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振秦商雄風

重振秦商雄風

重振秦商雄風

作者:王英軍

最近,隨著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一段塵封多年的秦商艱辛創業史開始重新映入到人們的眼帘,該劇猶如一汪清泉,在陝西乃至全國掀起了一股強烈地震。人們驚訝於秦商的典型代表人物周瑩,竟然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憑藉其自強不息,誠信尚義的奮鬥精神,突破重圍,實現了將自己的家業發揚光大的雄心壯志。這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感人心魄的獨特魅力和借鑒意義。由此,我便帶著幾分新奇,開始詳細翻閱了有關秦商的歷史。

一、秦商的概況

山西和陝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多數在這兩個地區經過了早期的實踐。尤為重要的是,這兩個地區曾經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它們的名字往往連在一起,統稱山陝商人,它們在全國各地的會館也往往建在一起,叫做「山陝會館」。

秦商主要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闢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陝康藏茶馬古道(以康定為中心)茶馬交易,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走西口,陝北民歌《走西口》家喻戶曉。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間的融合,對穩定邊疆、開發邊疆意義重大。除此之外,秦商還去長江以南地區、寧夏、甘肅、新疆、河南等東西部地區做生意,有的甚止走向國外,在河南做生意的陝西商人以黨姓最為有名。

唐宋時,為了加強軍事力量,需要大量的馬匹,而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長期食用乳酪、牛羊肉等食品,需要茶葉幫助消化,漢藏茶馬交易在以康定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展開。明朝時,當時陝南是全國茶葉的主產地之一,質優價好。由於陝南之外的有些地區的茶葉不好,影響了茶馬交易,所以,明政府嚴格管制販茶,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秦商經「秦蜀古道」到達康定,康定商人主要來自陝西、山西、四川、雲南等省,秦商進入最早,經濟實力最雄厚,秦商踩出了茶馬古道,稱為蹚古道,「蹚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亦稱為西南絲綢之路。秦商經「秦蜀古道」到達康定,康定城內商號達80餘家,店鋪挨店鋪,形成一條特殊街道――名「老陝街。「秦蜀古道」是從長安(今西安)到成都的古道,全長1000多公里。從長安出發,分別經長安子午古道、周至黑峪口、周至辛口、駱峪口的儻駱古道、眉縣的褒斜道、陳倉道(故道)出發,到達漢中,再由漢中到達成都。從寶雞陳倉道出發的路線經金牛道可以直達成都。秦商經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也有商人走向西亞、印度和東南亞。),因是在古道之間來回走,「趟」是次數之意,稱為「趟古道」,「趟」還包含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趟」的異體字是「蹚」,所以書面上寫為「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秦商在中國歷史上曾據顯赫地位。秦漢時期就以獨立自由商人登上了經濟舞台;唐代以「帝國商人」的身份傲視天下;明清時期,形成了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被尊為「西秦大賈」,在中國明清商業史上叱吒風雲了近五百年之久,為中國西部的初期開發和明清以來陝西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陝西人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包容的姿態,不論是立足三秦創大業,還是走出陝西謀發展,或是邁出國門成偉業,都為所在地和陝西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於陝西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徵及存在的問題,這裡我們從商人群體競爭力的角度把陝西國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的商人給予同等關注。因為就中國很多地區民營企業的情況來說,出於各種原因,往往要努力去尋找政府資源,而國營企業則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無論是國營企業家還是民營企業家,假設他們都是由於在資源整合方面顯示出自己的優秀才華,從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那麼陝西的商人把秦商過去的榮耀玩到歸零狀態,以致於被取消了「番號」,確實哪一方都難辭其咎。

過去的秦商不是這樣的,雖然有時候被視為晉商的小弟,但是在很多領域雙方是可以平起平坐的。《張連賣布》就間接說明秦商過去的輝煌。《張連賣布》是在陝西當地膾炙人口的秦腔劇,其中有一段唱詞是這樣的:

先把那渭南縣當鋪坐下,

西安府開鹽店咱當東家。

蘭州城京貨鋪招牌懸掛,

西口外金剛鑽發上幾車。

穿皮襖套褐衫騎驢壓馬,

燒黃酒豬羊肉美味有加。

娶妻小賽過那南京俏畫,

買丫鬟和小子裝煙倒茶。

清早起人蔘湯先把口下,

到晌午把燕窩拌成圪塔。

張口獸琉璃瓦高樓大廈,

置九頃水澆地百不值下。

銀子多使不了這該怎咋?

尋幾個好夥計四路訪查。

幸喜得四路里糧食漲價,

百十名走粟行銀賺萬八。

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勢大,

訪巡撫坐總督布政按察。

需要強調是,這些商人群體推動的經濟成分都是民營經濟,考察全球的商業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商業環境可以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商人總是可以從這種巨變中發現商業機遇。

「明朝時期,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陝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徵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當時的陝西商人抓住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利範圍,輸茶於隴青、販鹽於川黔、鬻佈於蘇湖、銷煙於江浙的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並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陝商人』,在明代近300多年的歲月里曾長期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前茅。宋應星在分析明中葉商人勢力時說『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陝商排在三幫之首。到了明朝後期,徽商急劇勃興奪取了陝商不少地盤,但陝商仍然位居其次。進入清代後,雖然晉商憑與清廷的特殊關係和票號的雄厚財力而跳躍發展,但陝商仍是與之分庭抗禮的重要商幫。」

二、秦商的歷史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建都咸陽,在北方修築了從雲陽達九原的「直道」,新修了從咸陽到成都的 「棧道」,在咸陽城設「咸陽市」,作為商販貿易的最大場所,還設置直市、平市、奴市、軍市等專業市場,秦對國外商人採用「輕稅」政策,使各地販運更加頻繁。同時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客觀上有利於商品經濟的增長,使陝西商人進入封建社會後,獲得了第一次發展機會。

秦因暴政,二世而亡。漢興,承秦制,商品經濟又有了新的發展。漢王朝多次強制遷徙六國舊貴族及高貲商人的後裔於長安周邊地區,培植了陝西商人的社會基礎,使陝西商人的力量獲得了巨大的增長,有力地衝擊了自然經濟的束縛。漢王朝建都長安,使「長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實地流播於世。長安規模龐大,是羅馬城的三倍,有人口24.6萬人,是國際大都市和全國商業中心。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強盛,商品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使陝西商人以天子腳下,首善之民的優勢獲得了第二次發展浪潮。隋煬帝大業元年「遷天下富商大賈數萬於東京」,培植了陝西商人的社會基礎。進入唐代後,唐太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使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長安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商貿中心,城區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

陝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雄姿,在唐帝國的廣大區域內縱橫捭闔,將大唐商人的雄姿釋放得淋漓盡致。隋時的陝西商人已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進入盛唐後更是「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在通商貿易中,陝西湧現出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大商賈,形成了陝西商人歷史上的第二次發展高潮。 明朝以前的秦商,位居三大商幫之首,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國商』。

明清時期

明政府為鞏固邊防,在陝西實行「食鹽開中」政策,直接誘使了陝西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網路的形成。同時,為了安撫邊外少數民族在陝西實行「茶馬交易」的特殊政策,為陝西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陝西商人抓住了明清中央對陝西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歷史機遇,以西北川貴蒙藏為勢力範圍,輸茶於隴西,販鹽於江淮,運佈於蘇湖,銷皮於江南,在中國中西部貿易通商領域迅速崛起,號稱「關陝商人」或「西客」,成為明清商品經濟和市場網路中活動的主體。出現了陝西商人發展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時期形成的陝西商幫,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溝通東西部貿易為己任,樹立起了 「陝商」或「西商」的形象。江蘇揚州是明清陝西商人的起身之地,在「食鹽開中」的政策下,陝西商人輸糧換引,赴揚州販鹽,使陝西商幫在明代中前期成為揚州的第一大商幫,「淮鹽以西商為大宗」,淮揚鹽場的陝西商人勢力重於徽商和晉商。清初為恢復川鹽生產,清政府實行「招商引領,計口受食」的食鹽產銷政策,為陝西商人「棄淮入川」,擠入川省貿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大量陝西商人攜資入川,開拓商貿經營的新天地。「川省正經字型大小皆屬陝客」,「川鹽投資秦人佔十之七八,川人佔十之二三」。

三、秦商的榮辱觀與創業精神

從陝商的「老規程」(店規)、「老話」里可以看出,老陝商的榮辱觀既符合陝西人的性情,也適合工商業活動的需要。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這句話在陝西農村普遍流傳,經久適用。「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老陝商將艱苦創業、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到興衰成敗的高度,這種精神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也是陝西人的突出特點之一。

「椎埋去就,與時俯仰,變化有概」。以智求財,深謀遠慮是陝西人求財的老傳統。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老陝商具有「關隴軍人」宏大氣魄,比較善於研究市場變化的規律,從大處著眼,謀大局,首先取得戰略優勢。

「貨真價實好為商,假冒偽劣難久長」。陝西商人不欺不詐,隨行就市,按質論價,正因為如此,陝西商人被譽為「人硬、貨硬、脾氣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陝西商人提供的貨物質量優良,貨真價實,信譽卓著,購銷兩旺,貨敞其流,素有「關中賈來價更高」之稱。

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是陝商可貴的歷史品格。春秋戰國時期,陝西商人抓住諸侯對貿易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機遇,以商求富,迅速迎來發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時期,陝西商人抓住政府實行開明政治,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形成了大發展的第二次浪潮;明清時期,陝商在陝西地處邊陲的不利條件下,卻能抓住明清政府對陝西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隨軍貿易」的政策機遇,乘勢而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團,以「秦晉大賈」「山陝商人」的雄渾氣勢,壟斷中國東西部貿易通商達500年之久。

不畏艱險,闖蕩天涯的開拓精神是陝商數百年馳騁四方的秘笈。西部高山巨川,黃塵漫天,生活艱苦。南方商人長期視為畏途。艱苦的自然環境,卻不能阻擋陝西商人經商致富的腳步。他們上入甘,下進川,販賤鬻貴,為家鄉掙得財高北斗。道光年間,趙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見有一瓦屋招待行旅,進店問老闆,乃知為一陝西三原人,年輕時隨軍貿易流落於此,在茫茫戈壁上獨自生存了30多年,並娶有妻室,成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戶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飛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陝西商人的裊裊炊煙,試問還有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能夠阻擋陝西人求富的腳步呢?

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和恪守本職、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是陝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為行商,異地求財,客地經商,困難和艱辛自不在話下。清代乾隆年間,成都的陝商欲修築「陝西會館」,卻遭到當地士人的阻撓,言說會館可蓋,但不許動用當地一抔黃土,以免風水外泄。陝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鄉西安、同州府,經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著一口袋一口袋家鄉的黃土,在四川蓋了華麗的陝西會館。明末清初陝西大商人孫豹人,在揚州做鹽商,三年之間三致千金,後來一邊業賈,一邊讀書,成為陝西有名詩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試博學鴻儒科,授官內閣中書銜,豹人固辭,曰「吾僑居廣陵(揚州)數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師,不令舉家餓死乎?」辭官歸商,寧吏也賈,很是表現了陝商的敬業精神。

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求實誠信精神體現了陝商長線遠鶴,功在持久的穩健經營作風。陝西富平漢代以來就有一個叫「直鎮」的市鎮,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價,故曰「直鎮」。三原商人梁選橡業賈淮揚時,守支鹽場歷來有制,「按資次支給」,有險狡之徒規利往外別創一法名曰「超掣」,即通過賄賂上下而超越原定順序率先支鹽,因其獲利尋常以倍,「一時鄉人爭先為超掣,咸來邀公,公不可,曰『善賈者不獲近利,善保者不身嘗法,以若所為利即厚孰於資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圖未必然。且鹽與它賈異名,雖兩交而實關三尺,吾謹守之,視若曹之敗也』。未幾,首事險狡以亂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與其他各地商賈不同,陝商富貴後亦能保持富而不奢,生活樸素的厚重精神和熱心公益,惠及鄉黨的忠義精神。一部分陝西鹽商居揚州賈鹽富厚後,亦能保持秦人生活儉樸的淳厚民風,淡泊自守,不為聲色犬馬所動。梁竹亭號稱梁巨萬,居揚州時「廣陵富貴鱗集,俗頸侈務以衣食居屋相高,又最盪好狎游娼家,君在廣陵促屋居隘,僅容膝身,常衣浣濯衣,日食僅一鮭,菜無重味也」。三原商賈捐資修建三原城中龍橋更被稱為古今佳話。鳳翔的塔寺橋亦是由商民1520餘戶,集資1600餘緡,重新擴建而成的人車分道,三軌行駛的石拱橋。《兩淮鹽法志》曾記載,「兩淮商人籍隸徽西,各為善於其鄉,如建宗祠,置祭田,立義莊,義學以及修理學宮,興復書院,於夫橋樑道路一切利濟事各有其郡志可考」。

一部秦商奮鬥的歷史,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在「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的今天,又開始熠熠生輝了。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無疑對陝西人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而秦商在漫長的商業奮鬥中所積澱的商道精神,也重新煥發出了驚艷世人的奪目光彩。我相信,在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秦商一定能在繼承中不斷奮進,重振昔日雄風!

(書香雅韻歡迎您)

書香雅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雅韻 的精彩文章:

子夫:《秋在渭河灘》
姚憲民:《詩聯》欣賞
姓氏文化酒之「李」氏

TAG:書香雅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