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燒不盡」博物館 Museum at Prairiefire/Verner Johnson

「燒不盡」博物館 Museum at Prairiefire/Verner Johnson

Sam Fentress

Sam Fentress

位於堪薩斯( Kansas )歐弗蘭帕克(Overland Park)的博物館建築-—— Museum at Prairiefire 述說著該地區源於堪薩斯的受控大草原燃燒傳統的豐富故事。房地產開發商-—— Merrill Companies 聯繫上了傑出博物館建築師及規劃師– Verner Johnson,讓其協助設計一座契合周圍景觀的建築。該項目的主創建築師 Jonathan Kharfen 考察過那裡的景觀及其特點後,提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去創造一座看起來如同田野中熾盛火焰的建築。

據 Jonathan 所說,設計帶出了一種諷刺意味。「去喚起火災的意象並不是建築的傳統任務,而且事實正好相反 。」在此,我們所面對的難題是如何捕捉到火焰向上和膨脹的運動,並為由沒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建築增添生氣。應對辦法是採用多種顏色的炫彩不鏽鋼磚,再配合使用新穎的變色玻璃。這些產品與作為布景的石材體量結合起來,使建築耐久、靈活,色彩永恆、生動。

Sam Fentress

變色玻璃( Dichroic glass )是由 Goldray Glass(建築裝飾玻璃生產商)的研發團隊與 3M 聯手創造的。Goldray Glass 通過將 3M 出產的優質等級高分子膜( polymer film )夾在兩片或多片玻璃之間,創造出一款能夠通過透射光和反射光展現出不同燦爛色彩的產品。冷暖色調皆有,變色夾層玻璃可以融入到任何設計概念中,作為點綴或焦點。

Sam Fentress

西立面圖

為了真正捕捉到火的精髓,該設計用上了 Millennium Tiles 的 LIC(Light Interferance Colour) 不鏽鋼面板,與變色玻璃有著互補作用。這兩種材料轉換光線以及變色的特性都模擬了火獨特的特性。當光線從早到晚不斷變化時,建築物的顏色也會如同火光在閃爍一般推移、舞動。

Sam Fentress

大廳左右兩個側翼的外牆,採用了由當地開採的石灰石切成薄片的面板,而在主樓梯上採用了猶他紅砂岩( Utah sandstone )。Verner Johnson說:兩個側翼都覆上了那些外牆面料,女兒牆沿著地形線高低起伏 ,令人自然聯想到大草原上那些彎彎曲曲、天然雕琢的丘陵。分層的色彩形成了一塊漸變色譜,從底部較深的「燒焦」石材,到女兒牆上那近乎白色的石材。石材顏色混合在不同高度的分區上,以達至漸變效果。

Sam Fentress

室內空間從臨街一側打通,直達濕地方向的一端。在大廳里,火的形狀形成了有趣的體量空間和尺度變化,創造出無數可供探索的片刻。為了營造火焰光環的效果,「火焰線」 ( lines of fire )的牆壁設計盡量輕薄。管柱之間狹窄的間隔為25英寸,鼓勵人們站在它們之間。由於沒有明顯外露的結構,大廳似乎漂浮於半空,圍繞角落擴展,生龍活虎地把訪客「吞噬」進去。

Museum at Prairiefire 博物館是一個區域公民中心。它讓渴求更廣泛文化與科學體驗的群眾,得以一覽從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運輸過來的、具教育性的世界級巡迴展品。

Sam Fentress

一層平面圖 B

一層平面圖 A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A

細部圖

細部圖

立面圖

立面圖

細部圖

分析圖

分析圖

建築師:Verner Johnson

地址:美國,歐弗蘭帕克

主創建築師:Jonathan kharfen

建築面積:41000.0 平方英尺

項目年份:2014

攝影師:Sam Fentress

委託方:MC Prairiefire LLC c/o Merrill Companies

總承包商:McCown Gordon

鑲窗玻璃承包商:Jim Plunkett Inc.

砌石工程:D&D Masonry

預算:$17.1M

編輯:韓爽 黃馨儀;翻譯:禤梓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chDaily 的精彩文章:

木造巴別塔!Triptyque 公布巴西木材全覆蓋的高層建築方案
Oyler Wu 「The Exchange」展亭,線條感直逼解構主義大師藍天組
還在看teamlab?扎哈事務所在巴洛克皇宮的燈光秀震撼你的眼鼻耳嘴
醫療中心?藝術中心?/CannonDesign+NEUF architects
長江後浪推前浪,Heatherwick 新作的極致混凝土藝術震驚粗野主義

TAG:Arch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