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口水戰之五:為什麼沿海省份多雙子星,而內陸省份往往一枝獨秀

城市口水戰之五:為什麼沿海省份多雙子星,而內陸省份往往一枝獨秀

東部沿海省份「雙子星」的形成主要是依賴港口運輸優勢、政策優勢和地理優勢,一般形式是省會城市沒有這樣的優勢,而某個非省會城市有這樣的優勢,於是那個具有比較優勢的非省會城市依賴這些優勢迅速崛起。與之相對應的是,中西部省份的大多數非省會城市則沒有這樣的優勢,從而導致中西部省份一城獨大的現象。

作者:戴顯天(央觀智庫研究員、區域經濟骨灰級愛好者),

張晨陽(區域經濟骨灰級愛好者)

最近幾年,隨著武漢、成都、重慶、鄭州、長沙等城市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城市開始在各大榜單中嶄露頭角,成為排行榜中的常客。但是,撇開這些省會或者直轄市,其餘中西部城市在榜單上基本難覓蹤跡。甚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很難脫口而出哪座城市是該省第二大城市或者經濟第二強市。

與之相對應的是,沿海省份往往是雙子星或者三足鼎立,甚至是群星璀璨,強者如雲的格局,省會城市首位度可謂非常之低。你可以很輕而易舉的舉出該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或者經濟第二強市,經濟第三強市。有個別非省會城市的光芒及實力,往往與省會城市是勢均力敵的,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典型的如青島、深圳、廈門等等。

目前中西部非省會、非直轄市城市中,2017年上半年GDP排名最高的為鄂爾多斯,僅排名全國第45名。眾所周知的是,鄂爾多斯是一座躺在「羊煤土氣」等礦產資源上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僅僅是GDP很強,城市規模、交通設施、高等教育、醫療、商業、文化等等其他領域和首府呼和浩特遠不能相比,也比內蒙古第一大城市包頭要弱,其發展深受國際國內能源價格的波動影響,容易大起大落。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每每與人聊起沿海省份與內陸省份的城市格局時,必有同儕吐槽具有內陸省份特色的一城獨大現象,而沿海省份則往往是雙子星。故而,在交流區域與城市經濟發展的論壇上,每當內陸省份的朋友在為家鄉省會崛起而「沾沾自喜」之時,沿海地區小夥伴也總會冷不丁的吐槽 「內陸省會『吸血鬼』,沒什麼了不起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有意思的話題,回顧歷史,探討其形成原因,提出規劃建議。

一、盤點中國各省的第二大城市與省域副中心城市

先來看現在廣為人知的中國城市夜晚燈光圖,圖中的比較亮的城市基本上都被筆者用紅線圈出來,並標明了名稱(不含台灣省)。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東部省份往往發展較為均衡,表現為圖中星星點點的亮點;而中西部地區往往單點獨量,或者亮度遠遠遜色於省會。這圖給我們的信息依舊是,中西部省份的第二大城市或者第二大經濟中心很難一下子想起。

為此,下面我們不妨再來做個簡單的小測試(如果讀者能快速做出,說明您對經濟地理很了解了),填出該省的第二大城市,其中東部發達沿海省份已經給出,只需要填中西部省份即可。以下哪個城市是該省第二大城市:

表1:該省第二大小測試

圖1:中國城市夜晚燈光圖

製圖:戴顯天

表2:該省第二大城市小測試答案

答案看完了,我們需要說明的是,所有的省份都存在著第二大城市,或者第二經濟強市,但是這不意味著這些省份的第二大市或者第二經濟強市就一定很強,或者說是雙子星的格局,對於中西部省份而言,更可能存在的是第二大城市或者經濟第二強市與省會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即所謂的一城獨大。

與第二大城市相關的,還有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說法。與城市大小純粹按照人口數量與建成區規模排名不同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是一種政治考量和平衡區域發展的需要,促進該省較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具有超出自身轄區的經濟輻射力,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且距離省會城市150公里以上、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發展重任的大城市。該概念最早是湖北省社科院學者秦尊文於2001年提出的,目的是在湖北省的局部地區承擔經濟發展核心帶動作用。他提出由於湖北人多地廣、地域上東窄西寬,而省會武漢又偏於鄂東,客觀上需要在鄂西確立一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省會武漢的「二傳手」,其中襄陽和宜昌可以承擔這樣的職能。此建議2002年7月得到湖北省委的批示和肯定。2003年8月,國務院批准了《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該《規劃》明確將宜昌、襄陽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後湖北省不斷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

很快,湖北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路和做法,在全國產生一定的影響,許多省份紛紛跟進。目前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江西省、安徽省、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海南省、貴州省、山西省等等省市區都提出了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說法。從表4我們可以得知,除了距離省會太近的城市,基本上多數省份第二大城市,都納入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因此兩個概念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表4: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各省市區的前幾大城市的實力差距

上面筆者只是總結了下各省市區的第二大城市與省域副中心城市,但是並不知道其實際數據差距如何,因此筆者在這裡給出其他城市與省會城市的具體對比數據以供參考。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行政區划上的市和經濟、地理概念上的城市並完全是一回事,在比較城市之間的城市規模、經濟實力、集聚程度,拿全市域口徑並十分不合理,雖然全市域的GDP與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政上這個市可以管轄與調配的資源,但是畢竟不是城市本身,行政區劃少的城市經常吃虧(例如廈門、中山、珠海、鄂州、嘉峪關、萊蕪這種面積狹小、沒有轄縣的市),因此更科學做法直接是拿主城區去比較,但又考慮到根本沒有這樣的統計數據,因此我們選擇市轄區數據進行替換。這也是為什麼重慶這樣的直轄市會出現萬州、涪陵這樣的城市的原因,也是重慶提出要把萬州建設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緣由之一。另外由於2016年數據缺失較多,表5的數據以2015年為主,因此對於2015年底還沒有撤縣設區、撤市設區的那些行政區劃不納入本文的統計,只統計2015年底前算作市轄區的數據。

在補充說明了以上這兩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筆者整理的數據表5,表5給出了除西藏、港澳台和京津滬之外27個省市區的前幾大主要城市。在東部沿海的幾個省份,我們看到深圳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廣州的96.70%與84.28%,蘇州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南京的76.69%與66.63%,寧波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杭州的55.92%與49.94%,廈門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福州的122.50%與195.80%,大連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瀋陽的59.95%與57.54%,青島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濟南的131.06%和105.76%,唐山的GDP與人口分別佔到石家莊的108.79%和75.06%,以上這些都是發達的沿海城市,觀察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明確得知,幾乎所有的省內非省會第一城的GDP與人口都達到了省會城市的一半以上,個別城市甚至還超過了省會,因此前述所說的沿海省份存在「雙子星」的現象得到了證實。

但是觀察中西部省份(含東北)和較落後的沿海省份(廣西、海南),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廣西的柳州、黑龍江的大慶、河南的洛陽、內蒙古的包頭、貴陽的遵義,大多數城市的GDP和人口數據與省會的比值都沒有超過一半。其中洛陽(71.19%)、遵義(50.49%)僅人口過半,GDP和人口佔比很低(洛陽32.43%、遵義25.86%),只有柳州和包頭與省會有的一拼,尤其是包頭,GDP與人口相當於呼市的145.05%和112.99%,而柳州也達到了南寧的66.57%與62.36%。因此我們前述網友吐槽的內陸省份普遍一城獨大在此處得到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表5:全國各省市區主要城市市轄區2015年GDP與人口數據

註:大同市為2014年人口、宜昌為2011年人口、長沙為2016年人口、合肥為2014年人口、柳州為2013年人口、遵義為2013年人口、遵義為2013年人口,蘭州、天水、武威皆為2016年人口,西寧為2013年人口、格爾木為2010年人口,石河子為2013年人口、克拉瑪依為2016年人口、喀什為2012年人口

三、對沿海多「雙子星」,而內陸多一城獨大的解讀

為什麼會形成沿海多「雙子星」,而內陸多一城獨大的格局呢?這要從城市發展的因素來說起。以省會為代表的城市,由於在政治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可以依賴行政權力調配省內的各種資源,與此同時圍繞行政權力而派生的相關產業、資源自然也會在省會城市集聚,因此省會城市天生就具有強大的發展能力。觀察中國的省會城市發展史,可以得知,當一個自身條件不突出的城市一旦失去省會光環,很快就衰弱了,相反,任何一個城市在獲得省會頭銜之後,就會迅速崛起。合肥、石家莊、鄭州、哈爾濱、長春等都是因獲得省會地位而快速崛起的城市,而開封、安慶、桂林、吉林、齊齊哈爾、保定都是失去省會地位而快速衰弱的城市。

那麼問題來了,沿海地區的那麼多非省會強市是如何形成的?筆者認為,沿海的非省會城市崛起普遍是在近代進入海洋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才會大規模產生的,而且與交通運輸關係密切。事實上古代少數幾個實力強勁的非政治中心城市如蘇州、泉州、揚州都與便利的交通有關,蘇州、揚州都是位於京杭大運河沿岸,且附近農業、手工業發達,人口眾多,而泉州是少有的主要依靠海外貿易崛起的非政治中心城市。

觀察現在強勢的沿海非省會城市會發現,大多數都是這種格局:省會是非港口城市,另外一個城市是港口城市這樣的組合;強勢的非省會城市往往有一種省會城市沒有的優勢。

具體來說,遼寧的瀋陽是內陸城市,大連是港口城市;河北的石家莊是內陸城市,唐山是港口城市;山東的濟南是內陸城市,青島是港口城市;江蘇的南京是內陸城市,蘇州是江蘇最靠近靠近上海港的城市(事實上今天蘇州港已經是吞吐量全國第三大港口,超過了傳統的天津、青島、廣州、大連等海港);浙江的杭州是內陸城市(或者說是偽沿海城市),寧波是港口城市;只有福州、廈門和廣州、深圳是雙港口的格局。港口存在的意味著,在發展工業和對外貿易之時,這些城市獲得了最低的運輸成本與溝通海外的便捷通道,因此獲得了那些內陸省會城市所不具有的一些競爭優勢。

而對於雙港口格局的福建與廣東來說,也是有其他因素在促成這些非省會城市崛起的。例如深圳和廈門都是改革開放最早的一批城市,設立了經濟特區。其中深圳靠近當時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香港,在香港進行產業轉移之時,深圳成了香港資本、技術、管理經驗最大輸出地,獲得了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對於廈門而言,近代的五口通商、眾多的海外僑胞、經濟特區、閩南與台灣、東南亞的特殊關係、便利的港口運輸、閩南發達的民營經濟等等,這些都成了廈門崛起的重要資本。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蘇州和唐山都有自己的港口,但是其早期崛起並不是依賴自己的港口,而是有其他原因。例如,蘇州的太倉港到1992年才開發起來,在長江12.5米深水航道開挖之前,蘇州的港口充其量也就是給上海港打下手的;同樣,唐山港也是1988年才開港的,在此之前,蘇州和唐山早就崛起了。前面曾經說過,蘇州古代依託江南的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和便利大運河,在古代就是重要的大城市,但是改革開之後的那一次崛起,則是很大程度依仗了靠近上海的地理優勢。在中央決定開發浦東以後,蘇州抓住了外資大舉進入上海的機會和臨近上海港的優勢,大力發展了外向型加工製造業;與此同時,利用上海進行產業轉型的機會,吸納了大量上海遷出來的工業企業;此外,在90年代,李光耀考察江蘇時,蘇州從無錫手中硬是奪得了中新合作的機會,建起了蘇州工業園……在多方的作用下,蘇州成長為全國最牛的地級市。而唐山的崛起,始於清末的洋務運動,當時李鴻章指定唐廷樞主持開平煤礦的開採工作,而後隨著煤礦的發展,人口增多,商賈繁盛,唐山逐漸崛起重要工礦業城市。在新中國建立以後的計劃經濟時代,唐山憑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石,被建設為重要的鋼鐵、煤炭化工、電力、建材城市,時至今日這些產業也還是唐山的支柱產業。在唐山港開發以後,港口又成了唐山發展的重要依託,北京遷出的眾多工業企業中,不少遷到了唐山的港口區域,例如,首鋼搬遷到曹妃甸,使其經濟發展有了更多依託。

反觀內陸的非省會城市,既沒有港口依託,也沒有優惠的政策條件,自身自然條件還不突出,因此多數資質平平的非省會根本很難與省會城市去競爭,更別提與省會城市分庭抗禮了。事實上,唯一一個在經濟總量和人口都超越超越省會的包頭是一個特例,建國初包頭髮現了大量的優質鐵礦石,還有稀有的稀土、鈮等資源,其中包頭的白雲鄂博稀土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60%和全國的90%以上,鈮的儲量僅次於巴西,佔世界第二位。因此在50年代,蘇聯援建中國之時,中央選中了包頭為國家重點工業基地,把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的5項(即包鋼和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廠以及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安排在包頭。因此很快,包頭就在中央的大量投資下,從一個古代西口的小村莊崛起為重要的鋼鐵城市,集聚了大量人口。與之類似,大慶的崛起也是因為發現了是石油資源,依託當年國內最大的油田開發建設起了大慶市。

事實上,部分中西部省會城市在省內佔比不高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省會確立的時間比較短。例如上述包頭比呼和浩特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呼和浩特定位為內蒙古首府的時間較短,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形成自己的絕對優勢。歷史上的內蒙古轄區非常不穩定,幾經變化,其首府也幾經變更,從烏蘭浩特,到張家口,再到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從1954年成為首府至今也才60多年,相比於許多省會而言都很短暫。同樣差距不大的柳州與南寧也是這樣的問題,柳州一直是重要的工業城市,而廣西的首府(省會)之前一直是桂林,直到民國才被白崇禧遷到南寧。同樣,鄭州與洛陽的關係也是如此,洛陽曾為千年古都,又是建國後大量投資支持的工業城市,是河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而鄭州是在1954年之後才成為省會城市的,在這之前一直是開封,直到現在,河南大學還位於開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者相信這些省會也會在省內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積聚更多的能量。

與之相對應的是,那些歷史悠久的中西部省會,例如成都、武漢、西安、昆明、長沙等這些城市,則經濟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都是超級的高,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集聚度不斷提高,終成當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一方巨無霸。

四、從東部發展經驗來看,如何推動中西部省份的「副中心」崛起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案例,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東部沿海省份「雙子星」的形成主要是依賴港口運輸優勢、政策優勢和地理優勢,一般形式是省會城市沒有這樣的優勢,而某個非省會城市有這樣的優勢,於是那個具有比較優勢的非省會城市依賴這些優勢迅速崛起。與之相對應的是,中西部省份的大多數非省會城市則沒有這樣的優勢,從而導致中西部省份一城獨大的現象。

那麼,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如果想要防止該省省會一城獨大,我們應該集中資源去建設那些有潛力的非省會城市,筆者思考了一下,認為可以做出以下嘗試:

首先,扶持大型河流沿岸的城市發展,尤其是長江沿岸城市的發展。長江是一個很好的依託,對於許多長江沿岸的城市而言,長江意味著可以通過水運獲得巨大的成本優勢,在長江沿岸布局大量成本敏感型企業,是獲取比較優勢的重要手段。據報道,目前長江的貨運量已經相當於全國鐵路的70%,隨著長江航道挖深工程的推進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預計未來還將繼續大幅增長。而且國家正在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未來長江沿岸將掀起新一輪發展高潮。據測算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

這些地區中除了江浙滬經濟相對發達之外,其餘省份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開發。隨著我國成長為全球第二,乃至不久將來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內需市場將會越來越重要。如果說三四十年前,中國沿海城市因與世界市場的距離近而獲益良多的話,那麼隨著中國自己經濟體量的長大,長江沿岸的內需市場必然將迎來迸發。而長江航道就是一個溝通彼此的高速公路,長江沿岸的港口城市也將通過相互之間的經貿往來受益匪淺。

當然其他大型河流沿岸的城市也是如此。因此,筆者建議扶持安徽的蕪湖、安慶,江西的九江,湖南的岳陽,湖北的荊州、宜昌,重慶的萬州、涪陵,加速布局臨港型的工業企業,輔之以鐵路運輸的建設,使之獲得成本競爭上的優勢,成為新的地區增長極。

其次,對於有出海口的廣西,筆者建議合併北部灣三市,集中力量建設一個港口城市,避免重複競爭,借鑒寧波、廈門、青島、煙台等沿發達城市的經驗,布局大量的臨港工業,出口加工業以及面向東南亞的貿易企業,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未來東南亞地區的基建需求增長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同時輔之以大量的客貨兩用鐵路,使之成為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重要的出海口,提高北部灣港口的輻射能力。

再次,對於許多沒有大型河流,又不靠海的省份,則需要依託鐵路、公路的建設,提高其交通的便利性。即便是因礦產、能源興起的城市,也可以這麼做,在交通便利性提升以後,可以推動其他產業的興起。例如,既沒有大型河流,又不靠海,也沒有優惠政策的徐州,最近幾年迅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徐州的鐵路樞紐地位。

再者,給予優惠措施非常的重要,在眾多的沿海發達城市之中,即使不是經濟特區的那些城市,也曾經得到過非常多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措施。例如,外資企業的稅收減免,降低土地租金,減免城市建設費用等等。總之,對於想要扶持的區域中心城市,政策優惠是必須的。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未來的發展中,人才和科技的貢獻將會越來越大,給需要重點扶持的非省會城市布局大量高教資源、科研院所是幫助其崛起的重要手段。例如,四川的綿陽,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大力實施「三線建設」,綿陽聚集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其他寶貴的「三線」企業,為當下綿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行觀察 的精彩文章:

央行昨日開展3000億逆回購操作
那個寫了銀行3.0的作者在新書中說,未來是增強時代!
結構性流動性短缺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
歐央行管委會委員:評估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中國應推動虛擬貨幣的全球監管協同

TAG:央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