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玉器發展史——盛世大唐

中國玉器發展史——盛世大唐

九攬五洲,賞奇析疑

隋朝

隋朝歷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她為大唐帝國的創建鋪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藝也不曾有什麼獨特的建樹,可她卻為一個新的玉器時代拉開了序幕。

隋·金邊白玉杯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2.9厘米

此杯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實足。口部內外鑲金一周,金沿寬0.6厘米。杯用白玉製成,保存完整,造型、製作均很精美。從這件鑲金邊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製作技術。

唐代

唐代玉器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鑒賞化。

唐代玉料以和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周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瓮。漢代喪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裝飾有的也相當精美,但神味太濃,禮性太足。然而,唐代則擺脫此,在裝飾上鑒賞化。

青白玉

導致唐代玉器從上古風格向中古時期轉變,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原因為何?

(1) 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玉器發展。

(2)朝廷對玉器需求日益增長的依賴程度,促進了唐代朝庭玉器的發展。

唐·宮廷玉器

(3) 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a.唐代玉器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雖是一個小小的藝術門類,但同樣得到了發展,並且受其它藝術門類的影響。

b.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

c.長安當時是一國際商業大都會。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禮儀兩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禪用玉冊,帝王蓋棺論定的玉哀冊;後者有玉帶板,玉步搖等。

唐太宗祭祀用品

唐代玉器造型與用途的新特點:

(1)其玉器造型與用途趨於統一,功能明顯,這與早期玉器造型與用途有時相脫離,一器多用明顯不同。

(2)唐代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台,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禮儀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禪地玉冊與哀冊兩種。

禪地玉冊,呈簡牘狀,多五簡為一排,以銀絲連貫,冊文作隸書。玉哀冊是帝王下葬時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稱頌帝王功績的文辭。玉哀冊呈扁平片狀,但均較寬長,表面磨平,正面刻楷書文字,字內填金,背後順序編號。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兩種。玉飛天在傳世玉中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體可與敦煌壁畫飛天相媲美。

唐代宮廷用玉實際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於民間,而在宮廷使用,所以我們歸入宮廷玉器類,主要有玉帶板和玉首飾兩大類。

唐·玉扳指

器皿玉器始見於商代,由於社會及技術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長足發展。唐代的擺飾玉器,實際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為動物形象,其用途則為擺飾用。唐代擺飾玉以人物、動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見的裝飾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裝飾材料上,金玉並用,色澤互補,金相玉質,形成隋唐玉器絢麗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現黃金飾件,始見於戰國至漢代,當時的黃金飾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鏈串玉佩金玉帶鉤等。隋唐用黃金飾玉,雖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裝飾之用。

唐·黃金飾玉

(2)唐代玉器在裝飾圖案紋樣上,廣泛採用花卉紋,這要比繪畫先行一步,因為繪畫史上花鳥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唐代玉器裝飾樣的花卉形,有造型與裝飾兩種形式。與花卉紋同時流行的還有如意雲紋,常飾於人體、花、鳥旁

唐·花卉玉器

(3)唐代玉器在裝飾手法上,主要採用細密陰線與網狀細陰線,表現圖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裝飾,主要通過線條來展示紋樣,表達藝術主題。

特點:

(1)衣紋、髮絲、花葉、羽翎均用平行細陰線。花蕾、動物鱗衣,均用網狀細陰線繪就。

(2)所有線紋均用鉈琢出,落腳深,中間粗直,收筆細尖,線紋走向非常明顯。常見的人紋、花紋圖像外緣,都有一條粗弦紋邊框,框內地子內凹,在內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陰線描繪的手法,琢出人紋、花紋、禽鳥紋等圖案。

唐·龍紋璧

文章來源:轉自 藏玉軒

往期文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賞藝術 的精彩文章:

用自己配的泥料,創新自己的紫砂壺
女人戴珠寶與不戴,差別太大了!
珍珠戒指佩戴秘籍,你學會戴了嗎?
大家閨秀們的最愛——紫羅蘭翡翠
色彩搭配不僅在服飾中重要,在珠寶設計中一樣重要

TAG:九賞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