂文明在社會和國家治理方面,在人的安身立命方面,仍對當今社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創造性轉化讓優秀傳統活起來

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交往關係,以及人自身的身心關係方面,儒家有極其重要的資源。儒家強調推己及人,重視人己關係、人物關係,對當下人際交往和文明對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

儒家的人生觀體現了個人與社會、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其推崇知識的學習和道德的修養,以及「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要求我們既要有較強的知識才能,又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更要有胸懷祖國的遠大目標。

就現代生活而言,在外在法律與內在自律之間,還有很多包含社會公序良俗在內的生活規範。古今社會有差異,但是提高國民的文化程度,協調群體、鄉村、社區、鄰里關係,促成家庭與社會健康、和諧、有序發展,不能沒有新時代的禮儀文化制度、規矩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導向。

要繼承和復興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除了要讓民眾了解傳統文化,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不是要回歸到傳統社會,而是要立足當代,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推動當代社會的發展,是要深深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去吸收優秀基因,為當代實現「再創造」。

本文轉載自「國際儒學聯合會」,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英對照丨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中國人的20種交情,古往今來,人間情誼
朱熹的讀書方法:循序漸進和精於思考
莊子的「游」與「道」
中英對照丨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