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親自抬轎送媽祖,「獨派」還有啥話說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祺】
9月23日,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親赴福建莆田湄洲,抬轎護駕送媽祖上渡輪,宣告了開始為期17天的「2017湄洲媽祖巡遊台灣」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本次繞境是為紀念湄洲媽祖金身巡遊台灣20周年和媽祖羽化升天1030周年而舉辦,也讓圍繞媽祖信仰展開的兩岸民間交流再掀高潮。
媽祖信仰歷史悠久,在台灣各類宗教信仰中更是首屈一指,對台灣政治、社會,乃至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影響。那麼,媽祖信仰究竟緣何在台獲此地位,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又有著怎樣的特定表現呢?
郭台銘抬神驕迎媽祖
媽祖信仰源遠流長
媽祖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其原型為北宋時期福建莆田湄洲的林默,後人為表尊敬,在其名後添加」娘」字。而「媽祖」一詞原是閩南語中對具有最崇高地位之女性的尊稱。由於年代久遠,又歷經多方勢力不同詮釋,林默的真實出生存在頗多爭議,但林默一生中「禱雨濟民」、「化草救商」、「降服二神」等諸多神跡,卻受到各方信眾的普遍認同與稱頌,成為媽祖信仰的根基。
早在南宋年間,媽祖信仰即為官方所認可,被認定為「通天神女」而許可建廟祭拜。自此,對林默娘的崇拜從民間自發的「淫祠淫祭」轉身為官方信仰,經歷宋、元、明、清四朝官方的不斷欽定加封,逐漸有女巫性質的「神女」升格為「天妃」,最後獲得了與玉帝平起平坐的「天后」地位。
媽祖信仰體系極為複雜,湄洲媽祖被公認為祖,即所謂「大媽」,或稱湄洲媽,之後傳至泉州、漳州、廈門,再至廣西、雲南、上海、浙江、山東、天津等地,乃至漂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和美洲地區。
宋代丁伯桂所書《順濟聖妃廟記》
根據史料記載,媽祖信仰產生伊始,便伴隨赴台拓荒墾殖的閩南先民進入台灣。但正式在台建廟祭拜,一般認為要到明朝中晚期才開始出現,這與長期定居台灣的閩客移民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有直接關係。鄭成功光復台灣後,由於鄭氏軍民自鄭成功以降多信奉媽祖,興建媽祖廟以軍營為單位進行,一時蔚然成風。
清朝攻克台灣後,施琅率兵進駐台灣,以澎湖媽祖護佑方有其軍事勝利為由,大規模興建媽祖廟宇,更敦請康熙帝御賜「天后」名號,輔之以王道教化之功能。乾隆年間,福康安平定林爽文起義後,再次重提媽祖保佑顯靈之功效,使媽祖信仰更為興旺。
此後清朝歷代皇帝均對媽祖加封新封號或賜予匾額,終於使媽祖成為全台信眾人口最多、宮殿廟宇分布最廣的信仰,信眾人數超過1400萬,廟宇僅登記在冊的就有2000餘間,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等大廟不僅成為全台灣敬奉媽祖的宗教中心,也成為影響地方乃至全台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中心。
分香體系帶來的生機與亂象
所謂分香,即媽祖由祖廟分享香火所代表的靈力至一新廟的過程。分香廟每年又會定期回訪祖廟,稱之為「謁祖進香」。進香過程中即包含分廟向祖廟致敬之意,也包括回到祖廟再次分得靈力的意涵,後者在台灣稱為「刈香」。
台灣各地的媽祖廟除了有直接從湄洲祖廟分香而來,還有以泉州、同安、莆仙、龍溪、汀州媽祖為祖廟,此外還有一些小廟則更多以大陸僅有地方影響力的媽祖廟為祖。這些媽祖廟宇表面上固然以「姐妹廟」相稱,以禮相待,但實際上往往暗中較勁,爭奪信徒。
在近代之前,福建、廣東和台灣都屬帝國邊陲,國家滲透能力有限,地方豪強勢力各自為政,不同地域或者行業體系的媽祖信仰實際上反映了地方權力的分配結構。特別是在台灣,由於台灣先民多為背井離鄉的閩客籍移民,故鄉的宗族體系在台灣這片新土地無法發揮作用,媽祖信仰中大陸祖廟—台灣開基廟—台灣分靈廟這樣的分支結構,實際上替代了原本的地方宗族或者行業體系的作用,成為凝聚不同群體的意識形態媒介和組織架構載體。
白沙屯媽祖交香
時至今日,傳統權力結構日漸消弭,可是每年大甲鎮瀾宮媽祖軟身神像繞境進香的過程依然充滿著暴力,每年媒體都會爆出繞境過程發生暴力衝突的新聞。其背後的原因依然在於分靈。
根據台灣著名民俗學家林美容的考證,媽祖的靈力來源有「巫女說」、「敕封說」、「社群說」、「跨海說」、「流動說」、「應化說」、「兵馬說」、「正統說」、「香火說」等多種認定方式。【注】巫女說、敕封說、跨海說、社群說所劃定的靈力是既定的,在今時今日很難再有所改變,圍繞分靈和繞境所產生的衝突與爭端主要圍繞後面五種靈力來源。
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盛況
進香的過程中,神像隨著在不同的廟宇轄區間流動本身既能獲得靈力,而分靈廟的神像彼此之間「交香」,即神像的匯合,被視為靈力的彼此分享。香火較旺的分廟往往就會不願意與香火少的廟宇「交香」,而小廟則會出人去攔截大廟繞境的隊伍,而後藉機強行「交香」,或者將大廟的繞境神像強行多留在自己的廟口。
鎮瀾宮最近十幾年每次繞境,都要提前將神像途徑路線、停留地點、停留時間事先公開,甚至做到精確到分鐘的程度,就是試圖在繞境開始前就與各方勢力談妥分靈和交香,避免繞境過程中「發生意外」,然而每年總是事與願違,有感覺自己受到冷落的小廟出來攔截。另一些小廟更是自稱自己的媽祖靈就靈在不循規蹈矩,因而全然不顧大廟的繞境規劃,肆意衝撞。
而大廟之間的衝突則往往源於正統之爭。如早年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和彰化南瑤宮因都自稱是康熙年間所建笨港天后宮的直系而彼此爭競不息,雙方支持者從媒體和學界的筆仗一直打到繞境過程中的肢體衝突。
80年代台中大甲鎮瀾宮在顏清標的努力經營下,逐漸從台中地方小廟發展成為影響全台的大廟,因此決定改變自清朝開始的向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的提法,改為「繞境進香」,並要求朝天宮方面登報澄清鎮瀾宮並非朝天宮之分靈,而是與朝天宮平起平坐的姐妹廟。朝天宮方面一口回絕,導致顏清標決定從此停止具有100多年歷史的朝天宮進香傳統,改為到新港奉天宮「繞境進香」,一直延續至今。而土城聖母殿與鹿耳門天后宮則為誰才是鄭成功當年登陸台灣後為感念媽祖保佑所建第一座媽祖宮廟而多年爭執不下。
台灣媒體報道繞境過程中爆發衝突
靈力大小直接影響信眾多寡,而信眾多寡不僅會影響到靈力增減,更會影響到廟宇收入和在當地政商界的地位,難怪每年都會有人為此爭得頭破血流了。
本土化還是「去中國化」
宗教要在一個地方生存,本土化是在所難免的一種策略。媽祖信仰從湄洲祖廟傳播到全國各地後,依據各地不同風俗,都會有所改變,即為本土化。
在台灣,媽祖信仰自然也逐漸產生了地方性的表達方式。如早在清朝時,台灣便開始流傳大道公(保生大帝)與媽祖婆是一對戀人的傳說;又有先民因不滿朝廷將林默敕封為天后,藉此實施王道忠順教化的做法,將媽祖,或者婆仔、聖母的稱呼與天妃、天后這類稱為做區隔,認為只有前者才會在自己急難時有求必應,後者因為要梳妝打扮難免「耽誤時機」,體現了古代台灣勞動人民樸素而又實際的信仰實踐。
而媽祖在台灣顯靈的故事更是被廣為傳頌。如鹿耳門天后宮有媽祖引潮水助鄭成功登錄擊退荷蘭殖民者的傳說;鹿港媽祖顯靈助福康安平定叛亂;安平媽祖神像在馬關條約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以及1938年台灣平民被日本殖民者強制徵兵派往中國前線時落淚;白沙屯和南瑤宮媽祖均有分開濁水溪以便香客安全通過的傳說;近代台灣各地宮廟都有一則媽祖在二戰末期接住美軍空襲投放的炸彈,使平民幸免於難的故事。
而在稱謂上,台灣各地媽祖稱謂由早年以大陸祖廟的湄洲媽、銀同媽、溫陵媽、興化媽、汀洲媽的叫法,逐漸轉變為以台灣本地的北港媽、大甲媽、干豆媽、鹿港媽、新港媽、旱溪媽、南屯媽、笨港媽、內媽祖、外媽祖等在地化稱謂。近幾年來,各地宮廟為了吸引年輕人,逐漸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禮儀,如以「電音三太子」形象作為媽祖神兵,在繞境過程中表演前兩年紅遍全球的「騎馬舞」的現象也不時出現。
跳著「騎馬舞」的「電音三太子」
顯而易見,以上這種本土化與時下台灣社會中出現的「去中國化」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本土化恰恰是讓與大陸血脈相連的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與台灣歷史記憶和在地經驗相交融,使其在台灣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
但是近幾年來,媽祖信仰卻不斷受到來自「文化台獨」和「去中國化」勢力的壓力。「中國神」、「統戰工具」的攻擊之聲不時傳來。特別是今年7月,台灣環保機構推動「宮廟減香」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後,泛綠陣營別有用心人士接機再次炒作宮廟為政治工具的議題,以至於鎮瀾宮這樣的大廟都不得不登報澄清,呼籲社會認識到宗教信仰的包容性與普適性,並強調自身對兩岸良性互動交流的作用。
增進兩岸互動提升交流品質
歸根到底,媽祖信仰緣起大陸,兩岸媽祖源流源遠流長,這一點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磨滅的事實。自宋朝媽祖信仰初到台灣起,至明代台灣媽祖廟出現,兩岸媽祖廟分香體系日臻完善,至清朝成熟。1895年日本以《馬關條約》佔據台灣後,逐步限縮查禁台灣媽祖宮廟赴大陸祖廟進香,使得台灣宮廟只能在島內各廟宇之間繞境進香。後又因1949年兩岸分治而再度隔絕。
1979年,湄洲島零星出現復建媽祖廟並進行祭拜,恰逢大陸調整對台戰略,一些台灣漁民因而得以來到參拜湄洲祖廟,見廟宇簡陋破敗,不少人便捐資幫助翻新。另一方面由於大陸物料人工便宜,也開始有台灣宮廟託人在大陸雕刻媽祖神像後帶回。
就這樣,媽祖信仰開啟了兩岸分治30年後交流之先。1987年,鎮瀾宮正與朝天宮就雙方地位問題發生爭議,適逢湄洲媽祖祖廟舉辦媽祖升天1000周年紀念,鎮瀾宮隨派出17位董事突破島內重重阻力,繞道日本前往祭拜,進而謀求與湄洲祖廟建立進香聯繫,以作證鎮瀾宮由湄洲祖廟直接分香而來的論述。
自此以後,兩岸圍繞媽祖信仰開展的民間交流日漸興旺,每年赴大陸參拜的台灣香客人數從開放前零星數人飆升至每年數百萬人,而大陸方面也從1997年開始舉辦媽祖金身赴台繞境活動。
台灣信眾為了能夠使兩岸宗教交流更為便捷,一度成為推動兩岸實現「三通」的急先鋒。在2000年,「獨派」勢力千方百計阻擋三通直航之時,宮廟人士直指「我們到底是聽媽祖的還是聽蔡英文的」(蔡英文時任台陸委會主委),給台灣當局施加巨大壓力。各大宮廟不僅熱衷於尋訪祖廟提升自身靈力,也願意協助大陸傳統宮廟的恢復,以此擴大自身在大陸的影響力。
媽祖情一家親
當前兩岸民間信仰交流在量上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為了進一步發揮通過民間交流增進人民情感拉近彼此距離的作用,應該在質上進一步下功夫。目前大陸不少地方在民間宗教交流方面所持的還是「完成任務的心態」。
筆者有一位台灣同學身兼台灣一著名宮廟的董事,其多年來的夙願即為釐清其廟宇所祭拜神邸從河洛地區一路傳至台灣的歷史發展脈絡。幾年前他以宮廟名義去函該祖廟所在地,希望獲得祖廟歷史方面諮詢,結果一個月後收到的卻是當地政府通過網路搜集到的他本人在多年前撰寫的關於該種信仰歷史發展的文章,當時頓覺異常失望,也失去了帶隊赴祖廟進一步考察求證的興趣。
事實上,內地不少宮廟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改革開放時期恢復後,往往成為隸屬於當地文化局或旅遊局名下景點,僅僅對建築和造像進行復原,嚴重缺乏對民間信仰習俗歷史源流和科儀習俗方面的考據和恢復。另一些地方雖然對宮廟恢復投入較大,但地方政府卻始終秉持「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的思路,在民俗信仰活動中加入太多商業元素。
這兩種情形不僅會挫傷兩岸人民民俗信仰交流的品質和積極性,也容易被島內別有用心人士趁機大做文章,扣上「宗教統戰」的污名,更有可能導致大陸方面因為不諳禮俗使得交流的主導權逐漸落到台灣方面的不利局面。所幸最近幾年以福建莆田地區為代表的一些兩岸民間信仰交流最為興盛的地區日漸增強了對挖掘民俗文化內涵的投入,使得兩岸民間信仰交流的品質得以穩步提升。
媽祖信仰自古既有保境安民之內涵。兩岸信眾在共同的信仰下互動溝通,分享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必將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做出實質貢獻。
【注】巫女說是指林默傳奇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媽祖的神能所具有的靈力;敕封說是指朝廷敕封匾額中對廟宇媽祖的定位,定位越高靈力自然越大;社群說是指在特定神廟在某一特定群體內方才具有靈力;跨海說是指媽祖對跨海活動從業者所具有的靈力;流動說是指媽祖在離開本廟轄地,?與不同群落進行聯動的過程中獲得靈力;應化說是指一尊媽祖神像獲得越多的人祈求,其靈力就越強,也就越靈驗,而越靈驗的神像自然會獲得越來越多信眾的祈求;兵馬說是指媽祖廟所統轄「神兵」的多寡決定媽祖的靈力大小,媽祖本身並不具備「武神」的神格,但通過繞境過程中經過山川河流與大海,降服這些自然景觀中的「妖怪」,媽祖可將其轉化成為我所用的「兵將」;正統說則指歷史越久遠,與大陸幾大祖廟關係越親近的媽祖廟靈力會越大。而香火說則是指獲得香火祭拜越多,香火綿延時間越長的媽祖越具有靈力。
點擊展開全文


※台媒:兩岸可以是一種父子照顧關係,虎毒不食子
※陸媒報道李顯龍的這句話,又讓台灣當局坐不住了
※台媒:解放軍新型火炮試射 或為武統台灣做準備
※去中國化?台當局給國民黨寄公文竟塗掉「中國」倆字
※彌而:我向學生會舉報有人違規使用「民主牆」,結果當然是石沉大海啦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