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錯誤愛,把孩子推入深淵 1

錯誤愛,把孩子推入深淵 1

錯誤的愛,是一種毀滅性的教育方式

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

它會抑制孩子的成長

甚至會帶領孩子

走進罪惡的深淵

以下這些視頻,

您覺得這些孩子

是不是不好?

不懂事?

您有什麼見解呢?

歡迎跟帖留言、討論

兒童心理專家非比(呂萍)老師

從上面這段視頻中,表面看起來是孩子的錯,其實,孩子憤怒行為背後的需要,家長並沒有注意到,更不能理解,並用錯誤的方式去應對,在這樣的宣傳下,社會也會給這些孩子貼上「問題」標籤,卻不知孩子心裡有多苦,而他們未來的命運又將是多麼的殘酷……

第一個視頻:可能是孩子在對母親說什麼、或者提什麼要求,但是母親卻在跟別人通電話,孩子被嚴重忽視(雖然看起來母親正帶她遊玩),誠然,我們也可以想像成這個孩子等不及母親打完電話再說自己的需要……總之,這是一個不善於表達,還不具備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相應的溝通、控制行為能力的孩子。他用小狗一樣的行為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憤怒、不滿,是讓人同情、心疼的。而她母親不耐煩的做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反而更增加了孩子被忽視、不被理解的憤怒的感受,於事無補,反而雪上加霜。

第二個視頻:在吃飯的時候看手機,男方家長斥責,女方家長餵食,無論是哪一種做法,其目的都是在傳達:「你要聽我的,馬上吃飯。」而不管他手裡在進行的是什麼事情。而我要講的是,對於一個20歲左右,甚至是12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做家長的都該放放手了,如果一個孩子連溫飽都不知道的話,那麼他離開家,出門到外面闖蕩,他還能做什麼呢?一個小夥子,竟然能夠接受媽媽給他喂飯——這樣具有侮辱性的舉動,那他還怎麼成長為男人?!只是他不懂得、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這個憤怒背後的感受是什麼(這需要做覺察訓練和表達訓練),他只是下意識的感到憤怒,恨不得把飯碗砸在地上,可能他的生活中有太多這樣不該對自己有的」弱智溫情「」過度照顧「讓他感到自己的無能和渺小吧。試想,如果有人對小夥子說你跟幼兒園的孩子一樣需要被照顧,這是不是相當於在罵人?

第三個視頻:沒看出來怎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定是一個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善於使用語言交流,反而更願意直接採取行動的孩子。我曾經聽說某著名暢銷書作家出了十幾本教育孩子的書——也就是一邊教育自己的孩子,一邊把自己的觀點和自己與孩子發生的事記錄下來出書,當她賺得名利雙收以後,她的孩子已經成了十幾歲的小夥子,據說在與他人一起時,15分鐘內必有爭端,究其原因,說是因為這位媽媽倡導「男孩子就是用行動表達的。」 我當時聽了非常驚訝!看到這個視頻里的孩子時,不禁想起這個事情。如果人類廢棄了語言,而直接用行動表達?這豈不是倒退了么?!不知道這視頻里的媽媽是不是也看了這位作家媽媽的書,而與她觀點一致,養出了「行動表達」的孩子?!視頻中的媽媽已經難以招架了……

第四、五個視頻:這好像是連續劇,一個幼小的孩子情緒爆發之前沒有得到有效的關照,或者說是家長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覺察和有效的管理,逼其破裂以後,進而產生了錯誤的行為,而家長又不能進行有效的制止,其結果就是幫助孩子形成用暴力別人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憤怒——這樣的結果是什麼?等待這些孩子的又將是什麼?

學齡兒童可以被診斷為品行障礙,18歲以後,就可能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大多數會有犯罪、吸毒等更嚴重的問題出現。而從小形成的行為習慣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不僅僅是行為問題,其背後還有深層的心理機制是否成熟?是否停留在比較早期、原始的心理發育水平上?比如把自己「不好」的部分外投給他人,出了問題都是別人的錯,看起來好像不敢承擔責任,實則是還沒有能力接納自己或者是媽媽都有「好」「壞」兩個部分,我們需要認知到自己的兩極性,能夠接受自己(家長能夠接受孩子)也有不好的部分,不能達到的目的,做不到的事情等……這個部分的心理發展理論上是在出生2個月左右完成的,而這又是非常難以整合的一個發展階段,很容易被阻滯在這裡。關於心理發展階段和水平、功能等每個人不同,要具體分析、結論。

人類的語言發育是有關鍵期的。7、8歲才回到人類社會的狼孩基本喪失了語言發育的機會,而對於這些習慣於用行動來解決問題的兒童青少年,他們缺少的不僅僅是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想法、感受,如何與別人進行談判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使得自己可以理性討論,如何控制行為不過激,如何表達不滿?而這裡面還包含著家長如何聽懂、看懂、心領神會孩子的意思?如何滿足正當的需要?又如何拒絕不當的要求?哪些是正當的、哪些又是不當的要求?如何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面對孩子的情緒,而進行有效、積極地互動?……

當孩子一旦開啟了「可以動手打家長」的詛咒,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很難再回到正途。而這樣的兒童青少年自身也充滿了不安全感,他們既對他人有威脅性,又對自己感到危機重重,難以失衡。看起來外表像只老虎,實際上內在空虛、懦弱,需要憐愛和關懷。

錯誤的愛,錯誤的互動,在孩子的體驗里就是扭曲的、無法言語的虐待,視頻里所有的孩子都明顯有對自己的內在用語言表達不出的能力缺陷…行為衝動…

如果你是父母,你願意培養精神病患者,甚至是罪犯么?

怎麼辦?

怎樣正確的互動?

人是生下來就會自然而然的進行好的互動么?

當然不是。

現代的媽媽會有兩種途徑:

1、看書、看視頻學習。

效果是自己以為懂了,自己以為做對了。但實際上可能還根本沒有找對問題的點。並且,你可能看的那本書本身觀點就是錯的。

2、從上一代傳襲而來。

時代巨變了,你用你媽養你的方式,在這個新時代來養你的孩子,適合么?

3、媽媽、爸爸來學習、成長——一勞永逸。

有些簡單的卻做錯了,可能是因為不懂、無知。

有些複雜的做壞了,可能是因為承襲了家族的傷痕或問題,需要這一代人發現並就此斷絕,才不會在下一代傳承。

夫妻共修,可以互相理解,互相補充,形成彼此好的、愛的客體關係,不僅滋潤了彼此的情感,增進、修復自己早期地、成長經歷中的依戀創傷,更可以共同討論、解決、共建孩子的依戀關係,保障孩子健康、幸福、優秀的成長、成才。

四年【第10場】丨非比依戀(安全感)工作坊開招!你準備好了么?

10月,深圳 11月北京、上海

教你練覺察,怎樣與孩子互動找方向、給方法,如何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成長經歷中發生了什麼還在影響現在的生活?而現在的問題又如何解決?

5天,教你自己解決依戀安全感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專刊 的精彩文章:

TAG:兒童心理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