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原諒我,我做不了「別人家的媽媽」

原諒我,我做不了「別人家的媽媽」

小時候,我就飽受 「別人家孩子」 荼毒:他/她不喜歡玩電子遊戲,不睡懶覺,聽話又懂事,興趣廣泛還博覽群書,回回年級前幾名,上了個好大學,找了份好工作,長得居然也不錯。

現在,等我終於長大成人當了媽,以為總算徹底擺脫了 「別人家孩子」 的陰影,也發誓決不讓自己孩子再受 「別人家孩子」 的傷害,卻沒想到自己一把年紀居然還要繼續被 「別人家媽媽」 虐得體無完膚。

這位日本媽媽生了5個娃,上著班考上哈佛,還出了本暢銷書

合伙人晉陞路上生了三娃,還有時間練出馬甲線

她生了9個孩子,從普通員工到CEO,管理4000億資產

這類文章在朋友圈裡廣泛流傳,我既羨慕又嫉妒,讓我處於焦慮和自卑之中。同樣是當媽,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咋這麼大呢?即便不指望職場有多大成就,光在勇於生娃的數量上我就已經輸得心服口服了。

職場媽媽不容易,可全職媽媽也不是那麼好當的。看著公眾號的文章和朋友圈裡的晒圖,你就會明白,光帶娃已經不配叫全職媽媽了:馬拉松和馬甲線算標配,考個研究生也能接受,最好是名校博士,或者開個公眾號吸粉無數,最不濟也得培養個插花、烘焙、芭蕾之類的高雅愛好。

按照朋友圈的標準,我就是個loser。別說高大上的職場成就,五花八門的技能,連帶個孩子我都已經累得睡眠不足體力透支,心理上還要承受 「別人家媽媽」 的一萬點暴擊。

做個自畫像吧:

跟別人家媽媽比,我有時會控制不住情緒。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你會毀了你的孩子!」

我也知道大吼大叫不好,可就是壓不住脾氣。說實話,以前工作時面對同事和客戶,哪怕事情再棘手我也沒有情緒失控過。可自打開啟了24小時7天全年無休的帶娃模式,面對一個根本講不通道理的小人兒,任何一次他堅持不懈的不肯睡覺、不肯吃飯、不肯穿鞋都可能意味著我的耐心告罄,好聲好氣很快會升級成大吼大叫。

可是,每次吼完我又立刻後悔,看著他咧嘴大哭真是自責得想抽自己兩巴掌。

跟別人家媽媽比,我做不到時刻全身心投入。

營養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自製餐點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好處,聲情並茂深入互動的親子閱讀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大有裨益,這些我都知道。

可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我不想洗菜切菜煎炒烹炸,絞盡腦汁地考慮擺盤和口感,也不想假裝喜歡讀繪本,費盡心思地設計各種問題啟發孩子思考,我只想偷個懶多睡一會兒,或者躺在沙發上邊吃零食邊看部好電影(去電影院看電影對帶娃媽是種奢侈)。可是,當真這麼做了,我又無可救藥地再次陷入愧疚之中。

跟別人家媽媽比,我有時不覺得跟孩子在一起很快樂。

的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都會令我感到欣喜,第一次沖我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蹣跚學步,第一次喊我媽媽。可是,除了時不時能讓我抓狂得想撞牆,孩子樂於做的事情也經常讓我感到很無聊。

這時,「會陪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以及 「多陪玩孩子才能更聰明」 這些育兒界的金科玉律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喘不過來氣,只能檢討自己覺悟太低,怎麼可以認為陪孩子搭樂高和過家家無聊呢?

於是,我就這樣在日復一日跟 「別人家媽媽」 的對比中積累著負罪感。直到看見不久前橫空出世刷爆朋友圈的《如何假裝成一個好媽媽》,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原來大多數媽媽都不像「別人家媽媽」那麼完美。

講真,當媽已經夠辛苦了,咱們就別再互相傷害了,好嗎?畢竟,媽媽這個詞,不只有美好,還充滿了辛苦、困惑和壓力。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多鼓勵自己

(生了五個娃,考上哈佛還出書的日本博士媽媽吉田穗波)

用平常心去看待那些完美的 「別人家媽媽」,非要比來比去既不合理也不合適。我們知道的是那位日本媽媽生了5個娃,上著班考上哈佛,還出了本暢銷書,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她不僅請了保姆,還有父母幫忙照顧孩子,老公更是樂於分擔家務的好隊友,而在考上哈佛之前她就已經是擁有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的醫生。起跑線不同怎麼比?

當然,別人家媽媽的故事還是很勵志的,但我們沒必要因此自卑乃至自暴自棄,而應該試著尋找人家身上我們能借鑒學習的地方,像那位日本媽媽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就很好用。

然後,我們只需要關注自己的實際情況,哪怕每天只進步一點點也是值得慶祝歡呼的:今天比昨天多看了半個小時書,今天比昨天少發了兩次脾氣。

接受自己並不那麼優秀的事實

朋友圈裡的完美媽媽中有一部分純粹是虛假的繁榮,但我們也需要承認,人和人之間的確是有差距的,有的媽媽就是能做到讓其他媽媽自愧不如的程度。可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本來也不是啥牛人,焦慮感也會隨之減輕:沒生娃之前就不是職場精英,不可能生完娃就成了諮詢公司合伙人吧?沒生娃之前就不是學霸,不可能生完娃就能考上名校博士吧?沒生娃之前脾氣就比較急躁,不可能生完娃就變得又溫柔又耐心吧?

焦慮往往源於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卻又離期待的目標太遠,所以,消除焦慮的根本途徑,就是先客觀地接受自己並不那麼優秀的事實,然後設定一個自己踮踮腳能夠實現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不必太貪心。

讓孩子看到媽媽真實情緒的表達也許不是件壞事

記得美劇《絕望主婦》里的Bree就是習慣於近乎苛刻地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永遠優雅得體笑臉迎人的完美形象。可這種無時無刻的完美卻反而讓丈夫和兩個孩子長期感到壓抑。

真正的情緒控制不是隱藏和壓抑情緒,而是正視和紓解。心情確實不好時莫不如就告訴孩子,媽媽狀態不佳,很抱歉現在不能陪玩,需要先休息一下。而如果父母刻意掩飾負面情緒,只保留正面情緒,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覺得自己也不應該有負面情緒。那麼,一旦孩子感到難過、生氣、沮喪或焦慮,他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不那麼完美的感受,難免會導致其它心理問題。

別讓自己成為鄙視鏈中的一員,不要一邊看到「別人家媽媽」覺得羞愧,一邊又在傷害著另外一些媽媽。

比如,對奶粉餵養的媽媽大談母乳餵養的好處。在科普文章的狂轟濫炸之下,大多數媽媽其實都清楚母乳餵養的好處,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大人,所以如果她們選擇奶粉餵養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而我們在不知道別人生活都遭遇過什麼的情況下,並沒有權利去橫加指責,無端地給他人造成心理負擔。

再比如,「我家孩子從來不這樣」 和 「我永遠不會讓孩子經歷這些」 之類的話殺傷力也極大。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他們的成長節奏快慢不同,優缺點也各異,而 「我家孩子從來不這樣」 就像是在暗示孩子身上出現的任何「不當行為」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永遠不會讓孩子經歷這些」則似乎是在譴責那些因為遇人不淑不得不離婚或者因為生存不得不帶著孩子四處奔波的媽媽們很不稱職。

最近在看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兒》,陳小春和兒子Jasper之間的一個互動情節非常有趣。在完成一項任務之後,陳小春帶兒子回家,因為嫌兒子走路太慢,沖他一直不耐煩地大吼,「Hurry!」可四歲的小朋友咋可能輕易乖乖聽話,Jasper還是左顧右盼地磨磨蹭蹭,陳小春的暴脾氣瞬間被點燃了,更大聲地沖兒子吼起來。Jasper倒是顯得比老爸更善於管理情緒,一句「Can you stop being angry?」(你可以不生氣了嗎?)讓本來還在氣頭上的陳小春瞬間沒了脾氣,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失控,趕緊跟兒子認錯。

天下的父母大多還是更像陳小春,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總是有著這樣那樣不夠完美的地方,但卻願意把養育孩子當作一場修行,與孩子一起不斷完善和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大家共勉: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在育兒路上卻有許許多多完美的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是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
不論你是否咆哮你都是天使:獻給陪娃寫作業的媽
目標衝進美本Top 50?這些新穎的AI項目讓你脫穎而出
美國大學教授:我希望我的中國學生不只在不及格時才來找我討論
十年十個孩子自殺,矽谷中心陷入「高壓魔咒「?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