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大選:默克爾勝利背後苦不堪言,「牙買加聯盟」危機重重

德國大選:默克爾勝利背後苦不堪言,「牙買加聯盟」危機重重

聚焦德國大選

歐洲大選年的「壓軸戲」——德國聯邦議會選舉落幕。25日凌晨出爐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獲得32.9%的選票,保持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地位。這意味著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將迎來她的第四個任期。

(圖片來自網路)

今日德國大選這出大戲終於落幕,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取得勝利,默克爾成功三度連任。聯盟黨獲得了32.9%的議會席位,社民黨(SPD)獲得了20.5%的議會席位,值得矚目的是極右翼黨(AfD)獲得了12.6%的席位,成為了議會內第三大黨。左翼黨(Die Linke)獲得9.2%席位,綠黨(Grüne)獲得8.9%席位,自由民主黨(FDP)獲得10.7%席位。

雖然選舉已經落幕,但從選民的支持率上可以看出,聯盟黨和社民黨都大為失意。這場勝利並不符合默克爾和聯盟黨的預期。此次大選,是聯盟黨在默克爾領導十二年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也是聯盟黨在戰後70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這很可能是她決定向難民敞開國門的結果。

而舒爾茨領導的社民黨原本被一度看好。今年3月,舒爾茨以百分之百的得票率當選黨主席,可「舒爾茨旋風」沒刮多久,支持者們就「粉轉路」。打著社會公平」旗號,社民黨的選民基礎大都是和工會聯繫密切的工薪階層,這樣的理念不斷地吸引著希望進一步提升社會地位的新興中產階級。但工薪階層、即所謂「被僱傭者」原本是社民黨的支持者,他們也漸漸不認同社民黨的政策,認為沒有代表他們的利益,於是不再把選票投給社民黨。最終僅為20%的得票率是該黨二戰後得票的最低水平。

而今次大選最大的贏家,明顯不是聯盟黨,也不是社民黨,而是「德國另類選擇黨」(AfD)

選舉結束後,聯盟黨和另類選擇黨的支持者在歡呼。(圖片來自網路)

在德國首都柏林,多處場所掛滿了白色與藍色的氣球,反移民、反歐盟政黨「另類選擇黨」的支持者歡呼不絕。另類選擇黨不單止首度晉身德國聯邦議會,更一舉獲得13.5%選票,成為議會內第三大黨。

在此次選舉中當選為議員的"另類選擇黨"領袖高蘭德,志氣昂揚地向支持者表示,該黨將會「狙擊」默克爾,「奪回我們的國家與人民!」( "Wir werden Frau Merkel oder wen auch immer jagen.")

默克爾大旗為何屹立不倒?

(圖片來自: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從2005年率聯盟黨首度參選一戰成名,到之後2009、2013,直至今天2017大選,默克爾從未失過手,已保持四連勝的紀錄。第四任期屆滿後,默克爾將以16年的超長「待機」傲視前總理阿登納和科爾。不僅在德國國內的縱向對比中不輸前賢,與全球別國的橫向對比也同樣勝人一籌。自2005年至今,世界已歷經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一連串「災難」,洶湧的民粹勢力席捲西方多國,美英飛出「黑天鵝」,荷蘭、奧地利、法國的建制派政客則在生死一線的掙扎中守住陣地。在德國,儘管極右政黨也顯露鋒芒,但其目前仍不足以撼動默克爾的泰山地位。以致今年的德國大選被評論為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選舉」。當西方世界動蕩不安時,德國卻以超級穩定自成一道風景線。

儘管默克爾在前幾個任期內並無大手筆之作,也被吐槽缺乏遠見、沒有魄力、被動應對(社民黨領導人舒爾茨就諷刺默克爾給德國人「唱催眠曲」),但是,總體來說,默克爾對德國還是治理有方,比如失業率降至史上最低,財政盈餘達到兩德統一以來最高水平,「默克爾的連任反映選民認可默克爾的政績,同時,在一個不確定的大環境下,德國民眾的心態普遍求穩、不求變。」

正如基民盟打出的競選口號「為了一個我們願意生活其中並且幸福舒適生活的德國」,一語戳中選民的心。「對德國人來說,全球政治風雨飄搖,默克爾卻代表了力量和穩定。」英國廣播公司(BBC)稱。

而默克爾的政治地位能夠如此穩固的原因,在中國前駐奧地利大使楊成緒看來,這與默克爾本人的處事風格密切相關。默克爾做事有幾個特點:

一、謹慎冷靜,不急躁。在遇到問題時,不會輕率決策,而是聽取各方意見後達成折中方案。

二、具有一慣性,一旦決定後不會輕易更改。比如接收難民,即便在國內受到壓力後作出調整,但是默克爾仍堅持向難民開放大門。

三、穩健保守,喜歡循序漸進。比如在解決歐債危機時,她反對操之過急發行歐洲債券,強調必須先進行改革。

四、默克爾來自東德的特殊身份。她對東德的經濟問題有切身感受,對東西德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也有對比了解,這便於她在後來執政中協調處理德國內部的問題。

熱議:「牙買加聯盟」或成現實?

儘管大選結果已出,各黨派在議會中所得席位已定,但聯盟黨將與誰聯合執政仍是懸而未決。在德國若想作為執政黨,則必須在議會中所佔席位超過50%

除了前文中已經提到過的聯盟黨,和社民黨以外,議會第三大黨另類選擇黨(AfD):全名為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得名於默克爾常說的「沒有其他選擇」(alternativlos),也就是說他們想告訴民眾:「當你們沒有選擇的時候,考慮考慮我們吧!」。這個黨派根植於右翼民粹主義,反對歐洲一體化,反對接收難民,尤其得到低收入住戶的支持,在難民危機爆發以來,其黨勢力不斷抬頭。它是當時唯一熱烈慶祝川普獲勝和英國脫歐的黨派。正如它的名字,AfD確實得到了很多2013年選擇棄票的選民的心。

另類選擇黨的標誌。(圖片來自:Querdenken.TV)

支持率排名第四(10.7%)的是自由民主黨(FDP): 默克爾第二屆任期時的聯盟黨,在2013年以5%之差無緣再次聯盟。他們提倡減稅,維持德國及歐盟金融穩定

排在第五(9.2%)的是左翼黨(Die Linke):源自東德時期的德國統一社會黨,謀求民主社會主義, 希望提高國家最低薪金,反對海外軍事行動,反對解散北約組織

最後一個躋身聯邦議會的是綠黨(Grüne)(8.9%):該黨派成員可能是聯盟黨的決定者,由高學歷和城市人口組成。關注環境,稅收及社會政策

根據規則,聯盟黨必須選擇別的黨派來一起攜手執政。所以默克爾的當務之急,是尋找盟友組建聯合政府。很明顯,"另類選擇黨"絕不在其考慮之列。而社民黨已經明確表示想要做反對黨,所以聯盟黨和社民黨聯手的可能微乎其微。

而目前德媒呼聲很高的猜測則是所謂「牙買加聯盟」,也就是聯盟黨+自由民主黨+綠黨這個結盟組合。由於黑色為保守主義的聯盟黨的代表色,黃色則為自由主義的自民黨代表色,而綠色為綠黨的代表色。這三個顏色的組合恰好與牙買加國旗顏色相同,所以德國媒體戲稱這個組合為「牙買加聯盟」。

(圖片截取自:Spiegel Online)

而這在聯邦層面上前所未有,三黨聯合執政勢必比兩黨聯手挑戰更大,如何彌合政見分歧、尋求內部妥協、形成新的執政模式都是考驗。

總而言之,對默克爾而言,今次選舉既漫長又痛苦,她最終雖然取得議席及得票上的勝利,卻感受不到勝利的喜悅。

今次選舉將會因以下兩個理由載入史冊:首先,雖然默克爾三度連任,這卻是她領導基民盟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選舉;第二,右翼民族主義政黨首度成為德國建制的一部份。

在歐洲很多國家,右翼崛起已經成為政治常態,但在戰後的德國則一直被視為不可能。可是今次選舉結果顯示,形勢已生丕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元網 的精彩文章:

足足有柏林7倍大的冰山脫離了南極洲,再熱下去歐洲就要被淹沒了……
20件只有在德國才會發生的事,看懂10件說明你在德國居住過!

TAG:開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