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靜讀」第95期:李賀·《馬詩》

「靜讀」第95期:李賀·《馬詩》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是中唐時期一個難得的天才型詩人,他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早年就有詩名,《新唐書·李賀傳》記載,他七歲的時就能寫出漂亮的辭章,當時的名流韓愈、皇甫湜聽說之後,並不相信,就親自到李賀家中拜訪,讓李賀當場賦詩,李賀提筆就寫,寫出來的詩歌就像預先構思過的一樣,韓愈二人見了之後,大為吃驚,嘖嘖稱讚,從此之後,李賀就聲名遠播了。

李賀為人纖瘦,讀書作詩都很用功,唐代的時候就流傳有他騎驢覓詩的故事,李商隱作的《李長吉小傳》記載,說他每天早上,太陽一出,就帶著一個男僕出門,騎著一頭瘦驢,背著一個古舊的錦囊,想到好句子就記下來,投到錦囊中,到晚上回來的時候,一首好詩就寫成了。

可是因為他的父親名字叫作李晉肅,晉肅和進士讀音相近,因為要避父親的諱,他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古代社會為了顯示尊嚴,規定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君主或者長輩的名字,所以,和李賀競爭的人就說,既然他的父親名叫晉肅,那麼李賀就不能參加進士的考試,否則就是不孝。

為此韓愈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章為他辯解,說,父親名字叫晉肅,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了,如果父親名字起了個「仁」字的話,就是仁義的仁,那麼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真是豈有此理!但最終李賀也沒有去參加科舉考試。27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因而,終其一生,李賀都落拓失意,猶如一顆詩壇的巨星,過早地隕落了。

李賀雖然為人瘦削,但和當時的很多讀書人一樣,他胸懷大志,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希望能夠青史留名。可是現實的不幸遭遇,使得他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只能將自己的滿腔抱負寫在詩里,化作一篇篇滿是愁苦的詩作。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李賀留下的二百多首詩,大多是抒發他人生的遠大理想,和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這首《馬詩》也是這樣。

李賀的《馬詩》總共23首,這組詩歌寫的對象雖然是馬,卻是用馬來比人,詩歌中的馬的形象,實際上是詩人形象的化身。這首「大漠沙如雪」,作為其中的第5首,也是這樣,字面上寫的是馬,但主題卻是寫詩人內心的宏偉抱負,希望自己能夠馳騁疆場,建立豐功偉績。

因為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考試從某種程度上說,制度還不是太健全,一次考試錄取的人數非常少,所以許多詩人希望到邊疆從軍,走「封侯取一戰」(王昌齡)的捷徑,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岑參、高適、王昌齡等人都有過到邊疆從軍的經歷。

況且李賀因為父親的名字問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所以更是希望通過到邊疆從軍,來謀取功名,所以詩人在詩歌的頭兩句就描繪了一幅奇麗的邊關風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黃沙萬里,在月光的映射下,就像是覆蓋上了一層白雪,而一輪彎月斜掛天空,也映照著燕然山。

這裡的燕山,有人直接解釋為今天河北境內的燕山,這是不對的,應該是燕然山,就是今天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東漢大將竇憲追擊來犯的匈奴,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到燕然山刻石紀功,凱旋而歸。李賀這裡應該用的是這個典故。

有了以上兩句的環境描寫,詩歌的後兩句就直接寫馬:「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意思是說,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名貴的鞍具,在清秋時節的疆場上任意馳騁?這裡表面上是說馬,實際上是說人,言外之意是,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被當今的君主所賞識、重用,從而建立不朽的功業呢?

這也正是李賀的理想所在,他在《南園》詩中更是直接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抱負:「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整首詩的最大特點是通篇用比興,把沙漠比作是雪、把月亮比作是鉤,是明喻,同時是比中有興;而把自己比作是那戴著金絡腦的駿馬,任意馳騁邊塞,也是比興的一種體現。

「靜讀古詩文」原創出品

您的轉發和點贊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哦!

歡迎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讀古詩文 的精彩文章:

「靜讀」第95期: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靜讀」第93期:溫庭筠·《商山早行》
「靜讀」第91期:趙嘏·《長安秋望》
「靜讀」第79期:李商隱·《瑤池》

TAG:靜讀古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