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定窯白瓷印花花鳥紋盤-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金定窯白瓷印花花鳥紋盤-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此盤的外形與花紋都類似於唐宋時期金屬器皿式樣,採用模具印花工藝,各樣紋飾均清晰精細。口沿部位後加的銀質扣口,是為了避免定窯製品使用覆燒技術造成產品口沿部位無釉的不足,也有美觀和保護的功用。金代定窯大量生產這種風格的印花白瓷,在同時期南宋的宮廷遺址遺迹中也有不少出土。

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定窯窯址位於河北曲陽澗磁村。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徵,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唐代定窯白瓷大多與當時邢窯白瓷相似,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

考古挖掘出個時代的特色器物和窯具,提供可靠的分期資料,器物諸如:中晚唐注壺、五代的三彩香爐、北宋早期的白釉刻花方盒、貼花五足香爐、北宋晚期的黑釉醬彩碗、金代的白釉劃花大缽、元代的白地黑花長命富貴紋碗,出土窯具諸如:晚唐五代地層中多出現三葉形、三叉型支釘、漏斗形匣缽;北宋早中期則以漏斗形匣缽為大宗,亦有三葉形支釘出現;北宋晚期地層窯具種類更為豐富,匣缽以漏斗型與直壁匣缽為主、也有大型簡形匣缽,同時有大量碗形、盤形支圈出現;金代地層中以環型支圈為大宗,伴有較單純的大型簡形匣缽。

定瓷胎色潔白,胎體堅薄,胎質細膩,不太透明,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面瑩潤如玉,釉色被形容為象牙白。

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窯白瓷,定窯白瓷受邢窯影響甚鉅,因瓷器是在還原焰中燒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當時的燒造技法為仰燒,外壁滿釉,底足無釉;至北宋中期後,因宋代定窯改用煤作燃料,於氧化焰中燒成,釉色中含微量鐵元素三氧化二鐵,釉色轉為白中泛黃,呈所謂象牙白,又因當時燒造技術轉變為覆燒,致器物芒口無釉,外壁及底足滿釉;直至元代,定窯白瓷的胎質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潤。

晚唐五代時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蓋力,使得刻劃的線條不易看清;隨著刻花裝飾的發展,白釉也進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層也較早期薄,可清處的顯現胎體上刻劃的紋飾。

此外,定窯白瓷上的「淚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淚痕多見於盤、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勻,很多積釉的形狀似淚痕,亦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