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纖維新材料能改變世界?國際化纖會議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變革

纖維新材料能改變世界?國際化纖會議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變革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請授權轉載

當前世界經濟出現了向好的態勢,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在此背景下,全球紡織化纖產業格局將如何調整?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機遇?作為紡織化纖領域最為重要的原材料—纖維新材料,如何在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等大勢之下覓得適宜的發展之路,使先進基礎纖維新材料、關鍵戰略纖維新材料、前沿纖維新材料逐步向纖維創新及產業戰略制高點邁進,從而全面推進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加速實現從紡織化纖大國向紡織化纖強國的轉變?

9月26日~27日,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暨第23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蕭山2017)拉開大幕。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蕭山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在「纖維——創新未來的基礎材料」的主題下,探討了上述熱點話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檢質量司副司長王海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杭州市蕭山區委副書記、區長王敏,副區長魏大慶等專家領導,以及來自歐盟、瑞士、德國、日本、印度、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化纖業界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60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競爭格局調整

賦予化纖業新內涵

從纖維到面料,從生產到市場,從衣被天下到國防、軍工、交通、能源、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小纖維發揮著大作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為引擎引發了產業格局的調整。化纖工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被賦予了新的發展內涵。

纖維新材料是支撐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材料,是全球發展最快和最活躍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目前,纖維新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纖維、新型功能與智能纖維、生物基纖維、納米纖維和再生循環纖維,絕大部分來自於化學纖維領域。

高勇表示,化纖作為纖維新材料的主要來源,已經全面突破傳統的紡織應用領域,廣泛應用於體育休閑、交通運輸、能源環保、安全防護、土工建築、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諸多不同領域,包括以隱形戰機為代表的軍事工業,以大飛機為代表的航空航天,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和以高溫過濾為代表的環保產業。

有關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全球以碳纖維、芳綸等為代表的先進纖維材料將迎來重要的戰略發展階段,每年將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這個階段也將成為我國傳統化纖企業進入高科技材料領域的重大機遇期。

機遇往往與挑戰共存。「十三五」期間,全球紡織化纖產業生產、投資和貿易格局將發生調整,發達國家除了在科技研發和品牌渠道方面優勢明顯,在高端裝備、高技術纖維、智能化服裝等方面的製造能力持續增長,正以其科技綜合優勢和創新應用能力,逐步佔據纖維創新及產業戰略制高點,而亞洲、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印度、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家紡織業呈明顯上升趨勢,因此,儘管我國具有紡織產業鏈完整的綜合競爭優勢,但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持續加大,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更為迫切。

行業互動交流

洞察發展新思路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我們重視促進纖維新材料產業與世界各國同行業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中國纖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和跨國資源配置,世界也需要中國這一消費市場和製造基地」。高勇強調道。

從這個角度而言,大會對促進世界各地行業的優勢互補、技術經濟合作具有深遠意義。那麼,未來幾年世界纖維需求呈現怎樣的趨勢?在此背景之下,世界主要纖維生產國家和地區在纖維新材料方面的發展戰略是怎樣的?纖維新材料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日本化纖協會副會長兼理事長上田英志介紹,未來,合成纖維的生產能力預計每年增長2.6%,2020年達到9330萬噸。合成纖維的消費估計每年增長3.6% ,2020年預計達到7080萬噸。生產能力與消費之間的缺口有待達到2250萬噸,產能過剩率將由2015年的27.3% 降為2020年的24%。從長期來看,化纖推動了全球纖維需求的增長。2020年之前的纖維需求估計達到1.035億噸。

對於世界纖維需求的結構變化,他表示,基於高價值產品的需求增長、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智能社會」的新需求以及環境與安全意識的加強,纖維需求將繼續整體增長。

印度合纖協會秘書長S. C. Kapur表示,近幾年,印度紡織化纖產業的增長趨勢比較明顯,這與印度強勁的GDP、零售的增長、高速的城市化推進過程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勵措施等因素有關。目前,印度出現了一批包括複合材料、無紡布和塗層織物、防護用紡織品、過濾器、消音隔熱材料、抹布、農用紡織品和包裝、醫用紡織品等領域的孵化中心,活躍的研究氛圍進一步推動了印度紡織化纖業的增長步伐。

在世界纖維的發展過程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共識。台灣區人造纖維製造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俞玲華表示,預計2020年全球環保纖維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萬噸。另外,智慧型紡織品前景看好,預計2020年全球智慧衣的出貨量將超過1000 萬件。

韓國化纖協會會長朴勝勳認為取代石油基材料(有機纖維)、再生纖維、節能纖維等將是未來的研發方向,環保化纖生產技術將決定企業競爭和管理的成敗,企業必須積極地採取環保商業策略以確保可持續發展並贏得尊重。

人工智慧+大數據

成為增長新引擎

隨著人口紅利消失,中國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而步入成熟增長期的人工智慧技術將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國際粘膠和合成纖維委員會及歐洲紡織聚烯烴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表示,技術革新將在全球大型產業用紡織品和紡織品市場的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數字化、人工智慧成為幾大關鍵發展因素之一。

據了解,中國和美國目前是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領導者。2015年,中美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人工智慧相關的論文接近10000篇,為英國,印度,德國和日本的兩倍。中國51%的工作可以自動化,相當於3.94億全職員工。人工智慧引領的自動化可以使中國生產力提高,每年可以增加0.8到1.4個百分點的GDP。

端小平介紹了中國紡織化纖業人工智慧發展的3個階段:一是改造生產環節。主要體現在管理信息化、智能可視化和工廠無人化3個方面。二是改造銷售環節。主要表現在搭建互聯網+銷售的電子商務平台、互聯網+物流供應鏈協同平台、互聯網+金融供應鏈融資平台。三是產業協同。龍頭企業可以借著產業協同和價值鏈整合思路,推動協同創新,通過技術合作、聯合研發和信息溝通等形式與集群內其他創新主體進行合作,深化生產分工進行協同製造。

對於紡織化纖+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端小平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準確定位。人工智慧對紡織化纖行業而言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幻想賣智能技術盈利,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技術和產品,長期成本最小化,長期收益最大化。第二,腳踏實地,逐步改進。人工智慧的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已經市場化的智能產品先用起來,把可以收集的數據先收集起來,把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數據先整合起來,為未來打好基礎。第三,重點突出,順序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三個階段,重點依次是生產和工藝、營銷、整體轉型,三個階段分別由對口的高管負責方案設計、第三方溝通銜接和最終的方案實施。也可以換種角度考慮實施的順序,即自動化減少用人、網路化營銷和系統整合。第四,學習和交流。更多的企業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需要掌握技術技能,以及理解和應用數據的能力,克服不懂人工智慧技術的障礙。

除了纖維發展論壇,本次大會還包括《循環經濟與纖維產品高值化》、《智能製造與智能紡織品》、《Workshop:舒馨生活從纖維到品牌》等板塊,從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環境友好型纖維的生產與應用,高附加值功能性產品的研發思路,大數據如何與行業發展相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如何落地紡織新材料產業,工業4.0給產業發展帶來哪些契機,智能纖維材料及其紡織品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如何,紡織產業鏈如何通過功能性、差別化設計獻計「舒馨生活」,滿足大眾的個性化需求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紡織報 的精彩文章:

流行趨勢給時尚小鎮帶來最新國際潮流
從紡機業產品、市場結構大調整看過去5年紡織業如何砥礪前行
2017北京時裝周進入倒計時
全球最頂尖的紡機企業都在做什麼?
未來棉紡製品研發需把握哪些要素?聽美棉高級客戶經理林蓓怎麼說

TAG:中國紡織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