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靈契》故事人物與文化的設定

《靈契》故事人物與文化的設定

2015年6月我重遊京都時,彷彿踏入的就是一條動漫之路。那時剛剛看完《元氣少女緣結神》,那個千年狐妖巴衛和奈奈生發生在神社的故事,令我在伏見稻荷神社時悵然若失凄凄靡靡,探究著如何產出一部結合中華自古傳說與動漫結合的作品。京都,小巷森林鴨川江都曾經出現過各類的動漫人物。《有頂天家族》中狸貓下鴨矢三郎一家居所下鴨神社,那是一個人類、天狗與狸貓並存的世界,而狸貓可以化作人形,卻時刻要留意成為人類的狸貓火鍋。結合日本的神社、狸貓還有烏鴉而構築了一個京都世界。

初看《靈契》因自信不足,而日版刪除過多容易跳戲,畫面起初也並不精緻有些粗糙,於是開始觀看國版,看完二十集的《靈契》花費時間並不太多。

故事結構緊湊,初章便緊抓眼球,楊敬華出場不久便出車禍而亡,遇上了陽冥司端木熙,開始了兩人一日為靈、終生為影的羈絆。

是的,羈絆!日漫中最著名的《火影忍者》講述的便是鳴人與佐助的羈絆,這也是日漫眾多類型最表達的情感。

中華文化底蘊可用此話『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恰恰這一不足外道的,卻已在日漫中生出了華蓮初蓉,倒另有了一番滋味。

《靈契》文化可釋之的:祭天。秦始皇以祭天地的封禪來明確自己天地之主,隆土築壇祭天立石撰文,在泰山舉行了封祭儀式。祭天多是一國之主在祭師協旁下完成,而端木熙的人物文化設定便是這樣,他是站在天地之間將自己生命作為祭品,以神之名、祈己之心,平衡天地安穩。於是最強大的人註定也是孤家寡人隱藏著不為外道的脆弱。故事底色的文化設定基礎上構築了人物與故事,而人物間的脈絡就更為複雜。

主線與隱線:

端木熙與楊敬華兩個主角截止動漫共設定了一條主線,一條隱線。主線自然是陽冥司與影靈的設定,而為何選擇楊敬華作為自己的影靈比那時隱線,而這條隱線又隱藏了另一條隱線,便是兩人血脈之間的前世糾葛,引出了端木落月與楊子誠之間還未完全顯現的愛恨情仇。在結尾還拉出了還未展開的第二條隱線,便是神龍章軒,兒時端木熙的護衛兼第一位好友與啟蒙者。

《靈契》中主線與隱線之間,脈絡清晰情感線也極為準確,這十分考量作者構思作品的邏輯思維。而楊敬華初設定人物是一個簡單頭腦、開朗活潑卻不不食人間煙火氣,逗比的設定讓一開篇便能僅僅抓住眼球,開篇便草草結束的生命也收穫觀者的同情心。因此當這樣人設的楊敬華遇到端木熙時,觀者都同意楊敬華快快地成為端木熙的影靈,因為已經預感之後兩人之前的羈絆一定可以激發大家的同理心。

旁線人物設定:

寅哲與端木熙師傅兩個角色的設定也恰到好處,他們只是推動故事前進必不可少的人物,主角之間無法完全進行交代的旁枝細節,卻對整體故事有著推動力的工作便交於了寅哲與端木熙的師傅,一個引出陽冥司註定悲劇的隱線,一個則是引出落月劍和推動楊敬華前行的動力。而另一個旁線人物便是端木熙的未婚妻秦詩瑤和端木寺芸,一個是在關鍵時刻確保主角不掛掉,一個是暗中撩動動蕩者,都是側面不斷豐富了主線人物故事線。

反派人物設定:

反派略顯孱弱,或許是這僅是第一部。不過反派在故事本身起到的作用反倒是最大的推動力,不但讓楊敬華揮動了落月劍並獲得了祖先揚子誠的力量,卻也讓端木落月的惡靈藉機出現,也讓端木熙與楊敬華在這場打鬥中再次確定彼此守護的羈絆。不過,反派依舊還是弱勢了些,基本還依賴主角間情感羈絆引發淚水。

故事的結構:

開場狀況:楊敬華漂泊在外靠算命和修電腦為生,卻被土方車壓碾而亡,被出現在附近的陽冥司端木熙收為影靈。

設置懸疑:為什麼端木熙說:果然他是那個人。

難忘的人物+出色角色擔當:孤冷高傲的陽冥司卻對一個來路不明的幽魂傾注了全部心力,引發了寅哲的妒火中燒,而逗比的楊敬華也在阿律的散魂威脅下也未出賣端木熙的生辰八字。

執念:端木熙與楊敬華之間的羈絆隨著兩人的遭遇不斷加深,而兩人之間對對方的執念也牢牢地盤踞在心內,這是人物有所行動的力量。

端木熙要保楊敬華的靈魂在他死後也能長留於世,而楊敬華僅僅要守護這份情感,隨著對端木熙的不斷了解,楊敬華做出了這樣的執念:「一路走來我都看著他,他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他為世間付出一切,卻未見世間回報他分好。我不想再看到他被人踐踏,受人欺凌。我終於明白,從今以後,你不能斬的人我來斬,你不能傷的人我來殺。這就是我停留於世的全部意義。」

雙重人格:端木熙的成長經歷以及楊敬華隨時可轉換的設置,都讓人物具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而這無疑增加了衝突性。

這部耽美基腐呈現了精彩的多面,而第二部的漫畫精彩更甚一籌,只是那時的端木熙與楊敬華之間基腐的情感,可謂是瑪麗蘇和熱血的綜合體。整部中的各方文化,也讓人對國漫合理呈現文化少一分反抗,多了一分融入,這也是此片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瑪麗蓮孫女士 的精彩文章:

TAG:瑪麗蓮孫女士 |