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微軟搞砸的遊戲體感設備刷臉,蘋果到底是怎麼想的?

用微軟搞砸的遊戲體感設備刷臉,蘋果到底是怎麼想的?

能 在 茫 茫 游 戲 公 號 海 中 找 到 這 兒

你 肯 定 是 個會 玩的 人

雜魚丸:沒想到吧~其實我們還是個「科技博主」

GIF/1.5M

來源 |eurogamer編譯 |SHIKINAMI-ASUKA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譯者注:如果你家裡恰好有一台強制捆綁Kinect買回來的Xbox One,那麼當你在9月13日的蘋果發布會上看到iPhone X的Face ID系統時,也許對這項技術並不會太驚訝,或許還會有些疑惑:蘋果怎會將具有紀念意義的十周年產品壓在微軟曾經玩砸的體感設備上?

要知道反應遲鈍、經常出現誤判、價格還死貴的Kinect,讓不少首發入手的玩家叫苦不迭,雖然我們明白開發者開發得很辛苦,但玩家用Kinect玩遊戲卻更辛苦。

然而其實在Kinect公布之初,並未像現在一樣被玩家廣為唱衰。初代Kinect V1,既納塔爾計劃,正是微軟在2010年為了Xbox 360專門推出的。

其中於2013年被蘋果收購併提供Face ID中3D人臉識別核心技術的PrimeSence,正是納塔爾計劃中Kinect V1的3D人臉識別技術的提供商。從這個角度來說,Face ID與Kinect在技術DNA上正是一脈相承。

合家歡?不存在的

與Kinect V1發布時眾多科技愛好者的追捧(直至今日Kinect也是同成本設備中動捕效果最好的)相比,遊戲媒體與玩家似乎從一開始就對這個新玩具並不是很感冒。

在Kinect發售之初,著名遊戲媒體KOTAKU評論道:

Kinect是操控設備的一次革命性進步,但是手勢識別錯誤率較高並且反應緩慢。Kinect並不是現有控制器的替代品,而更像是控制器的終極。

那麼Face ID又會如何呢?

GIF/976K

Face ID,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正 文 開 始——

Face ID與Xbox上那個沒人愛的攝像頭分享著同樣的DNA,同時他們也面對著相似的問題。

正如我們預想的那樣,智能手機在三星與蘋果的高科技/價格大戰中,蘋果率先跨過了1000美金定價的奇點,而iPhone X也實裝了一系列高技術產品來相稱其價位。

新款的iPhone X帶來了最先進的HDR-OLED顯示屏,並且具備AR遊戲功能,但是最為亮眼的還是其搭載的前置Face ID組件。沒錯,Face ID正是基於Kinect的技術原理並將其小型化的成果。

iPhone X獨特的「劉海」上集成了大量元器件,除了實現異形全面屏的邊緣顯示以外,容納Face ID組件則是其最主要的用能。

Face ID的組件中包括了紅外攝像頭、泛光燈、距離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聽筒、麥克風、正面攝像頭和紅外點投射器,其運作的基本原理與Kinect類似:

先使用點陣投影器將3W個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光點投射在用戶面部,繪製出三維面譜;在解鎖時紅外鏡頭讀取當前的三維面譜並將其發送到A11晶元中單獨的安全隔離區,來確認用戶信息是否已經儲存過。同時紅外線可以讓Face ID系統在所有光照條件下均能使用。

翻譯過來就是「我很厲害大家快來買」

而Face ID與Kinect在所實現或者想實現的功能上也有著一定的重疊。微軟想要利用Kinect實現純粹的體感控制;而蘋果則是利用這項技術實現了生物面部識別,同時讓Face ID替代Touch ID成為iPhone X獨特的安全系統。

而蘋果和微軟利用這項技術實現的不同功能也成為了雙方關鍵性的差異點。使用Kinect所需的空間讓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專門為了美國玩家定製的系統,還是微軟與全世界房地產開發商的陰謀?

沒錯,為了完整地捕捉到玩家的動作以達到操控遊戲的目的,Kinect系統所需要的房間面積將會超過除了美國以外絕大多數國家客廳的平均面積。

而iPhone X只需要用戶看向手機就能完成Face ID實現的大多數功能:解鎖手機、基於動捕的動畫emoji等等。

然而同我們第一次見到Kinect這個奇蹟般的技術產品與其雞肋的實用性一樣,蘋果的Face ID在實用範圍和可靠性上還有一些關鍵問題。

蘋果將微軟龐大的Kinect縮小到了手機所能夠接受的功耗與體積

與Kinect在技術上取得的亮眼光輝不同,其作為控制器的壽命稱得上曇花一現。先不論對房屋面積的要求,在作為控制器使用的時候識別準確率要遠低於它想要替代的傳統手柄控制器。

正因如此,Kinect被玩家迅速拋棄,並在Xbox One時代因為捆綁銷售成了被唾棄的對象。無獨有偶,蘋果在發布會上所展示的Animojis讓我們也有了類似的擔憂。

Animojis是蘋果利用Face ID所提供的動捕功能來捕獲面部表情,並且通過麥克風來錄製用戶的聲音,然後將其映射到3D表情上。

但「表情」的誕生正是為了一鍵快速傳達用戶們的想法,Animojis卻完全不一樣,它更像是視頻消息的變種與加強版的語音消息。

而且表情(emoji)符號是一個通用標準,它可以運行在任意一台智能手機上,不管是iOS還是安卓,而我們尚不確定Animojis能否完美運行在兩家系統的手機上。如果不能的話,Animojis的命運很可能會步上Kinect的後塵。

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兩者遇到的困難何其相似:背後的技術很有趣也很新銳沒錯,但是它們在用戶的日常生活中能實際發揮多少功效?

GIF/966K

對身處表情包天堂的中國用戶來說,Animojis似乎顯得有些多餘

Face ID還存在另一個問題,既不管蘋果所描述的面部識別技術多麼強大或者先進,是否能保證最基礎的可靠性呢?

對傳統搭載指紋識別和密碼解鎖的手機來說,經過數年發展的指紋識別在今天可靠性已經有了很高的保證,而對於Face ID來說這還是一個尚需時間驗證的問題。

如果Face ID系統的可靠性要遠低於指紋識別的話,那麼用戶將不得不使用密碼解鎖,不能同時保證安全性與可靠性對蘋果來說無疑是在開倒車。

而Face ID諸如只能寫入一張面部信息等限制,也將進一步導致用戶對於Face ID系統的看法,畢竟誰會喜歡一個限制比原來多、可靠性卻沒有原來好的系統呢?

而可靠性問題不只是用戶喜歡與否的問題,這是Face ID能否成功的關鍵。與它共享技術DNA的前輩Kinect,用其短暫的「職業生涯」告訴了這位小妹妹,再好的M16也抵不過堅實可靠的AK-47(此處為譯者自我開腦洞)。

而Face ID在發布會上的糟糕表現,也不禁讓我們替這位繼承了Kinect血脈的小妹擔憂。很多從實驗室里走出來的技術在大規模量產時,優點總是會在用戶長時間使用後因為習慣而縮小,但缺點卻會被無限放大。

Kinect正是如此,用戶在習慣了Kinect帶來的好處後,偶發性的識別錯誤或者無法識別就會讓這一切破裂,玩家們紛紛轉頭繼續用起傳統的遊戲手柄,畢竟手柄能保證更加可靠的反饋與快速的觸發。

想要真正取代Touch ID,這個關鍵問題將是Face ID系統逃不過去的一道坎,蘋果能否安穩地度過這道坎以免重蹈Kinect的覆轍,就要等到大規模上市後讓用戶的反饋來回答了。

GIF/332K

這時只能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當然蘋果也並未自大到認為微軟的失誤並不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早在多年前,蘋果便已經開始在人臉識別核心技術上布局:2013年,蘋果花費3.5億美金收購了PrimeSense,正如前文所述,後者是微軟納塔爾項目的面部識別技術提供商與合作夥伴。

隨後蘋果又在2015年收購了FaceShift,這是一家提供動作捕捉技術的公司,其獨有的捕捉技術可以不採用傳統的將光點貼到臉上的模式,而是直接捕捉用戶表情的變化並將其映射到Animojis上。

而為了將這些元器件放入iPhone X那個獨特的劉海里,蘋果集結了最優秀的工程師、耗時四年才解決。至於經過這些努力後,蘋果會交出怎樣的答卷,恐怕只有等iPhone X上市才能知道了。

譯者的話: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Face ID到底有多少可靠性,在保證可靠性的同時能否做到和Touch ID同級別的反應速度。

如果做不到,那麼很可能這將會是iPhone問世以來最大的笑話。

花錢買了一大堆技術,還用蘋果中最尖端的工程師們花了四年時間去縮小iPhone X的額頭,但在2017年問世的Face ID並沒有2009年Kinect的黑科技光環,如果失敗的話不光是在極客中討不到好,更會給iPhone核心用戶造成會心一擊。

GIF/137K

但是蘋果沒有想到這一點嗎?我覺得肯定是想到了的,這些問題更像是新技術誕生的阻力。

Touch ID在問世時何嘗沒有受到密碼鎖黨的質疑,但短短數年指紋解鎖便成為國產千元機的標配。

而Face ID則更加激進,且不論花費的人力物力,在iPhone X上為了Face ID所造的異形全面屏與劉海設計,在發布會當晚就遭到全世界範圍的關注者吐槽。

難道蘋果的完美主義設計師們不知道這塊屏幕對於視覺的影響和對UI設計造成的不便嗎?他們當然知道,但是為了Face ID,這些全部都可以捨棄。

因為Face ID並不只是一個解鎖裝置,更是一次人工智慧的實際運用,以及人機交互的革新。

A11內置的AI計算晶元以及智能學習演算法無疑在告訴用戶:蘋果正在向未來大步走去。

從手機開始學習主人面容,到空調知不知道我們是否想要冷風,再到冰箱為我們主動購買食物,這些我們曾經幻想過的未來科技生活,正是基於Face ID的功能。

GIF/1.2M

人工智慧的時代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了

再回頭看微軟的Kinect,雖然它與Face ID共用了深度的面部識別技術,但這項技術僅是Kinect的一個部分而已,它的失敗在於除此之外的很多功能都未曾實現,比如肢體跟蹤這項決定性的功能。

Kinect一代肢體跟蹤的硬體最近距離為0.8米(全身模式數據),這一數據乍看對房間要求不高,但是其掃描範圍是一個圓弧形,並且前方不能存在茶几等雜物,雙人模式最近操控距離達到2.4米。

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X360主機面對操縱者時要做到2.2米範圍直線距離內無雜物,而這個距離目前恐怕只有在美國才能實現了。

所以說蘋果這次將寶壓在了微軟一項失敗的技術上這話對也不對,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Face ID是不會重走Kinect的老路的。

我們正在一步步走向未來,先從Face ID的智能解鎖開始,在我們起床的時候拿起iPhone X說聲Hello siri開始。

進步之路總會充滿坎坷,但是不斷出現的勇者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未來就在那裡,為什麼不去看看呢?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玩網 的精彩文章:

《命運2》本周官方周報整理:派系系統9月26日回歸
愛玩遊戲早報:歐盟稱盜版影響不大 新納粹喪屍曝光
蘋果所謂的刷臉解鎖 原來就是某遊戲機的體感設備
外媒:印尼總統兒子公開大讚國產MOBA手游
天網恢恢 CS:GO出重拳 外掛大牛製作者已被抓獲

TAG:愛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